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深入浅出
2021-09-17尹焕红
尹焕红
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散文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种文体,而其中又属哲理性散文最难读懂,它短小精悍,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某些哲理,这类散文一般是议论为主,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而它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往往在很小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在理解其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时存在障碍,这就需要课堂上老师耐心的引导,通过作者背景、思想,以及文章的语言情感来逐步推进,层层分析。现就我上过的庄子的《北冥有鱼》一课所教所悟,做具体分析。
一、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八年级的学生对庄子并不熟悉,但对李商隐的《锦瑟》不陌生,老师通过朗诵这首诗,首先将学生带入课堂情景中,然后找出“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一用典,再讲述庄子做梦的故事,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庄子渴望自由的心理,这样,既营造了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中,又能逐渐导入文本。
二、教学环节二:认识作者作品
仅仅是课文中一段文字,学生是很难理解庄子的思想,因此,在授課前有必要补充一些庄子及其作品的材料,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于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艺术特色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借鉴作用。通过课外的材料补充,能调动学生知性和感性两种思维,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三、教学环节三: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对学习文言文尤其重要,学会朗读文言文,并疏通文章内容是帮助理解文本的重点。因此,这个环节应在前一节课学生作为重点预习,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两个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读文言文,是因为它文字难懂,翻译出来后太枯燥,其实这两点可以通过朗读解决。只有读懂这些文字的背后一副副动态的画面,才真正能读懂庄子的文字有多么神奇。最后,教师配乐朗诵翻译,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鲲鹏展翅的画面。
此时,在老师的深情朗诵中,学生脑海里已经有了鲲为了追寻自由,变成鹏展翅翱翔的动态画面,老师追问一句:鲲为什么要变成鹏?答案已经呼之而出,鲲鹏对自由的向往。很自然的由故事过渡到文本的主旨。
四、教学环节四:领悟庄子的思想
此段是重点议论段落,学生课堂翻译后,教师引导:如果没有这些气息,它们飘不起来,说的也是飞,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1.师问: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空的蓝色是阳光散射后的颜色。不是它本身的颜色。所以,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实,一切怀疑都是有价值的。此处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一切,要学会独立思考,辨别是非。
2.师问:能不能举一个生活中没有绝对自由的例子?
(学生讨论3分钟后回答)
生1:只有人人懂得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社会才能安定,我们才能获得自由的空间。
生2:我现在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口袋里没有钱,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所以并不自由。
3.师问:逍遥游的含义: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与课文主题是否矛盾?
(人的活动没有绝对自由,但可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到了这个环节,我的知识讲解不再停留在课本内,而是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鲲鹏有强大的力量也没有绝对的自由,那么,渺小的尘埃和人呢?更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因而让学生懂得,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人人自律,才能更加自由。
五、教学环节五:写作特色
庄子对自由的向往也体现在他的文风里,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遨游太空,想象奇特。鹏的南徙,“击水三千”“抟扶摇九万里”,意境开阔。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意境。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受《庄子》影响的李白曾作《上李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抒发自己抱负时,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的呼喊;1965年毛泽东作《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也都源自《庄子》中大鹏形象。除此之外,“鲲鹏展翅”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成语也都活跃在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中。
六、教学环节六:布置作业与结束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请学生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回顾,然后再补充,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再当堂背诵课文。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再次加深学生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乐趣。
最后,要做到在课堂中深入浅出,前提是教师首先要深入教材,充分理解把握教参,课堂中目的明确、环节简明、语言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才能产生高效的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