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镇海卫城址的活化利用初探
2021-09-17方滨凤
方滨凤
摘 要:对于历史文化遗址的活化利用,不仅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前提下,让人们了解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文章以镇海卫城址为视角,探究城址价值,分析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以期实现活化利用。
关键词:活化利用;镇海卫;保护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活化利用的重点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用,而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实现文物的保护,更有力地突出文物的内在价值,传承中华文化精髓。镇海卫城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实现对其活化利用,特别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 镇海卫城址简介
镇海卫城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是明初为强化沿海军事防御能力、抵御倭寇入侵而在福建建造的防海设施之一。城址依山而建,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地形,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显著特征,突出了山城的特色。镇海卫城址占據临海高地,不仅易守难攻,而且具备开阔的视野,成为绝佳的海防观察点。山城的地理优势加上较好的观测角度,使镇海卫具有较高的军事战术价值。
镇海卫城址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清康熙六年(1667)裁卫,清康熙二十年(1681)再修为金门水师汛防城,雍正十二年(1734)划归海澄县管辖。镇海卫的建置促进了外地官兵与本地居民的交流融合,有力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卫学的兴起也极大推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这种军民共建使镇海卫不仅具有军事价值,更促使当地经济和教育得到较好发展,相当规模的城镇体系也逐步建立。
镇海卫城址经历了数次重修,整座卫城规模基本保存完整,现存东、南、西、北四城门和水门,城中还有父子承恩坊、城隍庙、义学碑记等建筑史迹。这些古代遗址和历史印记正是镇海卫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2 镇海卫城址的价值
2.1 地理价值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地形有较大关系。多数古代城市建立在平原地区,或是有大河相伴,或是在入海的河流三角洲地区。这是因为古代城市多以农业为主,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可以形成较好的种植区域,供给更多人口。在此基础上,如果城市正好位于交通的中心,可以有较好的商贸条件,城市发展则更为迅速,久而久之会形成相关文化需求,进一步发展城市。笔者认为,“地形-经济-文化”的渐进式发展模式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镇海卫城址的发展也离不开地形,但与一般古代城市的发展却有所不同。一是镇海卫城址所处位置并非平原,而是山地。镇海卫居高临下,不仅易守难攻,而且视野开阔,这也恰恰与我国古代城市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二是主导因素并非因经济,而是军事。基于抵御倭寇、强化海防的需求,镇海卫一开始便是以军事为主,而不是以经济为核心,这使其城市多以岩石材料为主,所以才有大量遗迹的保留。
山地地形和岩石结构对于古代具有较强的军事作用,而对于现在城址的开发也有重要作用。从地图中可以看出,镇海卫可东西环视,视野开阔,向西有隆教湾和东山岛,向北与烟墩山相望。从现代视角看,镇海卫靠近闽南经济中心,在现代交通网络和现代化城镇的加持下交通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良。镇海卫周围无良港,水源清澈,结合镇海卫依山而建所带来的绝佳视角,让镇海卫城址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这种后天的地理优势使文物价值的开发成了一种可能,游客更愿意来到风景宜人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旅客人数的提升有利于城址的开发,实现文化价值的活化利用。
2.2 建筑价值
古漳州地区的石材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上镇海卫城址附近有地质活动,方块条石、火山岩乱石较多。于是在建造镇海卫城时,造城者就地取材,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获得较好的建筑资源。镇海卫城门是用花岗岩条石筑成,城墙是由花岗岩和火山岩乱石砌筑而成。相对于土城墙,石城墙有其独特的益处:其一石块的体积合适,大小正好便于施工;其二石块坚固耐用,更突显防御能力;其三镇海卫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常年遭受雨水、大风的侵袭,用石块砌筑城墙能有效地增强城墙的使用寿命。镇海卫城址的岩石结构不仅提高了镇海卫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对于现在而言,较为完好的城址建筑结构也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
2.3 文化价值
作为军事要塞的镇海卫,随着城镇的发展,文教事业也逐步兴起,素有“武功镇海疆,文教冠闽中”①的美称。当时镇海卫属漳浦县二十三都,根据规定镇海卫学子依附于漳浦县学,但县学与镇海卫相距较远,因此学子们提出在镇海卫办学。在镇海卫历任长官的支持下,镇海卫先是申请设立了私学,接着又多次上奏设立卫学。经过38年的努力争取,明嘉靖二年(1523)镇海卫设立卫学。
镇海卫学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形成了“旧有镇海卫学,实著闽中。理学经济之儒,指不胜屈;文章气节之士,史有成书”②的现象,比较著名的人才有陈真晟、周瑛、何楷等。镇海卫学的设立还带动了当地及周边文风、学风的发展,再加上当地官员的重视,在镇海卫学设立之后陆续开办了书院,如铜山所的崇文书院、玄钟所的东瀛书院、黄道周讲学处明诚书院等,吸引了不少学子慕名而来,也方便了军民子弟就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也促进镇海卫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
此外,当地还兼具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活动至今依然存在。例如,在镇海卫城址中可以发现当地较为流行的文昌帝信仰及妈祖信仰等,每年当地居民依然会进行相关的祈福、祭祀等活动。崇文重教与地方文化的深入交融,结合当地文物古迹所带来的文化底蕴,使这座百年军事要塞在今天仍独具特色。
3 镇海卫城址的活化利用
3.1 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镇海卫城址的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当地通过一系列文物保护举措,进一步强化镇海卫城址的保护,不断提高镇海卫城址的安全系数。但是,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了镇海卫城址的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认识不深刻,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不能积极配合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当地居民多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如果保护工程施工会对其造成影响,当地居民会产生抵制行为。
其次,保障不充足,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才资源两方面。资金方面,镇海卫城址文物保护资金来源单一。从笔者掌握的资料上看,目前镇海卫城址的保护资金基本上都是政府出资,民间资本介入较少。长此以往,不利于镇海卫城址保护资金的筹措。人才方面,镇海卫城址的保护工作缺乏相应人才。镇海卫因地理因素及近几年的旅游开发,受自然灾害和居民生活活动的影响,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专业人才参与保护管理。但是,镇海卫的日常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主要由当地的文物保护小组负责,而小组成员多为当地村委会人员。这些小组成员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无法满足镇海卫城址日常工作的需要,更满足不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需要。
最后,价值不明确,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开发存在差异。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比较镇海卫城址与其周边的旅游景点镇海角的人流量以及构成情况,发现参观镇海卫的客流量与当地旅游景点镇海角的客流量有明显差距,且镇海卫城址参观者以学者居多,年轻人、家庭旅客等主要旅游群体更愿意选择前往镇海角。镇海角与镇海卫古城均位于镇海村,二者距离并不远,为何参观旅游人数却有明显的差别?笔者认为,镇海角以电影场景为宣传重点,设置相关情景,游览导向明确。相较于镇海角,镇海卫城址没有突出的吸引力,文化价值未能明显地体现,而且相关设施配备尚未齐全,比如基本公共设施卫生间、垃圾区等没有合理规划,通往城址的部分道路较为老旧,路标信息较少,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便利的城址观光道路。如果单纯仅以城址古迹为亮点,忽略背后的文化价值,旅客仅会存在简单的观感,而不是文化的洗礼。
3.2 对策建议
其一,提高保护意识。笔者认为应该从宣传和制度上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一是加强宣传。宣传活动应从多方向進行,如在当地举办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讲座,或将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融入当地节庆活动中,以及举办灯谜竞猜等更具吸引力的活动等,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尤其对于当地青少年,应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融入乡土教材中,通过年轻一辈学习、传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达到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效果。宣传手段应结合现代化的宣传模式,加强与新媒体的沟通合作,强化网络宣传,同时将保护文物和文化价值相结合,传统文化和主流精神相互结合,实现宣传手段和宣传内容的现代化。二是制度保障。文物保护工作中会存在与当地居民利益相冲突的地方,这就需要在保护工作与居民需求中寻求平衡。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协调好文物保护工作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比如把文物保护写入村规民约中,动员村民参与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打造明代古卫城亮点,推动镇海村实现乡村振兴。
其二,强化保障。一是资金保障,镇海卫城址文物保护资金来源单一,这就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引进其他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的方式,建立文物认养人制度,让有能力的人参与到镇海卫城址的保护修缮工作中来。通过当地政府、文物认养人、文物监督部门等三方签订协议,让认养人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开发利用镇海卫城址。这不仅让镇海卫城址的文物修缮资金得到了保障,还能提高认养人的社会名誉,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二是人才保障,镇海卫的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保护管理,建议引进专业人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镇海卫城址的文物保护、日常巡查监测,以及日常管理维护、研究展示和游客管理等工作。
其三,合理规划。镇海卫城址的活化利用首先要明确文化价值内容的开发,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和本土人文,深入发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在保障镇海卫城址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适度有效地利用镇海卫承载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出镇海卫城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笔者认为,在实现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开发现有的文化价值是活化利用的关键。镇海卫城址文化价值的开发重点要突出镇海卫城址的历史文化,通过卫城历史文化的展示让公众在参观城墙的同时,对镇海卫的历史有所了解,提升镇海卫城址的吸引力。目前,镇海卫城址四个城门都竖立了展示牌介绍镇海卫城址的城门,笔者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延伸,探索规划较为完善的镇海卫城址展陈系统,来展示镇海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城墙展示区。直接将镇海卫城址城墙、城门作为展示点,结合镇海卫城门、城墙现状,重点展示东城门、南城门以及东南城墙段。城墙展示区主要展示镇海卫城址四个城门以及部分城墙段的文物本体原状,辅以宣传介绍镇海卫城址历史文化、防御设施等,让游客了解镇海卫城址的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二是布置镇海卫历史展厅。笔者认为,布置镇海卫历史文化展示厅应在东门古街选择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作为镇海卫历史文化展示厅,以图文为主,部分镇海卫城址石构件为辅,介绍镇海卫城址的建造过程、防御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方位展示镇海卫城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以此普及镇海卫海防史,强化历史宣传的作用。
三是特色项目体验活动。通过增加镇海卫城址的项目体验活动,来提升公众参观的兴趣,也能让公众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到镇海卫城址的历史文化。例如,打造传统街巷文化展示区。镇海卫城址现存两处较完整的古街巷,即南门古街和东门十字街。古街巷道路都是采用石板铺地,两侧是极具当地特色的古民居,采用花岗岩、火山岩石建造而成,红瓦白墙,十分古朴。这些古民居多数无人居住,建议修缮开辟为当地传统古民居文化展示区、体验区,配以图文介绍,展示镇海卫传统古民居的建造方式、结构、材料、装饰等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文化。又比如,打造明代街市体验区。据《镇海卫志校注》记载,明时有街市“镇海市”,南门古街与南城门、父子承恩坊呈同一方向排列,可以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商业活动,恢复“镇海市”,展示明代街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