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

2021-09-18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印戒分化腺癌乳头状

曹 爽

(辽宁省葫芦岛市宝石花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命健康。就目前的治疗方法而言,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减缓癌症的发展[1]。但是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仍旧存在,需要继续改进手术方式和研发新的手术工具,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胃癌的预后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改善[2]。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全胃癌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状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且术后的病理检查及随访资料齐全,按照临床分类标准,将累及全胃的癌定为全胃癌,将累计胃上部的癌定为胃上部癌,将累及胃中部的癌定为胃中部癌,将累及胃下部的癌定为胃下部癌。5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38.21±2.5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3±2.03)年;其中全胃癌18例,胃上部癌20例,胃中部癌13例,胃下部癌7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确诊的标准,无严重精神障碍影响因素,无心脑血管等严重病变危及生命危险,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淋巴结病检取材个数均≥10个,对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乳头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3 观察指标 生长方式参考乔鲁冀标准分为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性生长三型。组织学分型按《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分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乳头状癌。按照临床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18.0,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n(%)]表示数据,用t对计量进行检验,用(±s)表示数据,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胃上部癌20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7例,45~59岁的6例,≥60岁的7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7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4例,乳头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5例。

胃中部癌13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3例,45~59岁的5例,≥60岁的5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7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9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3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5例,弥漫性生长6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

胃下部癌7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2例,45~59岁的3例,≥60岁的2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1例,弥漫性生长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例,黏液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1例。经胃镜检查复发4例。

全胃癌18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5例,45~59岁的4例,≥60岁的9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5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乳头状腺癌2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7例,Ⅳ期3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3 讨 论

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排行中,胃癌处于前沿,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预后情况模糊不清[3-4]。虽然近几十年来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然很低[5-6]。胃癌大多在中晚期确诊,大部分的患者在综合治疗后仍有复发和转移,胃癌发生部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预后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的差异,旨在对胃癌的治疗提出规范化治疗建议。本研究数据表明,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胃癌在胃上部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其独特的致癌和促癌因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促进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这可能是该部位患者年龄较高的原因[7-8]。肿瘤病理学是肿瘤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学的重要研究基础,反映了某一肿瘤恶性的性质或程度[9-10]。不同时期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差异[11-16]。本研究结果可见胃上部癌3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5例,肝转移6例,腹膜转移9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1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10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4例,乳头状腺癌6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胃中部癌23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7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10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8例,印戒细胞癌2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乳头状腺癌3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4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1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3例,巢状生长6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2例。全胃癌28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9例,肝转移3例,腹膜转移6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8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0例,黏液细胞癌5例,乳头状腺癌5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3例。经胃镜检查复发胃上部癌5例胃中部癌1例,胃下部癌4例,全胃癌1例。

综上所述,临床认识不同胃癌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能够指导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印戒分化腺癌乳头状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吡咯替尼对SNU-1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钙黏蛋白S100A10表达的影响
穷凶极恶的胃印戒细胞癌
发生于胃和结直肠的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以及不同部位的转移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的研究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2018年第3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更正
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