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21-09-17陈双全
陈双全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们农村小学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的合作。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我就这一现状分析如下:
一、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高
合作机制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没有养成合作的习惯,因而对于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并不高。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现状是学习效率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多地扮演了主角,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充当了听众,并且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几乎不发表意见,导致了这些学生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在合作中更多地听从别人的意见 . 导致小组讨论式学习不但没有促进他们学习,反而导致他们更多地失去了自我判断意识。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高,直接导致了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难以进行。
二、学生在合作讨论学习时主动性与热情不足
热情与主动性,可以说关系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效果, 而实际状况是学生大多数出于被迫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实际学习中只有当教师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学生才进行合作学习。在日常教学课后自我学习时,几乎没有人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机制的实际学习效果严重缺失。小学数学课堂在合作讨论学习时缺失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 导致了合作讨论式学习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合作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一些数学学习技巧。
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过分趋于形式化
小组合作本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时对于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 . 却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过多的将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例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将数学例题进行合作解答时,学生更多的是进行简单的解答,然后汇报给老师。合作学习中缺乏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缺乏有效的解题策略共享,从而导致讨论式学习基本上是一个形式化的学习模式 .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设置问题,提高学生讨论热情
学生讨论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所要讨论的问题,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讨论问题,将学生的热情通过有价值的题设激发出来。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在实际讨论学生时的变化,更多地给予及时帮助。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对于复杂的数学习题进行解决时缺乏有效的技巧,而合作讨论恰好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做好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合作机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改善 .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以后,遇到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因而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就需要完善小组合作机制。例如,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数学概念时,学生将讨论中的问题总结出来,同时将讨论的成果通过小教学展示出来。教師通过学生的展示发现问题,将好的学习方法和理念推广出去,从而更好地将合作学习的成果延续下去,合作学习机制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三)关注学困生,在合作中找回自信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
其次,小组“代言人”要轮换。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学优生担任),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 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因此小组“代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
再次,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关注学困生。教师要用“放大镜” 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能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学困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感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