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18李玲

课外语文·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要】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是目前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学科承担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教育的培养责任。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键性要求,也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的一个核心要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必要性,并从目前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现实视角出发,说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必要实施的一种策略,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给高中语文教师或相关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9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玲.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25):94-96.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愈加重视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运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是目前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核心,尤其是要将创建良好语言环境,彻底改变或改革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当作教学活动重点来抓,坚决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为提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打下一定基础。

一、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上,因有些语文教师还在抱定传统教学方式不放,致使原来那种“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获得一时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方面知识输出方式,已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不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造成师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角色”错位现象,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较差结局。如果在长时间情况下,不能很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知识兴趣,这也就不能体现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优势,同时也就制约了高中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可以说,在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需要以核心素养当作一种教学的关键点,并要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发展能力。这样,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就只能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更多开展多种多样的新颖教学活动,用以促进拓展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对学生素质进行一定的延展性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创新探究式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正是基于核心素养这种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才能促使教师注重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点,并在具体学习内容中,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定认同感,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彻底转变师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角色”,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角色换位原则,由教师帮助学生,积极寻找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核心素养培育含量,并重视将语文知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培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性关键点,它具有一定的提纲挈领作用,能让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对自己需要培养的综合能力,实施一定的概括或总结,促使学生能够抓住语文知识的核心要点内容,进行有效学习。通过设定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能较好显现高中语文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其实就是需要教师从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方面入手,以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目前的素质教育,已经契合了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教师在确保基础性教学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具有相对的独特性,还能使学生实现学习语文知识综合性的统一,体现学生学习独特性与综合性的有效结合。在培育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教会高中学生能够坚持主动自主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意识,以此促进高中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当然,学生个体的全面素质,既包括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又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还包括学生的情景用语素质,也包括学生的语文表达构建素质等。如果将学生的这些素质全部置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之下,这就需要把核心素养培育同样放置于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框架体系之内,并还要能将这种理念贯穿于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回归到一个正确的培育方向之上。

(一)科学合理挖掘语文教材,提高学生语言应用与构建能力

语文教材是实施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需要教师积极利用现有语文教材,在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对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因受目前教育体制因素影响,对现有语文教材的编写,在遵循大纲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出现了多个版本语文教材。不过,不论使用哪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将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理解准,吃得透,并能做到科学合理利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利借助语文教材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培育高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教学,阅读教学占据了诸多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将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授,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特别需要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与评价。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需要采用以文本問题研究引导,或进行教学活动实践等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高中学生具有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对语言进行实践运用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作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会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这样,相对有利于对学生语言的建构。学生学习写作,就是要在练习写作过程中,学会对自己思想或意识的正确表达。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交际能力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精准的语境,进行相应的语言表达,并要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准得体性。

应该承认,高中教材当中所选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精品之作,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就需要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跟核心素养进行契合。还应该承认,语文教材所选的每篇文章之间,它们的历史空间和风格,均存在较大的跨度,并且像剧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各种体裁均有涉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要关注不同的文学体裁,具有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就决定培育学生核心素质的领域同样存在较大差别。学习文言文,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学习诗歌或散文,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力与语言鉴赏力;学习外国小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考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文章所展示的人物形象,接受人物精神的感染。比如,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时,就可以对文章含义进行深挖,以利教育学生很好学习蔺相如那种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精神,也要学习廉颇那种知错能改,并能做到“负荆请罪”的诚恳认错态度等,如果教师再将这些精神或态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进行联系,则能使教材内容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具鲜活力。

相对语言的理解与素养的培育,在于最终要培养学生的正确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相应的语境,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好语文教材内容承载的含义,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用语习惯,创造具体语言运用的多种条件,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呈现一种多元化。鼓励学生更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学会探究每篇文章的写作框架,也能探究文章所能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这就是学生有了一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还需要教师将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进行契合,将需要学生进行阅读的文章列出相应的阅读问题,再结合文章相关的语境,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多的遣词造句,但这需要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依靠小团队力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侧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培养思维品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思维品质又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元素。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在素质教育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并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过程中,将学习文本更多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或习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当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进行思维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品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品质,并适当开发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能力。这样,就需要教师通过思维方法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品质。

比如,教师在教学《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时,就要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或探究这篇课文中,作者蒙田对“生命”这一事物的形象思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对“生命”进行的抽象思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这就是要借助语文教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思维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学生在研读课文内容时,就会结合对教材内容的思维分析,说出作者蒙田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解下的“生命”,又各是什么样子:如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命”,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生命”,这就是作者形象思维理解下的“命”;要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并迅速抓紧时间,留住短暂的“生命”,过得丰盈充实,这就是作者抽象思维理解下的“命”。通过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相应的形象或抽象思维了。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引发学生进行一定延展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基本上都是文学上的名家名篇,内容均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具有一定道德教育意義。尤其是一些诗歌与散文,其反映的美感愈加突出。增强学生审美鉴赏力,同样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为审美鉴赏力同样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元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所含有的美的因素,并且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对各类文章的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当中,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延展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时,要让学生通过审美鉴赏力,鉴赏一种别样的美,即凄美。要让学生知道,凄美同样是一种美,只是有人很少将凄美当作美来书写,或来鉴赏。理解这首诗描写的凄美,需要结合作者李清照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才能更好理解这首诗的凄美程度。李清照在写这首诗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这样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和颠沛流离的苦痛。李清照为排解她心中的凄苦,则是以景托“凄”,用她自己身边能见到的景物,如“秋寒”“淡酒”“晚风”“飞雁”“黄花”“窗儿”“梧桐”“细雨”和“黄昏”等,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通过以景托“凄”,让读者感到,仿佛自然世界都跟作者的愁绪过不去,由此勾勒出了一幅大美的“凄苦”图,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凄苦心境。

这就需要学生从这样的角度,去鉴赏审美这幅“凄美”画,训练学生别样的审美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助以往学过或阅读过描写“凄美”方面的文章,进行一定延展性思维,并按照这首诗所表现的凄美之景,练习写一篇描写类似场景的小作文,以训练学生的延展性思维。

三、结束语

依托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元素,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与语言构建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和语言鉴赏审美能力等,这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阶段,需要承担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中,鼓励学生进行更多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晓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19(8).

[2]姬云飞.聚焦核心素养 改进评价策略——天水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发展,2020(3).

[3]黄婷,魏小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重建与教学策略——201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四 [J].中学语文,2017(6).

[4]刘晓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7).

[5]孙伟,郭朝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6).

作者简介:李玲,女,1981年生,本科,副高,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