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传后昆
2021-09-18曹骞帆
曹骞帆
2021年7月17日上午,经长沙市委宣传部批准,由长沙市文联承办的“各美其美——发现湘砚之美”艺术展进入重要环节,湘硯雕刻家、诗词楹联家、篆刻家20余人齐聚一堂,在长沙梅溪湖大剧院沐月栖茶社开展雅集活动,艺术家们为湘砚撰写、镌刻铭文,我有幸亲历这一盛况。
早在今年春节期间,在长沙市文联副主席周永康主持的策划会议上,《文艺生活·艺术中国》主编曹隽平便提出:所有的当代史都会进入历史!我们要从展出的当代湘砚中挑出一批精品,请湖南的诗词楹联家根据砚台的产地、造型、纹饰等撰写诗文佳句,再请篆刻家镌刻在砚台上,给后世留下这次展览的时代烙印。
上午9点,雅集在周永康的主持下开始。6月下旬,曹主编已经从展品中挑选出20多方砚台供此次雅集创作。经商议后决定:将砚台分别标号,再由诗词楹联家抽签,每人挑选五方砚台,当场撰写铭文。这如同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于绍兴兰亭曲水流觞吟诗,未知的题材对应未知的作者,这既复古又时髦的不定向创作,很有刺激性。当天参加撰文的有吕可夫、陈樵歌、郑铁峰、张月宇、赵燕山、蔡聪等人,刻字者是来自西泠印社的篆刻家吴贤军和李莹波,以及刻铜艺术家何康泰。
李莹波先生是我的篆刻老师,这次活动我重点观摩了他的创作过程。李老师诗词、书法、篆刻、昆曲皆精,年仅27岁便加入西泠印社,现于岳麓书院攻读博士学位,是湖南年轻一代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正因为有着全面的专业素养,老师在创作时如鱼得水。他抽中了一方浯溪山水为主题的祁阳石砚,当下会心一笑。李老师曾经在浯溪碑林采风,创作过一首绝句:“江雾江风湿袖襟,元颜胜迹岸边寻。浯溪千里归来后,自有清流绕我心。”稍作思考后,李老师先用铅笔在砚背面打好界格,再从小布袋中取出了平日惯用篆刻刀。这方砚的石质非常细腻,走刀十分顺滑,李老师选择了长沙本地出土的马王堆汉简风格进行创作,飘逸洒脱,开始了汉简入砚铭的首次尝试。不出半小时,李老师搁刀擦汗,喝茶,吐气,这方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佳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美石、巧雕、佳句、古体,开一代新风。
创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接下来李老师又抽到一方“琴砚”。所谓琴砚,是古人仿古琴外形所刻的砚,这样的砚继承了古琴修长的外形,具有一头宽一头窄的造型。由于这方由陈兴旺所制的琴砚窄且厚,背面不利下刀,李老师起初打算在砚两侧镌刻铭文,转念想到古琴一般都在琴背刻字,为了追求砚与琴暗合,还是决定在砚背刻字。窄长的琴砚形状与之前采用汉简横向舒展的姿态不符,李老师灵机一动,想到了最近正在研习的《中山王厝鼎》。此鼎铭文在战国文字中走瘦长一路,点画呈正梯形聚散,加之笔画硬朗,可与古琴砚外状交相呼应,自然和谐。借用刘禹锡陋室铭的典故,李老师镌刻下“指游于艺,德润其身”(蔡聪撰)(图1)。此句由艺及德,彰显文人风骨,砚本身就是文人墨客伴身之物,琴砚词铭四者兼具,好不风雅!
金石本同源,这次到场的不仅有西泠印社篆刻家,还有一个“野路子”——刻铜艺术家何康泰。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既能用细腻的刀法表现楷书的精致,也能复原篆书的圆劲,亦能大刀阔斧,凿刨兼用创作出大写意风格的花鸟画,艺术创造性和表现力兼备。除了刻铜,何康泰还能在木板、紫砂、石材上刻字,他掏出了一大一小两把雕刻刀。经他解说我才明白:这是他自己设计的刻铜专用锻打刀,小刀细长而斑驳,就像在钢筋上熔铸了锋利的刀刃,肉眼可见力量感,另一柄大刀倒是简洁,刀背宽阔,上面缠有麻绳。何康泰拿到手的是一方谷山砚,这方谷山砚石质偏硬,康泰决定用粗犷的魏碑体在一侧刻铭。动刀前,他找李莹波老师合计了一下,李老师提出将魏碑密集的空间感体现出来,可以参考《杨大眼造像记》,点画硬朗如铁铸,能体现霸气(图2)。这一说可讲到点子上了,康泰叔为人豪爽,正合了这类魏碑的开张风格。他先双钩设计出字形,可又觉得循着单刀入石崩出的线条应该更为有趣,便换成了单钩的线条。从康泰叔下刀那一刻,我就发现他有别于篆刻精致流派的野逸,只见石末翻飞,整个砚侧面上“黑进白出”,犹如火星迸溅,由此不难想象康泰叔刻以往刻铜时热火朝天的场面。何康泰的刻字还有一特点,那就是模仿出笔道正中的轨迹,在表面形成一道v字凹槽,这样的表现方式,令字更加遒劲有力,几乎还原书写者下笔的轻重缓急,又融入了刻者的激情。楹联家蔡聪先生撰写的短句“渴学如饕餮,挥毫出岫云”,在康泰叔刀下衍化成朴拙的大字,给文气十足的祁阳石砚增添了几分硬朗。
这天上午,篆刻家吴贤军也镌刻了两方,在其中一方溪水砚上镌刻了“一溪碧映远山青”(图3)(刘桃制砚,吕可夫撰文),意境幽远,令人浮想连翩。
曹主编还特地带来他书写设计的“书香传家砚(产自曾国藩故乡)(图4)。此砚底部原已有刻字大师滕占敏镌刻的曹主编的文章,因他与李莹波、何康泰两位同为好友,对他们的艺术造诣极其欣赏,遂请两位联袂镌刻座右铭“读书明理,练字修身”,二位爽快答应,康泰当即以隶书刻下“练字修身”。砚贵有铭,能有三位名家共同操刀的更是罕有,这样的合作必将为这次活动留下一方佳构。
曹主编研究书法40多年,又收藏了一方张学军雕刻的谷山云纹砚,他向郑铁锋、蔡聪请教后,创作了一首铭志诗:“砚田无恶税,吾手写吾心,抱朴颐天性,挥毫万点金。”郑铁峰先生也即兴吟诗一首《题平步青云砚》:“东来紫气意薰薰,掞藻摛文竟不群。终是功名虚幻里,但从平步踏青云。”曹主编又请来何康泰、张学军商议,决定请何康泰做一巨大的铜墨盒,再将两首诗刻上去。
由于当天篆刻家们的工作量过大,周永康见大家精疲力竭,决定改日另外组织一批篆刻家刻铭。
7月21日晚,由湖南今字招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粟滕、周统先生做东,篆刻家罗光磊、张建明、李砺、文佐、杨修亮、周文强老师等齐聚湖湘大市场砚台雕刻家陈兴旺的“石上工作室”。
当晚,李砺老师抽中的砚台号码上标记的是谷山石砚,他当场撰文:“谷山石砚产出潭州,源于北宋,已越千秋,石温如玉,坚密优柔,研墨发亮,泼洒飞流,砚中佳品,等在王侯。”(图5),这段文字四字一句,层层递进,与古代砚铭一脉相承。只可惜,他刻到一半时发现因工作人员疏忽,递到自己手中的砚台竟是桃江砚,这方砚的砚铭变成了“错版”。李老师没有因此迁怒于人,而是继续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在漆黑如墨的砚背刻下了工整的跋文。周永康先生当即决定:届时将这两方“错版”的砚台一同展示,并加以详尽的解释。我在观察李老师的用刀时发现:他取法非常拙朴的 “二爨 ”,用刀从重至轻,至收笔时有一个明显的挑刀的动作,点画在笔笔挑刀形成的出锋中显得十分灵动,愈发可爱。这一刀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令我心底暗暗叫绝!
来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青年篆刻家文佐中签了一方青绿谷山砚。砚石深邃幽绿,似有风云流动,砚池如同云海,雕刻者雷运华巧思细琢,砚池两侧刻一片松林,砚堂随形如山间云海翻滚,富有流动感,观之若置身山涧之间,仰观山顶又如闻松籁簌簌,一时上山行路仿佛并不那么重要,感受山中闲云野鹤的气韵才是重中之重。作词人张月宇一定是体会到了砚的设计思路,稍加思索妙语连珠:回首白云山下路,不如归去听松风。意境悠长深远。文佐老师以别具一格的魏碑,以刀代笔,凌厉爽健,字字铿锵挺立,犹如老松迎风,与砚堂中松林交响辉映,实现了砚与铭文的完美结合。
这天晚上,严谨的罗光磊先在砚台顶端写下隶书“开扃纳雅”( 图6),然后以细腻的刀法还原笔锋,他刻字时咬紧牙关的神态令我印象深刻。篆刻家张建明在一方随形砚的角落上镌刻“岱岫”( 图7),他先夸张“岱”的单人旁,而后将“岫”改为上下结构,躲在“岱”的单人旁下面,两字合二为一,匠心独具,构思巧妙!(以上两位均为西泠印社社员)青年篆刻家周文强为刻好“守元真”( 图8),先是以木棒打击刻刀,步步走刀,随后又以单刀修边,线条迟涩质朴,浑厚大气。
名砚、名家、名句、刻铭,这次雅集在现代社会上演绎了一场属于文化人、更属于湖湘人的文艺复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湖南人内心稳固的根基,更是我们手中创新的利器,珠联璧合传后昆。此次雅集创作的作品,是当代湖南篆刻家与诗人们的艺术结晶,必将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