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水疱性类天疱疮一例

2021-09-17房小凯孙勇虎周桂芝杨宝琦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嗜酸基底膜烟酰胺

房小凯 孙勇虎 周桂芝 杨宝琦 张福仁

1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250012;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

无水疱性类天疱疮(nonbullous pemphigoid,NBP)[1]是近年报道的一种新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亚型,现将本院诊治的1例NBP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周身发疹伴瘙痒3个月来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皮肤发疹,逐渐增多,遍布全身,伴明显瘙痒。曾于当地医院按湿疹治疗,疗效不佳,为求进一步诊疗就诊我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口服替米沙坦片,血压控制可,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和家族史。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背部、四肢见暗红色水肿性红斑、丘疹,部分连接成片,散在抓痕、结痂。未见水疱,口腔黏膜、甲、毛发未见异常(图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0.94×109/L(0.02~0.52×109/L),嗜酸粒细胞比率12.4%(0.4%~8%);血清抗BP180抗体0 U/mL(0~20 U/mL),血清抗BP230抗体0 U/mL(0~20 U/mL)。背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浅表结痂,轻度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图2a)。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IgG、C3、IgM、IgA阴性(图2b)。间接免疫荧光(IIF):抗基底膜带IgG 抗体1∶40阳性(图2c)。正常人皮肤盐裂IIF:IgG抗体表皮侧阳性(图2d)。

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诊断为NBP。治疗:皮损处外用卤米松乳膏日2次,口服烟酰胺片500 mg日3次,四环素片0.5 g日4次,雷公藤多苷片20 mg日3次。

治疗20天后皮损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0.46×109/L,嗜酸粒细胞比率8.70%;血清抗BP180抗体0 U/mL,血清抗BP230抗体5.3 U/mL(0-20 U/mL),维持上述治疗方案。2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图3),遗留色素沉着,复查血常规: 嗜酸粒细胞0.25×109/L,嗜酸粒细胞比率4.20%;复查IIF及正常人皮肤盐裂IIF,结果同前。

图1 治疗前躯干(1a)、四肢(1b、1c)泛发暗红色水肿性红斑、丘疹,部分连接成片,散在抓痕、结痂

2a:轻度棘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轻度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HE,×100);2b:DIF示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IgG、C3、IgM、IgA阴性(×100);2c:IIF示抗基底膜带IgG抗体1∶40阳性(×100);2d:正常人皮肤盐裂IIF示IgG抗体表皮侧阳性(×100)

图3 治疗2个月后躯干(3a)、四肢(3b、3c)皮损基本消退,仅留部分红斑丘疹、色素沉着

讨论NBP由Barker[2]于1983年首次报道,其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可表现为红斑、丘疹、荨麻疹斑块等多种形态。DIF 表现为基底膜带IgG、IgM、C3沉积,IIF表现为血清抗基底膜带抗体阳性[3]。NBP在国外报道中并不少见,曾有研究显示超过20%的BP患者在确诊时并没有水疱皮损[4,5]。在两项回顾性研究中,分别显示有9.8%[1]和17.4%[3]的NBP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水疱,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6]。我国学者曾对181例以无水疱皮损为首发表现的B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相对于BP,NBP患者因为诊断延迟和疾病进展,病情往往更重,激素等药物的使用量和不良反应也更多[6]。

NBP中文相关报道较少,仅有我院曾报道2例[7],均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皮肤损害,伴瘙痒,其中1例DIF、IIF和血清抗BP180、BP230抗体均为阳性,而另1例仅有血清抗BP180抗体阳性,2例均使用小剂量激素配合四环素、烟酰胺治疗,效果显著。本文中患者临床表现与上述2例类似,但是实验室检查仅有IIF阳性,使用四环素、烟酰胺、雷公藤治疗有效。

目前NBP的诊断并无明确标准,多综合典型临床表现和多种辅助检查结果以诊断该疾病,包括DIF显示基底膜带IgG或补体C3线状沉积,IIF盐裂显示循环抗体以及ELISA等方法[8],普通病理常为非特异性[3]。Meijer等[8]提出满足瘙痒、DIF阳性、IIF阳性中的2点即可诊断NBP,但该标准仍未在大范围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文中患者有明显瘙痒病史,IIF及盐裂IIF阳性,结合临床表现,NBP诊断明确,而DIF的阴性结果,可能和取材部位的选择以及DIF本身的阳性率有关[9]。

Lamberts等[3]对69例NB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DIF的阳性率为60%,在DIF阴性的患者中,IIF、ELISA和免疫印迹实验的阳性率分别为96%、78%和63%。ELISA和免疫印迹实验显示,NBP的自身抗体以针对BP230为主。本文中患者两次行ELISA检查,血清抗BP180、BP230抗体均为阴性,提示ELISA的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NBP。在61例全身泛发NBP的患者中,分别有36.1%、24.6%、16.4%接受系统应用泼尼松、甲氨蝶呤和四环素治疗,67%的患者皮损处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的占76.9%。值得一提的是,5例使用四环素配合烟酰胺治疗的患者均治疗无效,本患者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烟酰胺、四环素联合雷公藤多苷口服,配合局部外用卤米松乳膏治疗,疗效明显,提示我们NBP患者与其他BP患者类似,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并不是必须的,四环素、烟酰胺配合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可选的有效方案[10]。

相对于BP,目前NBP的发病机制是否有特殊性尚不明确,因为BP本身发病机制复杂,自身抗体和靶抗原结合后,依赖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包括Fc受体通过BP180-抗BP180抗体复合物介导的机制以及其他补体活化、促炎因子的释放等[11],NBP是否因为其中某一环节的特异性改变而形成无水疱性皮损,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报道1例NBP,采用四环素、烟酰胺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有效。NBP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对于原因不明,治疗效果不好的老年瘙痒患者,皮肤科医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警惕,可行IIF及血清学抗体检查,必要时配合病理及DIF,避免NBP的漏诊和误诊。

猜你喜欢

嗜酸基底膜烟酰胺
耳蜗力学:基底膜行波测量技术进展*
服用维生素B3可改善青光眼
烟酰胺对小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9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小鼠出生后早期耳蜗柯蒂氏器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
成分很火却并非万能你真的了解烟酰胺吗?
MNU诱导大鼠膀胱癌基底膜病变与LN的相关性
二十年来烟酰胺如何被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