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

2021-09-18张俊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4期
关键词:例肝肝癌肝脏

张俊波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6)

肝血管肿瘤作为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其早期不存在特异性临床症状,往往发现于腹部手术或B超检查期间,一旦演变发展为继发性肝癌则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预后效果。肝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其结构复杂且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特别是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其发生原因复杂且发病相对隐匿,大大增加诊断鉴别的工作难度。同时,肝脏为双供血器官,促使临床诊断对于肝血管肿瘤检测方法的要求相对严格,如特异性及敏感度等,侧重于降低误诊或漏诊等事件的发生率。以往肝脏血管肿瘤普遍实行活检法,对于人体损伤程度相对较大,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检查结果[1-2]。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4例肝血管肿瘤患者视为研究主体对象。其中,94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3∶41,年龄最大者73岁、年龄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为(59.67±5.89)岁,其诱因包括:肝硬化39例、肝炎31例及其他24例,平均肿瘤直径为(4.67±2.28)cm,平均病灶深度为(5.97±2.67)cm。所有患者经超声引导或手术穿刺病理检查均符合肝血管肿瘤的诊断标准,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不适、纳差及消瘦等临床症状。同时,本次研究明确要求所有患者及其家属提前阅读试验同意书,了解试验基本流程及具体内容,并且该试验得到本地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同意。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及其他慢性疾病。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行放射诊断检查,即采取磁共振成像(MRI)和CT增强影像进行诊断鉴别,具体方法如下。

1.2.1 MRI 选择使用GE Signa Inifinity Twin Speed 1.5T磁共振扫描仪,在T1WI序列扫描参数方面,TE为In phase,TR 180 ms,带宽为31.25,矩阵为288×192,激励次数为1,视野为40 cm×40 cm,层厚为8 cm,层间隔为2 mm;然后通过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指导患者一次屏气,然后扫描,将时间控制在16~20 s范围内;在T2WI序列扫描参数方面,TE为85 ms,TR 4000 ms,ETL 21,带宽为50,矩阵为320×224,激励次数为2,视野为40 cm×40 cm,层厚为8 cm,层间隔为2 mm;然后通过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融合脂肪抑制序列,行扫描操作,将时间控制在120~180 s范围内。将增强扫描的TE设置为1.9 ms,将TR设置为180 ms,将带宽设置为41.67,将矩阵设置为320×192,激励次数为1次,视野为40 cm×40 cm,层厚为8 mm,层间隔为2 mm,选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联合脂肪抑制序列扫描,使用Gd-DTPA作为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入,将剂量控制在0.1 mmol/kg,注射之后将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入,将流率控制在每秒2~3 mL,将对比剂注入后25 s左右,进行动脉期扫查,55~65 s之后进行门脉期扫查,在120~160 s之后进行延迟期扫查。

1.2.2 CT增强影像 选用GEDiscoery CT750HD多排螺旋CT机,基于扫描之前10 min指导患者口服1000 mL的温开水,实施全肝平扫之后,再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将扫描参数设置为120 kV,250~280 mA,矩阵为512×512,螺距为1.0,平扫层厚10 mm,增强扫描层厚为5 mm;扫描过程中,指导患者屏气,将扫描时间控制在16~20 s;使用碘海醇作为增强扫描对比剂,将剂量控制在1.5 mL/kg,通过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入,将流率控制在2.5~3.5 mL/s,将对比剂注入23~26 s之后,进行动脉期扫描;50~60 s之后进行门脉期扫描;在120~160 s之后进行延迟期扫描。

1.3 判定标准 对比放射诊断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计算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病变检出情况,评估放射诊断技术的准确性,并且统计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3-4]。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此外,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94例患者中经放射诊断确诊为肝血管良性肿瘤共计79例(包括4例其他肿瘤、7例肝局性结节增生、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0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50例肝血管瘤),确诊为肝血管恶性肿瘤共计15例(包括1例转移性肝癌、4例混合型肝癌、4例胆管细胞型肝癌、6例细胞型肝癌)。同时,所有患者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肝血管良性肿瘤共计76例、恶性肿瘤共计18例,并且3例恶性肿瘤(即肝细胞型肝癌)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即肝血管瘤),计算得出放射性诊断敏感度为100.00%(75/75)、准确率为96.81%(91/94)、特异度为83.33%(15/18)。见表1。

表1 MRI核磁共振联合CT增强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n)

2.2 两组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对比 良性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为(6.29±2.04);恶性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为(8.13±3.17)。对比统计结果发现,良性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与恶性肿瘤间差异明显,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

3 讨 论

肝脏作为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功能强大及运行机制复杂等鲜明特点,并且与其他脏器相比,肝脏自身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肝血管肿瘤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的肿瘤。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肝血管肿瘤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大多数肝血管肿瘤早期患者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大大增加其诊断鉴别的难度。一旦错失最佳诊断时机则可能演变发展为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甚至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同时,以往临床以病理活检法为参照诊断鉴别肝血管肿瘤良恶性,即于人体肝脏细胞内快速准确抽取少量肝脏组织使用医用显微镜观察肝血管病变的基本情况,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但是受检查自身有创性的局限,不同程度上损害患者机体健康,而且存在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检查效果[5-6]。此外,传统检查方法相对盲目,难以满足大范围推广及普及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受放射诊断技术持续进步的影响,MRI、CT增强影像等放射技术渐渐替代以往病理活检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领域,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更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效率,有利于患者尽早开展各项治疗,大大降低肝癌的发生率,真正意义上做到改善长期预后效果。同时,相较于其他诊断技术,MRI、CT增强影像等放射技术能充分发挥放射原理的作用,基本实现代谢显像的目标,便于仔细准确观察病灶的基本分布情况及代谢情况,并且与人体代谢情况相结合后,方可快速准确做出相应的诊断结果[7]。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普遍于放射诊断开始前注射适量葡萄糖类对比剂至患者静脉之中,注射后叮嘱患者始终保持平卧位,待尿液排出后方可进行检查,并且检查期间告知患者心情及呼吸频率始终保持平稳状态,对于保证检查结果的有效性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如何做好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护理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肝脏是人体内双血供器官之一,以血流分布改变程度为参考依据开展放射诊断鉴别及强化扫描,能明显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于MRI、CT增强影像等放射诊断中不可避免出现漏诊或误诊等事件,客观上要求相关医务人员不断增强自身操作技术水平,长期积累实践诊断经验,必要时与病理活检相互配合,真正意义上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助于改变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肝血管肿瘤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长期酗酒、肝硬化及肝炎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其发生率高且病情隐匿,无法控制病情演变发展速度,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8]。即便病理活检能有效鉴别肝血管肿瘤良恶性,但是不同程度上损害机体健康,其禁忌证相对严格,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诊断效果。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MRI联合CT增强影像诊断,能有效鉴别肿瘤病变的良恶性,有助于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

此外,受影像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影响,临床诊断肝血管肿瘤及鉴别其良恶性的方法日趋多样,如CT检查及B超检查等,但是常规检查无法突破其自身局限性,不同程度上影响最佳治疗时机。近几年来,临床诊断肝脏疾病逐步开始应用放射性诊断技术,特别是MRI联合CT增强影像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鉴别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实行放射诊断鉴别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诊断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例肝肝癌肝脏
七种行为伤肝脏
肝脏里的胆管癌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DFI联合DCE-MRI对肝脏结节病变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
加州鲈肝脏养护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上腹部CT多期扫描与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IL-17A促进肝部分切除后IL-6表达和肝脏再生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