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9-19王磊
王磊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点,在塑造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把握阅读材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建构知识,同时也能在语言文字的体验中通晓事理,体验感情,塑造价值。具体来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实现德育渗透。
一、在情感阅读中渗透
统编教材编入了大量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去建构语言,感知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走進课文,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接受良好的情感熏陶。
比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讨论,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抓住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奇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抓住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不同阶段的关键句子,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在审美阅读中渗透
每一篇课文都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针对此,教师应设计朗读教学,组织学生在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中获得情感熏陶。
比如《少年中国说》的作者热情讴歌中国少年创建“少年中国”的英雄姿态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殷切期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殷殷期盼和对少年中国的美好畅想,教师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中国未来寄予的厚望,了解自己作为中国少年的责任。
三、在体验阅读中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阅读篇章与现实生活中搭建沟通的桥梁,结合生活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价值,并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而将文本中传递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比如,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老舍先生利用独特的“京味儿”语言,为学生展现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体现了地域特色浓厚的春节习俗,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回答问题:“你吃过腊八粥吗?你能说一说自己吃的腊八粥里都有哪些食材吗?你知道腊八粥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结合课文说一说北京过小年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你的家乡是怎么过小年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年夜饭,你能说一说你家的年夜饭是谁准备的,大家都在忙些什么?大年初一你会参加哪些活动?你能说一说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活动吗?”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感受春节的浓郁气氛,感受传统民俗中的人情和传统年文化的魅力。
四、在拓展阅读中渗透
拓展延伸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适当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道德熏陶。
比如,在学习了《竹石》这首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竹子的各种诗歌、古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有的学生找到了大文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体会到苏轼对“竹”寄托的情感;有的学生分享了徐庭筠的《咏竹》,体会徐庭筠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样的拓展阅读与诵读分享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所代表的坚贞、刚毅等情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应将德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挖掘德育资源,渗透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