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蚯蚓腿”变成“老烂腿”
2021-09-17罗荣光
罗荣光
陈芳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最近她发现自己的腿上有一处爬满了“树根”一样的血丝,起初她并没有在意,后来血丝越来越多,很影响美观,她才去医院就诊。经检查,陈芳被确诊患了下肢静脉曲张。
何谓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俗称“蚯蚓腿”,即下肢静脉在长期高压的情况下出现的血管异常鼓起和扭曲。本病早期除影响美观外,可能无任何不适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出现下肢酸胀、抽筋、肿胀,小腿部皮肤瘙痒、发黑,甚至形成湿疹、静脉破裂出血及溃疡症状,俗称“老烂腿”。
下肢静脉曲张分为6级。1级:毛细血管扩张、网状毛细血管;2级:明显的静脉曲张,但没有水肿症状;3级:静脉曲张,伴下肢水肿;4级: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或湿疹、皮下脂肪硬化症或白色萎缩症;5级:伴有已愈合溃疡;6级:伴没有愈合的溃疡,“老烂腿”形成。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众所周知,静脉血要携带代谢废物经由静脉自下而上回流到心肺。其回流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浅静脉系统,另一条是深静脉系统,这两条路径之间又会有一些小路彼此沟通,即“交通静脉”。为了保证血流自下而上的流动方向,静脉内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单向开放的“阀门”——静脉瓣膜,血流上行时瓣膜开放,血流逆行则瓣膜关闭。
要防止血液逆流,需要静脉瓣膜充当“阀门”。如果出现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阀门关不上,血液就会逆流,或者静脉阻塞引起的血液回流不畅,使下肢静脉压力增加,血清渗漏及血液中的细胞进入组织,引发下肢肿胀、站立性充血及纤维蛋白聚集在微血管等变化,进而导致患者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水肿、湿疹、质硬、干燥、脱屑、伤口附近氧气及营养物质减少,最后形成溃疡与坏死。
可见,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主要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静脉血反流,以及静脉阻塞引起的血液回流不畅两方面。
哪些人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先天瓣膜功能不全者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很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即有些人天生就存在“阀门”质量问题。
长时间站立者 长时间站立会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高,也会造成“阀门”的过度劳损,从而导致关闭障碍。
有血栓者 深静脉发生血栓后,会因为血栓阻塞以及对瓣膜的破坏作用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孕妇 怀孕时腹压增高,一定程度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再加上激素的作用,导致女性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
总的来说,先天瓣膜功能不全的人、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的人、女性和老年人更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如何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原则是综合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以减少其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早期 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后,在发病早期为了防止病情加重,应采取压力治疗的办法,即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少下肢静脉压力的同时,根据医生建议穿戴医用弹力袜。通过梯度压力的医用袜、弹力绷带等方法施加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和水肿。必要时使用促进静脉回流的药物;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回流。对出现皮肤病变的患者,可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药物治疗。
曲张严重时 对静脉曲张症状明显、皮肤病变严重甚至出现皮肤溃疡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注射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静脉剥脱术、射频消融术、激光凝闭术等。
◎注射硬化剂是向曲张静脉中注射特殊药物引起静脉炎性反应,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达到封闭血管管腔的目的,适用于小范围静脉曲张的患者。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静脉剥脱术,通过对静脉主干进行结扎及曲张静脉分段剥脱,达到防止静脉反流、根除曲张病变的目的,复发率相对较小,但手术创面较大。
◎射频消融术、激光凝闭术相对创伤较小——在彩超引导下,将射频消融导管或激光光纤穿刺导入病变静脉,通过两者的物理效应起到破坏病变血管和腔内凝闭的目的,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
另外,还有一些针对瓣膜病变的修复手术,仅对特定患者,目前较少使用。
下肢静脉曲张如何预防?
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降低下肢静脉压力和促进静脉回流两方面。
降低下肢静脉压力 长期行走或者站立时,由于重力原因,静脉血会对血管壁和静脉瓣膜造成持续的压力效应,久而久之会造成静脉扩张直至曲张,同时亦会破坏瓣膜,进一步加重反流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最重要的预防办法就是减少长时间行走和站立。
促進静脉回流 减少站立或行走对于部分人来说并不容易实现,尤其是从事需要长期行走或站立职业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可以在工作时穿戴医用弹力袜,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小腿梯度加压,增强肌肉“泵”作用,达到促进血液回流的效果。医用弹力袜根据所施加的压力大小分为Ⅰ级、Ⅱ级或更高压力,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穿戴。
休息时应保持抬高小腿的姿势,长期卧床者可以使用下肢加压气泵进行器械辅助促进静脉回流。
合理应用上述措施一般均可达到满意的预防效果,当然还有部分药物具有促进血液回流的效果,但并不推荐无症状者预防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