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及实现路径
2021-09-18李瑛
李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双一流”建设
摘 要:文章介绍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内涵,提出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策略,分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8-0050-03
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1]。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动管理和建设的智慧化发展,结合“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增强内涵式发展能力,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1 高校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一词最早由芬兰奥卢大学学者Markus Aittola于2003年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可被感知的、不受空间限制的移动图书馆,能为用户获取资料提供便利。智慧图书馆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概念、技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对智慧图书进行了深入研究。严栋提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能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服务与管理[3]。王世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智能图书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基础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核心要素是人与物的互通互联,内在灵魂是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和方便读者,不仅能在物物之间实行智慧化管理,还能在物人之间、人人之间实现智慧化服务[4]。李玉海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及智能计算等设备和技术为基础,能为用户提供资源服务、知识服务及空间服务的图书馆[5]。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增多,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图书馆将引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潮流,能够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逐步开启了智慧化探索之路。2017年4月,南京大学图书馆融合超高频RFID、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能对馆藏资源进行自动盘点,实时更新图书位置信息,为读者获取资源提供便利。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将其应用于门禁系统及自动借还服务,开启了多元化入馆模式[6]。2018年4月,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了图书馆通还智能小车启用仪式,无人驾驶智能小车搭载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开展环境感知认知、路径决策规划。智能小车被用于图书馆日常图书通还业务,代替人工運送图书。2018年9月,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建设完成的“VR图书馆”,能够基于用户行为开展智慧服务,读者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访问“VR图书馆”,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7]。智慧图书馆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读者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
2 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
2.1 “硬”服务
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的“硬”服务主要包括智能设备服务和空间服务两个方面,不仅能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2.1.1 智能设备。高校图书馆购买了自动选座系统、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复印扫描一体机、智能书架、3D打印设备、自助存包柜、人脸识别机、朗读亭等,提高了馆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2.1.2 空间服务。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借助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增加的契机,积极进行旧馆空间改造和新馆建设,物理空间得到大大改善。除传统借阅区外,高校图书馆还建设了研讨间、报告厅、社团活动室、视听室等,配置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及桌椅设施,并通过网络预约等方式,为读者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8]。此外,为了提升读者的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以自由创新、开放共享和动手合作为特征的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应运而生。2015年,天津大学图书馆的“长荣健豪文化创客空间”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交大——京东创客空间”相继落成,随后各高校图书馆积极建设创客空间,着力推动知识创新[9]。
2.2 “软”服务
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的“软”服务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资源服务、文化实践、科研支持等内容。
2.2.1 资源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邀请专家学者参与馆藏资源建设,推动专业学科的持续发展;拓宽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促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加强资源管理,通过主动服务,不断完善资源服务体系,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通过网站、讲座、微信、微博等平台,把馆藏资源的种类、数量、类型、学科、获取途径和服务方式等信息推荐给读者;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式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
2.2.2 文化实践。作为学校的文化中心,高校图书馆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其应在传统阅读推广的基础上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具有创新性、持续性、不可替代性的阅读服务体系,积极发挥阅读推广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真人图书馆、新书展览、主题论坛、专题陈列、主题征文、文化讲座、影视赏析、文化沙龙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此外,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海量的知识资源,还保存了大量的个人身份信息、借阅记录等结构化信息及检索痕迹、存储方式等半结构化信息,因此,其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根据读者预留的信息,判断读者的喜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他们的文献需求。例如,吉林大学图书馆通过分析系统日志和位置信息等数据,掌握了读者的阅读轨迹并对其需求做出判断,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资源需求[10]。
2.2.3 科研支持。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支持服务要围绕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展开,提供全面深入的嵌入式服务。在研究初期,高校图书馆可提供专题调研、学术文献挖掘、文献综述、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参考咨询等服务;在研究中期,高校图书馆可提供科研数据管理、科研工具使用等服务;在研究后期,高校图书馆可提供科研成果发表期刊指导、奖励申报、科研档案收集、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增强成果的展示和保存效果[11]。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术评价服务,开展以决策支持服务为中心、以特色学科服务为重点的学科情报分析工作,为学科提供及时、精准的数据分析服务,支撑学科的发展。
3 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实现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館要采取新举措,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谋求新发展。
3.1 内部发展
3.1.1 以人为本,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只有智慧的图书馆员,才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12]。信息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图书馆员要拥有较高的检索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面对极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图书馆员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硬件和软件;面对不稳定的网络环境,图书馆员要具备灵敏的洞察力;面对泛在的知识环境,图书馆员要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和开拓精神。高校图书馆在选拔图书馆员时既要设置学历、专业等硬性指标,也要注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如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必要的专业培训,着重培养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情报意识、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引导他们逐渐树立“智慧意识”。
3.1.2 技术引领,搭建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要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推动服务功能和价值的拓展,实现智慧互联,构建互联互通、协同感知的服务模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慧图书馆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驱动下,已进入实践阶段。例如,高校图书馆可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终端和多渠道的认证、登录与异地服务,实现与移动图书馆App、微信小程序的无缝对接,拓展移动图书馆App的功能,满足读者利用移动设备访问信息资源的需求;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将实体图书馆映射为图形或图像,让读者借助VR头盔或眼镜进行沉浸式体验;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获取、存储真实的读者数据,准确把握读者的行为习惯与阅读喜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13]。
3.2 外部支持
3.2.1 促进联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目前,CALIS、CASHL、CADAL等联盟在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各组织尚未实现业务上的互联互通,多系统、多平台运行带来了成本增加、联络松散等问题。构建国家级的联盟,有利于推动资源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及合理布局。例如,NSTL以构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战略保障服务体系为宗旨,依托地方和行业科技信息机构,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科技文献服务体系,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了科技文献的价值。此外,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统筹部署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工作,助力“双一流”建设。
3.2.2 寻求学校支持。受发展水平、科研实力、经费预算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对图书馆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获取学校的资金、政策支持,提升服务能力,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优质的信息保障和服务。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提升自身在校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争取获得学校更多的支持[14]。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21-06-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21-06-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3]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5] 李玉海,金喆,李佳会,等.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2):17-26.
[6] 王维秋,刘春丽.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功能设计与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8(18):44-50.
[7] 王君.智慧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S1):103-106.
[8] 徐健晖.“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学习支持服务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8):108-114.
[9] 石乃月,马迪倩,穆祥望.“双一流”视角下国内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发展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3):10-15.
[10] 李梅.高校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实现路径探析:以吉林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5):112-116.
[11] 李鑫,郝冬冬.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4):118-123.
[12] 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4-7.
[13] 邓李君,杨文建.关于智慧图书馆非技术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5-10.
[14] 陈振英,李懿,田稷.“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决策情报服务探析: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2):24-28.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21-07-08
作者简介:李 瑛(1991— ),山东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文献资源建设路径与采选模式转换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CTQ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