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2021-09-18周永飞杨敬鹏综述常军亮曹玉锋3审校
周永飞,杨敬鹏综述,常军亮,曹玉锋,3审校
1.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长春130012;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北京100044;
3.怡道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215151
最早的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是1975年Milstein和Kohler发明的鼠源单抗[1],虽然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恒定区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免疫副反应,诱发人抗鼠抗体反应(human anti-mouse antibody reaction,HAMA)[2],鼠源单抗的应用有诸多限制,目前主要应用于诊断领域。近年来,抗体技术的研究方向逐渐向人源方向发展[3],迄今全球已上市的治疗性抗体药物有130多种,在抗肿瘤、抗病毒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4]。抗体技术经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及全人源单抗等[5-6],兔源及驼源抗体也逐渐应用于治疗领域,同时也出现了不同于原始抗体结构的抗体,如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纳米抗体等,它们在传统抗体的结构上进行改进,使抗体的应用更具有靶向性、功能性和操作性,能够实现很多传统抗体所不能实现的功能。本文对近年来单抗人源化技术及其发展形势作一综述。
1 单抗人源化技术
1.1 人鼠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技术 人鼠嵌合抗体是抗体人源化进程中最早研究的抗体,是一种基因工程表达的重组抗体[7],通过将鼠源抗体可变区基因与人源抗体恒定区基因融合表达,使其人源序列占整个抗体的70%左右,大大降低了抗体的HAMA[8]。由于不同亚型的IgG恒定区与补体和Fc受体的作用能力不尽相同,筛选得到的抗体恒定区可产生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补体依赖性的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等多种功能[9],目前应用最多的为IgG形式的嵌合抗体。最早上市的人鼠嵌合抗体是Reopro,之后还有Sylant、Rituximab[10]、Infliximab等成功上市。
由于人鼠嵌合抗体所保留的鼠源序列较多,在进行临床实验时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产生HAMA发生,同时,由于其免疫位点的改变,致使抗体的活性降低,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多次免疫才能达到预期效果[11]。
1.2 人源化抗体技术
人源化抗体技术以人鼠嵌合抗体为基础继续进行改造,鼠源序列进一步减少,从而减少HAMA的发生[12]。抗体的可变区包含3个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CDR)和4个框架区(framework region,FR),人源化抗体通过抗体重构、框架区重构等技术来达到减少鼠源序列的目的。目前上市的人源化抗体有Trastuzumab、Bevacizumab、Ranibizumab、Aletuzumab等。
1.2.1 抗体重构 抗体重构也称为CDR移植,与嵌合抗体不同的是,抗体重构是将人源的FR序列克隆至抗体的相应部位,仅保留了鼠源的CDR序列。重构抗体的人源化程度可达90%以上,目前该方法是单抗人源化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13]。由于重构抗体移植区域明显少于人鼠嵌合抗体,该抗体中异源序列的含量进一步减少,免疫原性显著降低,临床疗效良好。但抗体重构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潜在的免疫原性,因此,CDR移植的发展方向是减少不必要的CDR的引入。
1.2.2 特异性决定残基(specificity determining residue,SDR)移植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DR区并非所有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免疫原性,CDR区的某些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可与抗原接触,从而识别特定抗原,但还有其他氨基酸序列未参与该过程,这些与抗原接触的氨基酸序列被称为SDR。在构建重组抗体的过程中,只需将SDR克隆至抗体的框架中,即可获得目标抗体,从而进一步降低鼠源序列[14]。
1.2.3 框架区重构 在CDR移植过程中,对FR进行的筛选选择与鼠源抗体序列最相似的人FR基因序列使该抗体具有更高的活性[15]。FR的修饰包括表面重塑与糖基化修饰两方面:表面重塑即将鼠源抗体FR表面氨基酸残基进行人源化,而这些氨基酸残基在免疫应答中并不能起到重要作用;糖基化修饰即改变原有的糖基化位点,从而使抗体的作用效力更高。框架区重构可得到亲和活性明显提升的抗体,是重构抗体中经常用到的手段[16]。
1.3 全人源抗体技术
人源化单抗仍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而且各种氨基酸的替换需要大量的实验,而全人源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均由人源抗体基因序列编码,理论上可达到100%的人源化[17],见图1。目前应用最多的全人源抗体技术有转基因鼠技术和抗体库技术[18]。目前已上市的全人源抗体有Nivoluma、Pembrolizumab、Denosumab等。
图1 多种抗体结构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erent antibody structures
1.3.1 转基因鼠技术1994年,美国首先利用转基因小鼠生产人源化单抗。转基因小鼠技术将优化的编码人抗体DNA序列导入至免疫缺陷小鼠的基因组中[19],由于缺乏鼠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在抗原免疫后,小鼠分泌的抗体均由人抗体的DNA序列编码,同时产生的抗体也不会被小鼠的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其抗体[20-21]。由于该抗体是在体内产生,经历了正常的抗体装配和成熟,从而保证了产生的抗体具有很高的靶结合能力。已上市的Nivolumab、Denosumab、Panitumumab等均是由转基因小鼠生产的。但比较显示,转基因动物产生的全人源单抗并没有野生型抗体产生的作用明显,另外,由于转基因小鼠免疫系统仍为小鼠本身的系统,不能产生和人体完全相同的抗体。
1.3.2 抗体库技术
抗体库技术首先需建立抗体库,目前有免疫抗体库和非免疫抗体库两种[22]。免疫抗体库的建立首先要通过疫苗注射等途径进行免疫,再从体内采集抗体,通过单细胞克隆技术等建立抗体库[23-24]。非免疫抗体库有半合成抗体库、全合成抗体库和天然抗体库3种:半合成抗体库是合成随机的CDR序列;全合成抗体库则是整个可变区完全由人工合成;天然抗体库的抗体基因来源于未免疫个体的淋巴细胞,由于未用特异性抗原免疫,可用于多种抗原的筛选,但所得抗体由于未经抗体亲和力成熟等过程,亲和力较低[25]。
1.3.2.1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ay) 噬菌体展示技术将抗体库中可变区基因在噬菌体表面表达,经抗原抗体结合后,筛选出亲和力最高的抗体,从而用于制备人源化单抗产品[26]。由于该方法是在体外筛选,更易于自动化与高通量化。体外筛选还克服了免疫耐受性,能够筛选出识别高度保守靶点的蛋白。Necitumumab及Adalimumab等均是由噬菌体库筛选的[27]。但库容量的限制、宿主对氨基酸修饰的限制、细胞毒蛋白的限制等仍会影响目的蛋白质的表达。
1.3.2.2 核糖体展示技术(ribosome display) 与噬菌体展示技术不同的是,核糖体展示技术所产生的抗体不会存在于噬菌体表面,而是直接在非细胞培养系统中表达。该技术首先需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DNA文库,再导入一系列转录元件进行体外转录,在无细胞翻译系统中进行翻译,使靶基因的翻译产物展示在核糖体表面,形成mRNA-蛋白质-核糖体三元复合体,再向翻译混合物中加入抗原进行筛选,以获得亲和力最高的蛋白质。核糖体展示技术作为一种无细胞展示系统,经20多年的发展,已成功应用于体外筛选特异性结合抗体[28]。与噬菌体展示技术相比,核糖体展示技术解决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抗体库容量问题,可表达包含毒性蛋白在内的所有蛋白质,实现了更高库容量的表达。
1.3.2.3 mRNA展示(mRNA display)技术mRNA展示技术的原理与核糖体展示技术基本相似,不同的是,mRNA展示系统翻译出来的蛋白是与mRNA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的,由于无核糖体的存在,更有利于筛选,而核糖体展示由于mRNA、多肽和核糖体三位一体,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筛选,丢失部分抗体,同时,由于其结合的不稳定性,很有可能导致筛选失败[29],因此,mRNA展示技术是核糖体展示技术的改良与延伸。
1.3.2.4 酵母展示技术(yeast display) 酵母展示技术利用酵母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通过融合表达的形式定位至酵母细胞表面,从而展现出最完整的蛋白结构以进行筛选。酵母作为一种真核生物,既能实现蛋白表达过程中的翻译后修饰过程,又能将蛋白的表位完全呈现出来,还可通过荧光素等标志物标记酵母细胞,继而利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实时和定量筛选。
1.3.2.5 单细胞技术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的发展,近年来单细胞技术研究火热,在人源化抗体领域应用广泛。该技术可从建立好的抗体库内根据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筛选出单个细胞,细胞富集后利用RT-PCR直接获得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基因[30]。免疫过疫苗的人外周血抗体库筛选出来的高特异性抗体可用来制备全人源抗体,免疫过疫苗的兔脾脏可用来筛选兔源单抗,经抗体人源化后即可应用于人体,Brolucizumab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兔源单抗[31]。
综上所述,抗体库技术彻底改变了单抗的制备方法,摆脱了对鼠源细胞的依赖,产生的抗体完全人源化,是当下研究的热点。
2 新型抗体
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抗体的结构也不仅局限于最原始的结构,逐渐发展出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纳米抗体以及以DNA编码的单抗等。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人源化单抗上市。
2.1 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 单链抗体由于不含抗体恒定区,其相对分子质量要小于正常的抗体,同时也失去了与Fc受体结合的功能,但也因此,其可塑性非常强,可与多种分子结合,从而介导不同的杀伤作用,如制备靶向作用的“生物炮弹”、抗体融合蛋白[32]、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33]等,同时,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产生HAMA的几率非常低[34],已上市的单链抗体有Bren-tuximab vedotin和Ado-trastuzumabemtansine等。单链抗体人源化的技术有多种,以噬菌体展示和核糖体展示技术最为常用,鼠源抗体经蛋白质测序后进行CDRs移植的方法也有文献报道[35]。但单链抗体也存在抗原性弱、效果不稳定的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诸多限制。
2.2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双特异性抗体的可变区含有两种不同抗原的结合位点[36-37],这两种结合位点可以是分别与效应细胞和肿瘤细胞结合的,从而激发出具有导向性的免疫反应[38-39],也可以是靶向两种肿瘤位点的,以减少用药量以及临床审批的步骤,也会起到更强的免疫作用。目前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最常规的手段是基因工程方法,也可利用两种杂交瘤细胞融合、化学偶联法等方法制备[40],现已成为抗体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肿瘤治疗及抗病毒领域应用广泛[41]。同时靶向CD19和CD3的Blinatumomab以及治疗血友病的Emicizumab均为该类抗体药物[42]。
2.3纳米抗体(nanobody)纳米抗体是1993年最早从羊驼体内发现的抗体,其天然缺失轻链和CH1恒定区。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体内组织渗透性好,可很轻易地穿过血管到达靶标。天然的羊驼纳米抗体与人源抗体相比,其氨基酸残基差别并不大。目前已有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及转基因小鼠技术制备全人源化纳米抗体的报道。针对von Willebrand因子的Caplacizumab-Yhdp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纳米抗体药物,为纳米单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由于目前上市的产品较少,未来纳米抗体的长期使用是否会产生免疫副反应仍需观察。
2.4 DNA编码的单抗(DNA-encoded monoclonal antibody,dMAb)DNA编码的单抗是新兴起的一种全人源单抗技术。与当前常规治疗性抗体不同,其是在人体内产生,而并非在体外合成。与DNA疫苗类似,dMAb首先需构建出一种序列优化的质粒,用于编码一种单抗,借助CELLECTRA®等公司的电穿孔技术将重组质粒转至人体内,使该单抗基因在人体中表达。dMAb可进行序列优化,从而使抗体在体内表达量显著提升,刺激强大的CD8+T细胞浸润,同时还能保持以往的抗原抗体结合能力。dMAb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当前现有的人源化单抗均可由基因编码后在人体内表达,是一种抗体全人源化的全新手段。dMAb技术由于兴起较晚,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暂时无上市的单抗[43]。
3 国内外抗体药物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人源化单抗的生产以创新为主,全球已有80多种单抗类药物获批上市,其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50多种。截至2019年5月,国内共批准单抗药品36个,其中国产14个,进口22个,与美国差距明显。随着多种原研单抗药物的专利到期,近年来国外生物类似药获批数量也逐渐增多,呈井喷式发展。截止目前,欧盟已有17种单抗类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美国已有10种。最早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是欧盟2013年批准的英夫利西单抗,2016年,美国安进公司(Amgen)阿达木单抗的生物类似药AMJEVITA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上市,这也是阿达木单抗首个获批的抗体生物类似药。国内人源化单抗由于起步较晚,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以进口药为主,但自研药以及生物类似药的研究也发展迅速。2015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规范了生物类似药的申报程序、注册类别和申报资料等相关注册要求,为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提供了基本指导和依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行业和市场的合力驱动下,国内的生物类似药研究呈指数上升趋势,靶点主要集中在CD20、EFGR、VEGF、TNF和HER2,包括阿达木单抗、贝伐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及英夫利昔单抗等在内的多种专利已过期或即将过期的原研单抗药物成为国内药企争先研发的热点。2019年2月,由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首个国产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汉利康®上市,意味着在生物类似药开发领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处在从“跟跑欧美”转向“与欧美并跑”的关键节点。
4 展望
近年来,在全球批准的新药中,人源单抗类药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可见人源单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抗体人源化后理论上能降低HAMA,但目前尚无法完全消除,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人源化抗体在应用过程中仍可产生HAMA[44],因此,合理运用上述方法和技术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抗体异源性,不断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开发出针对全新靶点的人源抗体,是抗体药物发展的必由之路,必将为新药开发开辟新的道路。另一方面,随着生物类似药的逐渐上市,未来以外企为主的竞争格局将逐渐被打破,鉴于生物类似药较原研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加上国家医保政策的强力支持,生物类似药将更好、更广泛地惠及患者,对医疗大健康产业持续性地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