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就业研究

2021-09-18蔡金佩许厚丽石梦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双创编码

林 剑,蔡金佩,许厚丽,石梦娇

(1.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2.华侨大学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 泉州 36200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推动与产业发展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变化[1]。2020 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规模接近23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与技能性,不仅能够响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基本诉求,也能够有效缓解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系统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稳就业的目标。

二、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和服务社会的特点。Katharine Dunn(2005)最先把生态系统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以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培训的研究为基础,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Whittle&Hutchinson(2011)认为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2]。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3],高校只有构建不同主体间协同联动、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4]。谢志远(2018)等从创业教育角度,把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定义为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5],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多重主体参与,以及课程、项目、资源、政策等多种要素协同运行的育人系统。在经济新常态下,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题的最有效手段[6-7]。

本研究以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为目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就业的作用机制、掣肘因素与实现机理,以寻找到一套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就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选取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分析,旨在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探寻创新创业教育与稳就业的互动机理及路径实现问题。扎根理论是由Glaser 和Strauss 提出的一种用程序化的思路进行定性研究的方法,能够较好地从真实有效的资料中提炼出观点、发现内在逻辑关系并构建研究框架,弥补了传统文本分析中资料分析慢、理论形成难、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缺点,被广泛运用到人文社科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主题研究中[8]。

(二)研究资料获取

为了提高研究资料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除了以文档资料为主要依据外,还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此外,一方面使用NVivo12 定性软件辅助进行资料编码,另一方面先安排课题组2 位成员对同类资料进行编码,最后再将两类结果交由第3 位成员(课题外专家)进行审阅,并加以修改与完善。

文档资料的收集包括:(1)在中国知网以“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为主题词,以及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为单位的相关主题发文文献进行检索与遴选;(2)在典型院校官网及权威网站上发布的有关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文章。一手资料的收集包括:(1)课题组通过电话、微信等途径向部分兄弟院校的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管理者、创业就业典型进行深度访谈;(2)课题组通过所在单位实施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进行参与式观察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所在单位位于全国百强县晋江,该地拥有2 个千亿、5 个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学校是福建省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单位,长期坚持“产业伙伴型大学,创业者摇篮”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爱拼善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学校案例与资料具有一定代表性。

四、研究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解析、提炼进而概念化与要素化的过程。初始编码得到96条原始语句,通过类比分析形成24 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概念。表1 为初始开放性编码节选示例。

表1 开放性编码节选示例

(二)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指的是将初始分解后的资料根据“条件—行动”或“行动—结果”的逻辑关系重新进行整合的过程,能够使范畴归类更加合理与严密,为后续构建理论模型提供基础[9]。通过进一步的编码分析,本研究对初始24 个范畴重新梳理,归纳到4 类主范畴当中(如表2 所示)。

表2 主轴编码结果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寻找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的过程。本研究确定的核心范畴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支撑系统与辅助系统两大掣肘因素对稳就业目标实现的影响(如图1 所示)。结合文本的深度分析,本研究主题“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稳就业的作用”受支撑系统与辅助系统影响。支撑系统包括校内维度(双创课程、双创活动、学校资源)和校外维度(资金资本、产业资源、校友支持)。支撑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基础与核心,校内与校外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合力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并优化就业氛围。辅助系统即双创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外围因素,包括了社会因素和政府资源两大部分,为主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条件保障。与此同时,随着双创氛围建设日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稳就业的功能性作用将更加明显,又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图1 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就业的逻辑线路图

五、研究结论与模型阐释

通过上述扎根理论的编码与分析,本研究发现,基于就业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支撑系统和辅助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而校内维度、校外维度以及双创氛围这三大核心范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就业目标的实现,进而也为现有的发展提供路径参考。结合课题所在单位的双创教育实践以及部分深度访谈对象的反馈,得到以下三大结论。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塑造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强化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高职教育与本科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式有所区别。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出现,更加强调了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即突出职业能力与应用科研的平衡。编码显示,院校通过课程、活动并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文本分析中也发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虽然不高,但自主创业比例以及成功率逐年提升。大部分院校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在校企合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淀深厚,尤其是在技术原理与产业、市场对接方面的应用研究能力表现突出,成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模化、标准化的重要基地和摇篮。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主要手段

通过市场开发与产业化来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已经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在创新经济兴起的背景下,许多创新创业项目成为重要的创意源,但受制于初创项目风险,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经常遇到困难[10]。编码显示,校内维度与校内维度的互动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来源。文本分析中发现,高职院校长期致力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打造,订单式生产、校中厂、厂中校等各种融合形式纷纷落地实践,打造“产业伙伴型”大学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具体而言,一是讲究效益,在项目设立、人才使用以及资金配置等方面有着弹性与优势,不会单纯追求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效益,而是更注重其产出来反哺教学、科研以及实训。二是重视市场,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拥有较多运行良好、机制灵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和校企合作模式,成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力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优化社会就业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与稳就业的主力军,通过创新创业,能够实现对新技术、新模式以及新产品的突破,对原有商业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促进新成果的转化,培育和壮大新产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11]。编码显示,在校内与校外两个维度的共同合力下,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出了和谐的众创氛围,同时也离不开政府资源和社会因素的辅助支持。文本分析中发现,典型高职院校所在地大部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为主,例如泉州学校双创优势体现较为明显。近年来,各级政府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系列举措,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项目孵化等方面给予照顾,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了浓厚的众创氛围,激发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发挥了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功能。此外,不少高职院校依托企业与社会力量来办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具有浓厚的地缘经济特色,能够较好聚焦产业人才培养,形成创业与就业的“双促进”,成为优化社会就业环境的重要环节。

六、启示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发现基于产教融合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以及优化就业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制于高职院校现有学校资源、产业环境以及众创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发挥其人才培养、机会创造以及资源配置的功能,除了高校自身外,还离不开顶层设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一)政府:健全双创服务体系,优化双创资源配置

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主体之一,在公共服务支持以及社会环境营造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0]。政策制定方面,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与发展实际,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保障,落实法律法规、资金供应、信息共享等要素的协调统一。资源配置方面,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产业引导,调配产业上下游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的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教育扶持,赋予办学更多自主权,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助,激励和调动社会资源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支持方面,要发挥舆论宣传和文化氛围导向作用,利用新媒体做好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模范典型树立以及成功经验分享,搭建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服务就业,营造和谐良性的创新创业软环境。

(二)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机会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既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精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就业目标的最有效手段[12]。除了学校要主动发挥“走出去、请进来”的常态机制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依托主体——校企合作单位,应当积极探索建设产教融合企业之路。政策解读方面,企业顺应时代与行业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认定与支持政策,提升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战略规划方面,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作用,将教育合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纳入企业顶层设计与文化建设中。落地实施方面,拓宽合作建设领域,通过投资入股、技术创新、项目孵化等具体措施,丰富厂中校、校中厂以及订单人才培养的手段,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高校:完善双创教育体系,聚焦双创人才培养

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要在发挥原有办学优势的基础上,聚焦“三教”的内涵建设,完善双创教育体系[13]。

1.确定教育目标,形成学科群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调整和优化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学科群落。与此同时,学校要以原有特色专业为基础,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开发和构建以双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课题组所在单位依托校友资源,探索建构以“闽商文化”“非遗传承”为核心的分段、分类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2.融合社会力量,打造双师队伍

师资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双师比重较其他类型高校大,有不少企业家、创业者以及行业管理者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但这种指导往往局限在讲座与赛事评审中,直接进入课堂与校内教师合作进行教学的比较少见。因此,除了通过外派交流、参加培训、入企挂职等方式来提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外,还应该拓宽同兼职教师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共研新教材教法,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

3.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在发挥原有校企合作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内涵的基础上,院校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聚焦开办“厂中校”“校中厂”与“订单班”。除此之外,一方面,转变传统“满堂灌”“重讲轻练”的教学模式,采用影视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翻转式方法,开展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改进“唯分数”“唯考试”的评价模式,强化过程评价与多主体(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企业评价)评价的比重,采用项目设计、调查方案、实习鉴定等考核内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14]。

结语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稳定就业目标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存在局限性,如科研实力薄弱、办学体量较小、双创深度不够等,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从国家政策、环境建设、法律制度、教育改革、产业发展等角度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实施路径,更好地服务于稳定就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产教双创编码
生活中的编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Genom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