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教学中良好有效聆听习惯的培养

2021-09-17罗妮妮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青蛙习惯音乐

罗妮妮

音乐是声音的世界,往往会让无形的声音创造有型的画面,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孩子们在各学科学习有机融合的提高。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十年前我从事是初中音乐教学,当时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了学生在聆听这一块的问题,学生认为的音乐课就是唱,对于欣赏和音乐活动是排斥的,所以一到听赏课或是碰到不喜欢的歌曲时,总是情绪躁动或是呆若木鸡,常常是走马观花一笔带过的听一遍完事,没有真正静心去了解音乐背景、感受音乐魅力,所以学习效果和收获可想而知。之后我进入了小学音乐教学,一开始接触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发现大部分孩子在音乐课上也是没有养成良好有效的聆听习惯。这样不好的持续性学习习惯让学习效率低下,没有质量。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确实没错,习惯的养成如果不从小娃娃抓起,就会慢慢定型在初始的那个样子,一直伴随孩子的学习习惯。等到想去补救扭转时发现不是一时半会儿的那么简单了。送走了这届学生,我下定决心从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开始着手,音乐课上有意识从各方面进行良好有效的聆听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的外在聆听习惯培养

低年级段的孩子活泼好动,聆听习惯培养需要有方法的持续注入和耐心的观察。如何做到良好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音乐学习的常规训练

幼升小的孩子年龄较小,对于上课的常规必须有要求:坐姿端正、两肩放松、眼睛平视、面带微笑。但一节课时间让他们自我保持这样的状态比较难,所以我通常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和提醒,及时点名表现好的同学并通过邀请这些同学上台参与表演或回答集积分作为奖励机制,从而激励更多的孩子更好的表现,效果显著,入学一个月下来,孩子们已经慢慢适应老师的要求和管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常规得到有序良好的培养。

(二)善用孩子喜欢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刺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低年级的孩子更愿意听到属于他们范畴的音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使用儿童化语言可以让学生更专注你的课堂,更喜欢你的表演,不管你是稍大年龄的还是年轻老师,孩子们不觉得您是高高在上的大人而是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的小伙伴,这样,在课堂上建立了近距离友好亲和孩子王的角色,学生才会愿意听你的话,愿意跟着你一起互动学习,愿意聆听的习惯才得以更好地开展。

(三)引导会聆听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听是一个重要必须的环节,任何学科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离不开聆听,苦口婆心强调孩子要安静听课太过教条,并没有太大效果。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对比,让孩子们真正从内心接受肯定聆听的重要性。在一节听赏课教学展开之前,我没有大声地做安静聆听的要求,而是轻声表达了音乐结束后的任务。播放音乐后,我在一旁仔细观察并记录有代表性同学的表现:有孩子东张西望、有在点评歌曲、有跟着哼唱……当然也有安静聆听的乖乖娃。音乐结束后,我随即邀请了“记录在案”的甲乙丙丁回答听后感,果不其然的答非所问,或是哑口无言;我并没有马上批评而是接着邀请了几个乖乖娃,虽然回答用词很口语化,可答案和内容大致一致,我表扬了这样的孩子并拿出“你真棒”小印章清晰的盖在了他(她)们各自奖励集章本里(这是孩子们最喜欢和最高的评价),当然偶尔也会奖励小糖果。连续几节课相同场景的实施后发现 :

(四)聆听兴趣的培养

作为6、7岁这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图、游戏、动画课件等综合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对于同年级的不同班级,孩子们的个性释放还是基本一致的,学生的兴趣点比较多,极少数个体差异。我通常在兴趣培养上是大面积辐射、多渠道的铺开,教学中在音乐的表现上要求自己做得更到位、更放得开。精准地抓住学生的喜好进行教学设计。课件中常规图片和卡通图片的运用明显观察到孩子眼神表情的变化、写实视频和动漫视频的选择让学生学习的情绪倍增高涨。比如在教学《青蛙合唱团》的教学中我发现,青蛙是平常都能看到的小动物,孩子们都认识青蛙,可是对于大青蛙小青蛙的区别也只是个头上的辨别。为了更好地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点的提升,我把小青蛙小巧可爱的特点和大青蛙笨拙憨厚的样子设计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戴上自制的青蛙头饰咧开大嘴,瞪大眼睛以舞台剧的角色表演给孩子们看,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大、小的外在不同;又通过轻声高位和浑厚低粗的蛙声模仿让孩子们通过声音来辨识大、小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天性对动画演绎的形式和模仿有着不可抗拒的能力,所以老师放得开的表演也为兴趣的培养助了一臂之力。孩子们看到老师大胆的表演,也纷纷举手要模仿,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为下一步的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有效的内在聆听习惯

前期的常规训练有成效了,根据各班行为习惯养成的快慢差异,比如有的班同学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音乐素养的高低制定并开展循序渐进的有效聆听。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量的制定

低年级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不能长时间的静心听,“短平快”节奏的聆听才会有效。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会进行知识分块,宁少毋滥的原则。比如在听赏活动课《山乡的早晨》的教学中,我在其中一個班试着一开始让孩子们边听笛子吹奏《苗岭的早晨》一边欣赏鲜艳美丽的配图、还要带着歌曲什么情绪、表现的时间……等问题,观察的结果音乐结束后回过来很多孩子的回答不尽人意,甚至是只顾看图片而忽略的聆听。于是我在下一个班对症重新调配删减“药量”,暂时不发音乐课本,从根本上减少了颜色、图形的干扰;音乐按照乐段分段播放并及时开展评价活动,有意识给学生营造一种意犹未尽的教学氛围。虽然偶尔一节课的量不能按时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聆听后的检验是有效的,孩子们通过聆听掌握了某个知识点。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有效教学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量的把控

前阶段是以少剂量有效教学,持续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变化和速度,知识量的把控要进行调整,教学过程中的任务由一个问题加到两个、三个;之前的纯聆听到简单的视听相结合。实时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等各项指标的反馈,相应的给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出调整。

三、引領学会聆听的能力

在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后下一步将对学生进行聆听能力的培养。能力是良好习惯的检验和提升,会听会表达会创造才是音乐教育教学的更高目标。我认为从以下这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善用音乐专业用语的表达方式。

每一次对音乐的聆听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任务的布置,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想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同一个声音会在几十个孩子耳朵里、心里塑造各自的音乐形象,他们对答案的表述会因为平时课外读物的阅读量和积累参差不齐,所以这一环节上得经常和各班主任了解一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强的孩子做表率、能力后进的多给展示机会,多跟老师说,鼓励多和同桌说。比如在《瑶族铜铃与长鼓舞》的听赏课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鼓和串铃两种打击乐器合奏展示,每一组展示后都邀请其他组成员进行点评,对于“蛮好听、乱乱的、不好听、声音大” 之类口语化的评价用语,我会及时纠正并告知应该使用更专业的词语表达:比如“大鼓声音低沉浑厚、鼓点节奏稳;串铃声音清脆响亮” 等相关表达用语,并让全班同学跟着老师练习,跟同桌相互练习,每一节音乐教学中都持续关注纠正,孩子们的表达就会越来越有范儿,更有文采。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细节的培养,更精致。

(二)鼓励自主合作的创新

创新在任何学科领域都是高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更是教师平常教学成果的体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思维,抓住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善于模仿敢于展现。比如在听赏课《剪羊毛》中,孩子们初次认识接触到双响筒这种打击乐器,我先告知正确的演奏姿势,播放该音乐作为背景2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摸索感受敲击发出的声音,我不打算先示范演奏,因为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只要老师展示的节奏,绝大部分孩子们会先入为主的禁锢这个节奏型而扼杀了创造能力。接下来展示的结果让我惊喜,有些孩子会发现敲击不同的位置发出的声音不同、有的发现敲击力量的大小会听到声音的强弱、有的孩子会根据旋律的变化选择敲击的速度、有的还会配上肢体跟着律动等等。因此,我总是多给机会让孩子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爱上创造、敢于探究。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基础是关键的环节,音乐教师善于从低年级培养学生音乐课上良好有效的聆听习惯,为中高年级更好更高效的教学保驾护航,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会更从容、更有成就感。

猜你喜欢

青蛙习惯音乐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圣诞音乐路
小青蛙捉虫
音乐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