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材为载体,开启小古文探秘之旅

2021-09-18赖素梅

课外语文·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古文统编教材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统编教材的改革,大量古诗文的增加,学好小古文与我们教学息息相关,如何依托教材,在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构建好桥梁,让学生乐于进行小古文学习,是我们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古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67-03

【本文著录格式】赖素梅.以教材为载体,开启小古文探秘之旅[J].课外语文,2021,20(25):67-69.

我們中华民族拥有最灿烂的文化历史,犹如一座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要想领略其间的美景,要借用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便是文言文,因为在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中,文字始终绝大部分是由文言书写。学习好小古文,既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又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我们日常交流中,还有很多人喜欢用古诗词等来表达情感。

文言文因为其语言凝练,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并且由于其语言所表达的形式较为久远,因此相对于现代文而言比较难懂,所以当小学生初步接触到文言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与古文之间的距离。统编教材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古诗文篇幅大量增加,而统编教材中首次以课文形式出现的文言文,已经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古文学习,与我们教学息息相关。那如何在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顺利完成并乐于进行文言文阅读?本人认为紧紧抓住三年级上册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的学习就尤为重要,它就像是敲门石,引领学生走向小古文的世界,在学生所学知识中埋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逐步进行文言文的探索教学。

一、定准目标,降低难度,双线并进

统编的教科书最直接体现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将人文主题和语文教学进行双线并进,语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一些知识点以及相关能力都着重分散在了课后的习题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参考课后的习题,以此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司马光》课后有三道思考题,分别是跟随老师朗读、借助注释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了解该文的故事、阐述该篇课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对于第一题而言,从跟随老师朗读就可以看出该文是文言文的初次阅读,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多多地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在该方面不应该过于追求学生对语气和情感的过高要求,而是需要注重学生阅读时的词句停顿。第二题则是展现了学习文言文需要通过文章下的注释来进行本课的学习,而通过自己的语言阐述故事则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文章,由此达到降低整体学习难度的目的。第三题则是展现出了学生在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基础上,并通过比较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于古文的热爱之情。考虑到该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首篇古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保证文章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地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于古文的热爱。

二、利用已知,引入学习,消除障碍

大教育家孔圣人说过:“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文章。对于该种类型的文章,学生难免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已知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到教学中。教学《司马光》一课,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如: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举例生活中见过的复姓。了解了有关复姓的资料后,尝试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质疑:“这篇讲的也是司马光同样的故事吗?”“这篇课文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课文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你们想认识司马光吗?”用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极大期待。

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借助课文的插图,因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更能吸引他们。让学生大胆预测课文里写了什么,是不是就是前面说的砸缸的故事。接着马上引导学生观察本课的语言文字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就留下了第一印象:文言文的字数很少,很短;背诵起来应该很容易,消除了学习上的暗示性障碍。

三、正确朗读,感受韵味,激发兴趣

文言文因难度较大,并且与现代文所表达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在进行初次接触的时候都有着一定的难度,并且容易丧失兴趣,此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建设一条由学生走向古文的通道,即趣味性。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充满了奇妙的魅力,反复诵读就是学习感悟的一大要素,要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读通读顺,感受文言文带来的独特韵味,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古文的兴趣。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不仅需要保证准确率,还需要确保节奏感,节奏感即指在朗读时应该在何处停顿,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只要学生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间停顿即可。特别是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文言文与现代文较大的区别,最为直接性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字词以及句子的表达方面,文言文通常一个字就代表了现代文中的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组等多种意思,这也就是“言简义丰”。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通畅,教师需要在字和词之间做好停顿教学。对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可以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读准字音,一是读准“司、跌、皆、弃、持”的生字读音,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然后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过程中检查正音。二是读准“没”的字音,让学生更加明确地知道在“足跌没水中”语句中表示漫过或高过,读mò。其次,正确停顿教学时,教师先示范读,学生听。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多读几遍,相信大多数学生就可以按照正确的停顿来读课文了。这时再组织同桌互读、分组读等,通过互相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把课文读通读顺。此时学生明白通过正确朗读,可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插图,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除了需要对文体进行正确朗读方面的教学,还需要将精力应用在对文体的整体理解方面,帮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在该方面的教学之中,为了便于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掌握,教师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两点原则,首先就是需要通过理解与朗读共同结合教学,通过借用熟练的朗读思维来转换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第二点就是需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理解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之后结合插图再进行详细教学。在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借助课文的插图、注释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注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句意思。如课文中的“瓮”字,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过,就不理解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插图和注释的应用就可以帮助理解。或许有学生提出与水缸的不同,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出示两种图片,大致知道瓮与缸的不同。

根据课文注释,可以发现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引导运用这一方法,让学生把“戏”“登”“击” “去”等字翻译为游戏、登上、击打、离开等来理解,这样理解词句意思准确高效,从而可以辅助我们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时候,再跟着老师美美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能朗朗上口。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归纳学习文言文的妙招,借助注释,插图是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大意。

五、抓人物行为,读懂故事,讲述故事

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大意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本的世界中,并让学生感受古文的特殊表达形式,将其与故事的整体性进行结合,避免在朗读时脱离文章的主体性。我们在教学《司马光》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行为,体会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地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体会人物想法

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图上有几个小朋友?还有的人呢?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那个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吗?”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想法。

(二)从故事中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中可以抓住“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提问:“这句话说的是谁?他的办法是什么?结果怎样?其他的孩子表现如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你在现场,还有更好的解救办法吗?”孩子们热火朝天讨论,有的说找梯子;有的说会游泳的下去救人……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的情况危急,而司马光砸破瓮救人的办法是最有效的,感受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司马光》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先读懂这篇课文,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讲这个故事。因为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它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故事讲得连贯流畅。教学时,可以先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讲,起到示范的作用。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想象更具体些,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心理等,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表达不够顺畅的,教师可以适当辅助,提示一些关键词语。学生讲故事的兴趣高涨,所讲述的故事大部分达到了要求,有个别同学甚至非常精彩。教师及时地鼓励肯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四)借助字词抓住动作

《司马光》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中的“持”“击”“破”三个动作紧扣整篇文章的故事,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朗读。在此时,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朗读方案。有些学生认为司马光年龄小,所以力量也小,因此在举石头的时候需要蓄积一些力量,所以应该在“持石”之后稍微做适当的停顿。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当时司马光所处的情境较为紧急,所以必须要快速地朗读此句中的三个动作……在对于这三个动作的解读方面,学生通过朗读的体验过程就能够罗列出不同的节奏停顿方法,这也进一步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多元化感知,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五)分层次进行教学

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更加深入地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首先是第一阶段,可以对司马光这个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根据整篇文章,找出文心“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突出司马光人物的正面形象。第二阶段则是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其他小朋友的做法是否一无是处呢?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文本主体,这样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文本的韵味。

六、初步比较,发现差异,学以致用

学习一篇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一类文章。在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们要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的语言精练简短,但是概括能力强。比如“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就将司马光想出用石头砸破瓮的办法,用简短的几个字就表现出来了。同时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来更深刻体会。如:“饭否?”讓学生翻译一下,就是:你吃过饭了吗?学生可能表达不是那么准确,但只要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就可以予以肯定。学生就觉得文言文真奇妙,用最简短的语言,却能表达很生动的意思,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一边看插图,一边跟着老师读;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等。让学生不仅从《司马光》一课的学习中,感受到文言文的乐趣,还领悟到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技巧、方法。

统编版教材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篇幅较短的文章,因此可以积极地调动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自主选择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推荐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比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学生特别熟悉,这个小古文就是很好的选择。总之,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需要以朗读作为切入点,并以此贯穿始终,让学生增强对于知识体系的认知,感受到古文的魅力,通过这样以教材为载体,逐步引导,培养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积极性,必将为今后的小古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爱上小古文,开启一段小古文探秘之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曾桂花. 课后练习为导引 以生为本解《项链》[J].小学语文教学,2018(31).

作者简介:赖素梅,女,1977年生,福建闽清人,本科,小学语文一级,研究方向为小学小古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古文统编教材教学实践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