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篇卷”
2021-09-18董超张光杰
董超 张光杰
【摘要】篇卷一词合用泛指书籍,分用也可分别作为量词使用,但二字在造字之初,各自的本义并不相同。许慎在《说文解字》【卩部】中这样解释卷:“厀(膝)曲也。从卪声。”可见,卷字在造字之初并非跟书籍义有关,因此第一小节便是理顺卷字的词义引申方向。在《说文解字》【竹部】中许慎对篇的注解为“篇,书也”,在第二小节,结合篇编为同源字的相关知识补足篇字的特有内涵。并在第三小节讨论篇卷分用时,阐述二字并存造成的混淆与麻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篇卷;引申脉络;区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08-03
【本文著录格式】董超,张光杰.试析“篇卷”[J].课外语文,2021,20(25):8-10.
篇卷二字最初并非是同时出现的,古人把刻在竹简上并用丝线缀连成篇的文章称为篇,把书写在缣帛上,可手而捲之的文章称为卷。因为竹简文字早于帛书文字,所以篇早于简,故在春秋中期以前,文章书籍大多称为篇而不称为卷。
汉王充《论衡》有云:“故圣人作经,贤者作书,义穷理竟,文辞备足,则为篇矣。” 等到汉代竹帛并行时,二字常常混淆使用。《汉志》有“《易》皆言篇,《诗》皆言卷。其余类之中,或篇或卷不一”的说法,可见此时篇卷二字是平行使用的。随着双音词汇的发展,篇卷一词也渐渐开始合用,葛洪《抱朴子·释滞》:“遂令篇卷至于山积(于是让书籍增长得和小山一般高)。”这里的篇卷合用则当书籍讲,所谓统言则义同,析言则义异,笔者首先将从篇卷二字的各自本义出发,梳理卷字的词义引申系统以及篇卷二字的同源字,试图更加明确篇卷一词中二字不同的语义侧重点。
一、“卷”字词义引申系统
卷,许慎在《说文解字》【卩部】中这样解释:“厀(膝)曲也。从卪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慎认为卷是一个形声字,它的本义是指膝盖弯曲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卷字的解释更为详细:“厀(膝)曲也,卷之本义也,引申为凡曲之称。”《大雅》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又引申为舒卷。《论语》:“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即手部之捲收字也。又《陈风》:“硕大且卷。”传曰:“卷,好貌。”此与《齐风》传“发好貌同”,谓即一字也。《檀弓》“汝手卷然”,亦谓好貌。从卪,声,十四部。巨员切。大徐但云居转切。我们可以看到段注不仅明确指出了膝曲是卷的本义,更旨在探讨卷字的引申系统。
段玉裁先生认为卷字可由本义膝曲之卷引申到可泛指一切“卷曲”之卷,再引申到卷舒之卷。筆者同意段注这一说法。但段注的注解也有不足之处,诚然他看到了卷字的反切读音似有两种——他自己对卷字的反切是巨员切,用国际音标来表示读音便是[jhuan35],但《说文解字》徐铉本的反切是居转切,用国际音标来表示读音便是[juan214],但他并没有肯定两种读音孰是孰非,更没有继续延伸讨论这两种读音是否都能对应卷字。在这里,如果笔者想明确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借用卷的同源字来辅助辨别。
词汇自进入日常交际使用中后,随着发展演变,必然会在原有词的基础上派生出大量的新词,这就是词的孳乳分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便是一组组同源词的出现,构成“同源词族”。同源词的特点,是彼此在意义上相通(相近,或相关联),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即所谓“声近义通”。有同源词的概念,还有同源字的概念,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看作是一一对应关系,同源词是词汇层面的,而同源字是字形层面的,同源字除了具有“声近义通”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字形相似的特点,所以在同源字中就客观地出现了大量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此这些同源分化形声字多数是同音字,或是音近字,为了加以区分,我们便会在母词的基础上加范畴符号进行分化,比如“中”与“仲”、“工”与“攻”、“反”与“返”等。笔者通过查证王力的《同源字典》,发现“卷,捲,棬,拳,鬈,蜷,觠”是同源字。
笔者查阅资料对上述一系列同源字进行验证,我们发现卷舒之卷即捲(《说文》:“捲,……一曰捲收也。” ),曲木之卷为棬(《玉篇》对棬的注解是:“屈木盂也。”),手卷之卷为拳(《说文》:“拳,手也”,段注:“卷之为拳。”),发卷之卷即鬈(《说文》:“鬈,发好也。”),虫卷之卷即蜷(《广韵》:“虫形诘屈。”),角度之卷为觠(《说文》:“曲角也”),这些字不仅音近而且义通,即都带有“弯曲”的意思,并且都有这个声符,字形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把它们作为同源字是确切无误的。
通过仔细比较,我们发现卷字的一系列同源字主要有两种读音。其中拳、鬈、蜷、觠、棬的读音都是[jhuan35],即段注的反切读音——巨员切。而捲的读音是[juan214],即《说文》大徐本的反切读音——居转切。至于卷字,由于这一系列同源字都与卷字有意义、读音和字形的关联,前人注解这一系列同源字的某一字时,也多借用卷字来注释说明,再加上古人造字之初多以人的身体部位来造字构意(卷字本义为膝盖弯曲),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卷字看作这一系列同源字的母字。卷作为这一系列同源字的母字,那么它的最初读音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在这里假设《说文》段注的反切读音为卷字的最初读音,即巨员切[jhuan35]。理由如下,同源字在进行词义引申的时候,通常只是字形的部分改变,字音多相同或相近,只有在某一条引申脉络上,同源字由于经过多次引申,与母字相距较远,可能发生读音的改变,但大多数引申方向上孳乳产生的同源字的读音与母字保持一致。通过上文我们总结拳、鬈、蜷、觠、棬的读音都是[jhuan35],即段注的反切读音——巨员切,只有捲的读音是[juan214],即《说文》大徐本的反切读音——居转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卷”作为同源字的母字,它的读音应当是段注的反切读音——巨员切,即《广韵》的群纽,平声,仙韵。而我们的猜测也有相关材料加以佐证。我们说作为同源字之一的捲字,《说文》:“捲,……一曰捲收也。”上文已提及,但徐铉在给该字做注时补充道:“今俗作居转切,以为捲舒之捲。” “今俗作”三个字已经清晰表明捲字一开始的反切读音也不是居转切,笔者推测很有可能是跟它的母字卷保留相同的读音即居转切,可能在后来演变中,因为社会约定俗成的读音,将捲字改为居转切,即《广韵》见纽,上声,狝韵。
笔者在理清卷的同源字读音之后,得以试着分析卷字的词义引申脉络,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补充说明一点:同源词是在同一引申系列中的,只是因为分形而切断了引申义之间的联系。所以卷字的词义引申方向必定跟上文的一系列同源字有关。
卷字本义为膝曲,此义后另加义符足部写作“踡”,后又规范书写为“蜷”,反切读音巨员切。卷字从膝曲引申泛指弯曲,曲折(有卷者阿,飘风自南。传曰:“卷,曲也”)。 卷字在此往下引申有三个方向,第一个引申方向是手之卷为拳、木之卷为棬、角之卷也为觠。第二个方向是发卷之卷即鬈。(《说文》:“鬈,发好也。”徐锴曰:“发柔好也。”)古人认为好的头发应该弯曲柔顺,而不是坚硬挺直,由头发的美好义,继续引申便是泛指美好的样子,即“婘”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第三个引申方向也是最为复杂的方向,首先卷由弯曲引申为舒卷义,再继续引申用作动词,指把片状物弯转成圆筒状或半圆形,此义后另加义符手写作“捲”来表示,如今简化仍用“卷”。继续引申为名词,也指弯转成圆筒状的东西,如铺盖卷儿等,再引申用作量词,用于成卷的东西:一卷布, 再引申为书于简帛可捲谓之卷,最后引申为书籍义,如手不释卷。
经过笔者的推演,卷从最初的膝曲义引申到跟书籍义有关,这个词义引申脉络有没有文献加以佐证呢?答案是有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书于帛可捲者谓之卷。”(清)章学诚则更有详细的说法,他在《文史通义》里说:“向、歆著录,多以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缣素,因物定名,无它义也。而缣素为书,后于竹简,故周、秦称篇,入汉始有卷也。”(笔者译:刘向、刘歆在著书时,把篇、卷同时作为书目的计量单位。大约是篇作为计量竹简的单位而得名,卷作为计量缣帛的单位而得名,通过所计量书籍的材质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没有其他别的造词义了。但是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要晚于竹简,因此周、秦称篇,到了汉代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才称作卷。)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书卷之卷最初来源是缣帛可以捲舒,它在汉代作为书写材料,帛书材质很软,可以用手捲舒,于是本作“膝曲”义的卷字沿着“可舒卷”的引申方向进行引申,再用帛书写成的文章可以卷起来计数,卷字作为帛书的计量单位,慢慢地发展成了书籍的代称,于是便有了书卷之卷。
那么书卷之卷的读音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书卷之卷的读音应该是居倦切;见纽,去声,线韵,用国际音标表示即为[juan53]。之所以这样注音,是因为笔者认为在词义引申过程中发生了破读。破读就是古人采用改变字的读音的办法来表示词义和词性的转变,这种音随义转的现象,也叫读破。破读的音变主要是声调,而且大部分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二、从篇编同源关系推“篇”字特有内涵
在上文,筆者也大略提到了篇与卷的区别,篇是书写于竹简之上的。《说文·竹部》:“篇,书也。”段注:“书也,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卷者,缣帛可捲也。从竹,扁声。”著于简牍之上当为篇,简牍作为反映在“篇”字上的本义相联系的那个具体事物,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这一形象远比词的概括的抽象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往往就是它决定了词义的特点和引申的方向,因此篇字当与刀刻竹简义有关。谈到篇字,就不得不提到编字。因为篇、编二字不仅有共同的声符“扁”,而且二字的声母分属帮母和滂母,同为唇音且韵母叠韵,还有两字的本义更是都与竹简这一具体形象有关,音近义通,因此篇编极有可能是同源字。编在《说文解字》中是:“次简也。”再加上编也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甲骨文“编”字从糸、从册,会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意。《说文》篆文变作从糸、扁声。不管其字形如何演变,其本义都是编排竹简,有顺次排列之义。如《穀梁传·桓公元年》:“《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因此,我们推断:篇字作为编字的同源字,应该也有按次编排之意。材料佐证如下:
(清)章学诚 在《文史通义》中这样论述:“篇之为名,专主文义起讫(古人之于言,求其有张有序而已矣。著之于书,则有简策标其起讫,是曰篇章),而卷则系乎缀帛短长,此无他义。”“篇”,“按次编排”,用“策”标识各篇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有了“主文义起讫”的职能。而卷无“按次编排”之义,卷的长短只跟书写的缣帛有关,因此不一样篇章可以同卷,而同一篇章也可以置于不同卷中,即子卷。这就为后续二字的使用埋下了隐患。
三、篇卷分用时造成的混淆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了篇卷二字作为不同的书写载体和计量单位而各有使用的场合——简牍文字是先在竹简上书写,后缀连成篇,它特别注重文章的完整性;而缣帛囿于自身尺寸所限,又无法拼接,故书写文章过短时,一卷或包含几篇文章,当书写的文章过长时,一卷无法誊写一篇文章,一卷反而是一篇文章的子卷。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篇因注文义起讫,注重篇章完整性的作用而优于卷。卷作为帛书的计量单位时,犹有一席之地。但当造纸术的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纸质书的出版成本越来越低,因此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册”来计量纸质书。如一卷书等于一册书,那么卷和册的作用就重叠了,如果卷册的含义不同,我们在册与篇之中徒增卷的计量单位,势必会造成混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篇卷一词合用当为书籍义讲,这并无问题,但这一词汇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二字或合用或单用,或对立分布或平行分布,使得二字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也给大家查阅古籍、翻译古文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特别是在等到纸制书的计量单位“册”的面世,我们查阅文章需要具体到某册某卷某章,但实则某册某章即可,卷作为书籍的计量单位的作用在当代已大大削减,因此笔者主张在以后的词汇使用过程中只保留“篇卷”一词,卷在单独使用时只是作为普通的量词使用,不能因泥古而使用卷作为书籍的计量单位。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 北京: 中华书局,1999.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万献初.形声字“声符有义”的正确理解与运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6).
[4]章学诚.文史通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董超,女,1973年生,山东淄博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张光杰,1971年生,山东淄博人,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