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17曹云朱尊敬
曹云 朱尊敬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64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心律失常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水平、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进而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心功能;生活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6-0149-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很常见,是由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使其心肌坏死所致,其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如过度劳动、暴饮暴食、激动等,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压榨性胸痛、恐惧等症状,其还会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还会对其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应及时进行治疗及护理,以有效降低其心律失常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主要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7~77(59.8±8.7)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49~77(61.3±8.4)岁,经过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学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其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2];年龄47~77岁;依从性较好的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依医院规定提供基础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其抗凝及溶栓治疗,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其病情变化并给予患者适量的氧气,另外对患者的饮食、心理及生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内容有(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主要包括护士长、护师、责任护士及护理人员,由护士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促使其能完全掌握护理的使用方法及原则,小组成员通过自身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查阅相关治疗,将其资料及病情等进行综合后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3]。(2)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连接各种医疗设备监测其心率、呼吸、脉搏等,提前准备好相应抢救药物,通过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发现其一般在3 d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所以,在此期间医护人员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提醒其要按时休息,另外对于患者的饮食医护人员要结合其病情合理安排,保证营养的均衡。(3)医护人员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对于产生不良情绪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向其讲解以往成功治愈患者的案例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其不良情绪,进而加强患者治疗的积极性[4-5]。(4)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向其讲解药物治疗的必要性,静脉推注要注意其速度,采用药物治疗时仔细分析其药物成分后联合用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同时密切监测其临床症状,对于出现胸痛的患者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当前体征趋于平稳,无胸痛症状时护理人员可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其心率及血压等指标,患者一旦出现气短或胸痛的症状告知其停止训练,保证其绝对卧床。
1.3 评价指标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1)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进行进行对比,其评分越低患者的心功能越好。(2)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其生活质量,总分共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3)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非常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84分;不满意:<60分。(4)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评估,量表各20项,分4级评分,临界分值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慮:>70分,评分越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心功能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有75 %的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会对其生命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介入、溶栓等治疗,同时其护理措施也是不可缺少的,以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其虽有效果但根据其实际效果看并不明显,并且隨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护理模式不断更新,患者对于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护理已不能满足其需求。目前,循证护理被应用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其有较好的护理效果,能有效降低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所以应加强其护理措施的实施[6]。
循证护理是结合患者的病情及相关资料为其制定的护理方案,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能提高其护理质量还能有效会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循证护理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其各项指标,叮嘱患者要绝对卧床,保证良好的睡眠,同时对其饮食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营养的均衡[7]。另外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其会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发现后会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加强其掌握的同时向其说明以往治愈患者治疗及护理的过程,增加其服药依从性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8]。为保证患者的休息医护人员会尽量减少其探视人员,营造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针对其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给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训练,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立即停止并卧床休息,避免影响病情恢复。
范秋萍[9]研究结果显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不仅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其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2.00 %)低于对照组(66.00 %),护理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70.00 %),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另李华等[10]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其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96.71±2.17)分高于对照组(80.44±2.24)分,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进而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雪琪,胡光玲,黄莉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4):173-175.
[2] 李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0):148-149.
[3] 赵宁宁,刘云,李雅静,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0):2565-2566.
[4] 唐越.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222-223.
[5] 宋黄瑜.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0):1443-1444.
[6] 刘翠梅.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住院时间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3):75-77.
[7] 白洪娣.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 16(1):280-281.
[8] 王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1):1729-1730.
[9] 范秋萍.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8, 27(5):937.
[10] 李华,李思静,钟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