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2021-09-18马晓
【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途径。根据核心素养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心态健康、人格健全和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融合;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50-02
【本文著录格式】马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J].课外语文,2021,20(25):50-51.
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浩瀚而绵长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璀璨星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人文底蕴丰厚,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在传统文化里吸收其优秀成分,对接融入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所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用语文知识技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染学生,使他们在积累语文知识和素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体验体会、日积月累,逐步在心灵深处筑牢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符号,并且与社会现实接触融合过程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从课文入手,学习并感受传统文化美德
在当下的统编版教材中,每一篇现代文、每一则文言文、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独特的语言艺术、词汇的魅力和语法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精神。
例如,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描写了父亲替自己翻爬月台买橘子时艰难而蹒跚的背影。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平实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父亲感恩之心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课堂教学时,我引导孩子们知晓了父母之爱是天下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要敬爱我们的父母,做孝顺懂事的孩子,珍惜亲情,感恩父母。还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写了一家祖孙两代人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而发生分歧的故事。文中呈现出的相亲相爱、贴心互助、和睦相处的感情与生活情趣,展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次文章里还蕴含着中年一代人,当他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时,如何更好地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承前启后,勇挑历史的重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孩子们感悟亲情,并把尊敬父母长辈融入到生活之中,用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再看看《木兰诗》这首乐府民歌,是当时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表達的主题大多是老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教学《木兰诗》,我们把触角从“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层面上引申到“淡泊名利、热爱和平”这个所在。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木兰为打仗做准备、辞官回乡奉养双亲、建设美好家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里的思想精髓,值得好好学习传承下去。 还比如学习《孟子三章》这篇文言文时,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引入对作者孟子的介绍,告诉孩子环境虽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可以影响我们的成长,改变我们的人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身处逆境要苦心励志、勤奋不辍,身处逆境也莫忘了积极投身社会,去竞争,去生存。无论环境如何,我们都要以逆水行舟的心态对待。安乐不是培养人士的土壤,忧患才是打磨人的砾石。做一个对国家忠诚,对家庭负责,与朋友同甘共苦的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谨记这些,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二、以节日为依托,了解并感知传统文化
综合性实践学习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把传统节日融入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寒假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长这么大,年年都过春节,但对春节能了解多少呢?知道哪些习俗呢?《走进春节》正好派上了用场,设计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放寒假,过春节时,便引导学生自主了解一些和春节相关的信息:比如春节,老百姓都叫过年,它就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喜庆、最隆重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一是了解并积累一些与春节有关的知识,从而认识春节的由来、习俗和礼节。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也可以走进图书馆搜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编写手抄报,供大家欣赏。二是了解春节的传统饮食文化。可以成立一个调查组,去超市、街道、年货市场,通过调查人们在春节前后的年货采购情况,重点了解一下饺子和汤圆之类食品在消费中的比例,让他们参与到包饺子、蒸包子、煮汤圆等活动中,体会一下年味。三是体验春节习俗。在春节前后及期间,让学生走街串巷,了解我们中国人过年的许多物品都体现出了一个中国红,比如中国结、红灯笼、春联、福字、烟花爆竹等等。然后尝试制作灯笼,动手写春联、贴春联等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是去调查收集关于春节习俗的新看法,以及旧习俗造成的一些弊端,形成资料。如对于现在春节不让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你是怎么看待的?你怎样使用自己的压岁钱?想想看,几十年后的春节和现在有什么不同?这些传统的节日和文化能不能丢?最后归纳整理,在全班分享交流。
再比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节日了解端午节的基本信息,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端午节的别称,它的节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在我们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了解春秋时期的屈原和伍子胥的基本资料。让学生通过归纳整理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展示,然后根据表现情况评出优秀小组。也可以建议学生动手参与包粽子,选购艾叶、佩戴香囊等活动,亲身体验体会端午节的趣味,从而走近屈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还比如快到中秋节的时候,开展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先让学生选定课题。如中秋节的来历,中秋美食都有哪些,关于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以及有关中秋节的诗词等。根据选定的课题设计活动方案,明确目标。再分组去观察、搜集、调查,最后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体会到了中秋节的快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这些节日为载体,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体会类的活动,让他们查找资料,积累信息,走进并体验节日文化和民族风情,既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还感知了传统文化,增加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了传统文化的基因。既丰富了语文课的形式,也使学生趣味盎然。这样的文化融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接受,让文化传承更意义深远。
三、奉名著为蓝本,推荐并引用经典佳作
名著是经典作品,它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引导学生欣赏名著,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更好地生活。通過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启迪心智、知晓传统礼仪、传承美德、学会做人做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释放正能量,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例如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时,我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内涵,那就是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也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理念;也是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品德;还是同老百姓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肝胆相照的崇高思想;更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苦为乐、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还比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如何理解陈涉的反抗精神,在《西游记》里边有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耳熟能详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不仅仅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孙悟空的反抗意识与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意。学习《老山界》时,我向学生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此激励学生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勤奋努力,成为栋梁之材,有所作为,将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优秀的经典名著加以推荐和引用,这无疑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是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向心力的核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向学生积极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起高尚的志向,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负责任的民族意识与态度,也就真正地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了。
作者简介:马晓,女,1976年生,陕西咸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