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时期”高校“云端博物馆”教学模式对“后疫情时代”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方式的启示

2021-09-18黄璜顾雅钰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后疫情时代

黄璜 顾雅钰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以“云端博物馆”的授课理念顺利应对“疫情时期”的教学困境,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应只是“权宜之计”,也可以运用到“后疫情时代”的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受“云端博物馆”教学启发,小学美术课程则以“云端美术馆”为主要教学资源,搭建评价交流平台,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助力小学生利用数字化艺术资源感知艺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并积极探索多元的美术课堂模式。

关键词:云端博物馆  后疫情时代  云端美术馆  高校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73-03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校在疫情严峻时也被迫集中采取了各种远程线上授课,美术教育专业也将传统理论课程转移到线上教学,但外出写生及外出考察等课程受则到严重挑战,美术师范生例行去各地小学实习的实践类课程也深受影响。这些棘手的教学问题最后以“在线云游”博物馆和师范生在线为小学生授课的方式解决。疫情的倒逼,使过去讨论大于实践的数字化、远程化教育大胆走向实际,高校美教专业“云端”授课的理念,经过师范生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检验,说明了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为“后疫情时期”处在教学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开展真实的“云端”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这种教学模式,由上而下输出,体现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初衷——为基础美术教育事业培养教学力量、提供教学参考。

一、疫情时期高校美教专业“云端博物馆”的教学尝试

“云端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产生于文博机构。作为一种高校教学方式,原本只是“权宜之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优势——相比现场观摩会受到文博机构设展的限制,“在线云游”可以鉴赏到更多未陈列的藏品,扩宽了学生调研范围;“在线云游”也可以不受文博机构参观限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察的效率。同时,“在线云游”最大的优势在于某些展品通过3D建模,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给观众,高清扫描的藏品也能做到更为精细的局部放大,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就为我们提供了云端上的视觉艺术盛宴。

我们本次“外出考察”即利用“腾讯会议”的屏幕共享功能,首先进入了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我们将众多宋人山水画放大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山水之间结构严谨、透视准确、绘制细密的“界画”,这种情形下学生反而能更为直观地体会到宋人“格物致知”的艺术精神;又如我们在《中国美术史》的课堂中向学生讲解了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和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学生们大多都已经了解了董氏山水的艺术特色,即善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烟雨空濛的景色,其画“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①,也通过《潇湘奇观图》体悟到“米氏云山”的“墨戏”画风,即“只以墨点绘出若明若晦、云遮雾罩的山水清韵,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②,我们此次“云观展”又观摩到了米友仁的《云山墨戏图卷》,该画卷为长卷,得益于此次数字观展,师生们能够“移步观景”,一览全貌,并能放大局部,反复细品画中水、墨、气的韵味,探寻掩映在山林间的山郊村落,感受“出世”般的田园谧静。学生不但能体会到郭熙所追求的山水画“四可”的要义,也与其所倡导的“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③的阐述产生了共鸣。同时,对“米氏云山”充分把握水墨运化而产生的“朦胧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中国古代是否也有“印象派”绘画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还将这些作品与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及修拉等“点彩派”(新印象主义)的作品相比较,思考中国传统文人水墨山水画中的“朦胧化境”与西方近现代“印象派”所追求的光色朦胧的视觉感官刺激有何异同。

除了对平面绘画的观摩,通过“在线云游”,“空间艺术”也愈发具有“身臨其境”之感,为师生提供了一种虚拟真实,如敦煌研究院的“全景漫游”可以让师生一起在线“进窟”,如临其境般体会敦煌艺术之美。“在线云游”时,教师不但可以“现场”讲解每一窟壁画图像配置的寓意,还能带领学生“立体”观察窟内的空间布置,构建起完整的空间概念,学生对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比如何为“中心塔柱窟”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凡此种种教学成果,都是传统课堂仅通过书本教学所不及的。这些3D建模的数字石窟同样可以局部放大,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壁画的细节,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打破只能通过纸质画册临摹的传统,还可以利用某些窟的数字景像辅助传统的临习,弥补画册因修版等原因造成的某些图像不全或局部细节不清晰的缺陷。

通过“在线云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间距离过远和集体出行“经费”的限制,美术师范生的观展和学习也向精微细致处进发,并完成了“考察报告”。随后,进入在线为小学生授课的美教实践类环节。师范生在线分流到不同的小学,将此次“在线云游”的学习所得和当地不同的教材相结合,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在线教学教案,以另一种形式顺利完成了“疫情时期”的“实习”课程,说明此次疫情中的教学新方式可以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这些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变之策”不应只是高校的“权宜之计”,也可以纳入到学校的正常教学体系中,至少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补充,不断推进美育课堂的革新和完善。受高校“云端博物馆”授课方式和师范生在线设计教学教案的启示,“云端美术馆”的教学概念也孕育而生,并在校外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实践。下文将利用苏少版美术教材,从“名家云美术馆”“同伴云美术馆”“个人云美术馆”等多角度出发,对“云端美术馆”在“后疫情时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方式展开探讨。

二、从高校“云端博物馆”到“后疫情时期”小学美术“云端美术馆”的教学实践

作为面向社会的公众资源,博物馆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美育作用。但受到疫情影响,学生、家长、教师无法走进博物馆直接感受艺术的魅力。面对疫情挑战,各大博物馆寻求新机遇,出现了数字全景展厅、艺术作品数字化展示等不同的网上展示项目。“在线云游”也成为高校观展、学习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同样可以引入“后疫情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其方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课上“名家云美术馆”的学习;2.课后“同伴美术馆”的交流;3.期末“个人美术馆”的收获。

(一)交互、多维的“名家云美术馆”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多数面向公众开放的云资源,多维度地欣赏名家作品。相比传统的现场观摩,“名家云美术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将每一件艺术品,尤其可以将各类非二维绘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师生,并能对各类艺术品局部进行放大观摩,有效提升小学生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能力。

1.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资源交互式、多维度地欣赏名家作品,对名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识别鉴赏,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例如南京博物院协同多家美术文博机构,共同举办了《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该展汇聚了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师古”但不“泥古”的传统创新型画家,还有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等融汇中西方绘画技法,积极探寻中国画新活力的画家,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一段精彩纷呈的文化变革。此次展览融合了策展人的讲解和全方位的虚拟展览,撤展后又保留了该画展的虚拟展厅,给“后疫情时期”的美术课堂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影像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云游展览”,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大师们的作品做深入解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能力。

2.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传统的实体展览方便于师生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但也往往囿于维护观展的公共环境,不宜长时间聚集停留,不便于在展厅展开热烈的讨论,这导致学生更容易关注直接能为肉眼所感知的展品表面的艺术特色,对展品产生的人文背景、社会背景,展品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进程则缺乏思考。“名家云美术馆”因无需到现场,恰恰能为这一深层次的思考提供讨论的空间。以由南京博物院策划,多家单位共同参展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线上大展为例,除了呈现全部展览的文物外,还将文物根据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分成“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等四个单元,将历史文物与艺术史、文化史、社会史相关联。教师充分利用“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等单元中展出的各式青铜器,带领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各式青铜艺术的魅力,以实例向学生介绍失蜡法、错银等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青铜器从“家国重器”向“世俗生活”转变的文化背景。

通过以上“云观展”,我们结合苏少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五年级下册第20课《青铜艺术》等课程,设计了“名家云美术馆”系列课程(分“欣赏与评述”:“青铜器艺术欣赏”,1课时;“造型与表现”:“仰之弥高——风景如画”,2课时;“设计与应用”:“南博宝藏——我设计的图书封面”,2课时),将传统美术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相融合,打造小学美术“名家云美术馆”这一课程资源,促使学生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提升小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共享、多元的“同伴云美术馆”

利用学校的校本网络课程制作平台,建立“同伴云美术馆”。“同伴云美术馆”不仅能将学生每一次的课堂作品进行展览,同时还能将美术作品、作品介绍、创作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有机结合,进行线上展览。相较于课上直接评价学生美术作品,“同伴云美术馆”可以利用互联网特性,打造集展览、评价、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为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展览提供了新思路。④在美术作品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汇总、展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及时了解同龄人的绘画情况,分析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分享大家的创作成果,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和评价、判断与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收获、独立的“个人云美术馆”

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设置“个人云美术馆”,教师可以按年级将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公众平台,其中可以展示每位学生从素材收集到绘画创作、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全过程,这些要素都可以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记录自己创意实践的经历。学生通过“个人云美术馆”,能够提高自身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发展。教师和家長也能透过学生在“个人云美术馆”中上传的新旧美术作品,及时了解学生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三、结语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始终对美有着不懈追求,学校美术教育的形式也应更加多样化。美术教育从小学到高校是一个完整的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小学美育课程对身心向善、向美的品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反哺基层美术教育事业,为基层美育师资队伍培养源源不断的新兴力量。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在此次疫情中的教学“变通”,启发了我们在“后疫情时代”将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新思考。“后疫情时代”给传统的美术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突破。从高校“疫情时期”利用“云端博物馆”进行考察授课,到“云端美术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大中小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5(03):117-128.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17-18.

[3]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04):5-7.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图像转向视野下美术鉴赏课例设计与运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JK-Z2018083。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查阅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②《中国美术史》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21页。

③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查阅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④相关启示可以参见吴彧弓:《疫情之下的“云艺术”观察记》,《美术观察》2020年,第4期,第32页。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