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9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021-06-17鲁姗姗蒋冬先张小垒侯英勇
鲁姗姗,蒋冬先,张小垒,高 峰,纪 元,侯英勇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属于罕见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肿瘤,1986年由Kakimoto等[1]首次报道。2004年Bisceglia等[2]提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及恶性三种类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诊断要点是进行良、恶性的判断,由于临床病例较少,文献报道有限。本文收集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对其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5月~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9例均为手术切除标本,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6~64岁,平均46岁。
1.2 方法肿瘤组织均进行HE、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抗体包括SF-1、α-inhibin、Melan-A、Ki-67、CgA、CD56、Syn、CK(AE1/AE3)、vimentin,均为小鼠抗人单克隆即用型抗体,购自DAKO、Leica及上海基因公司。网状纤维染色采用Gomori银染色法。
1.3 判断标准依据Bisceglia等[2]提出的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评分标准进行良、恶性判断。(1)主要标准:核分裂象>5个/50 HPF、非典型核分裂象和静脉侵犯;(2)次要标准:肿瘤直径> 10 cm和(或)质量>200 g、有坏死、包膜侵犯及窦隙侵犯。符合任一主要标准者均可诊断为恶性肿瘤;符合1~4个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不符合任何主要和次要标准者诊断为良性肿瘤。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有7例为体检发现,其余2例分别因腰痛、腰部不适及腹部膨隆就诊。肿瘤最大径2~19 cm,平均最大径8 cm。发病部位左侧8例,右侧1例。2例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1例未查激素,其余6例均为无功能性(表1)。
表1 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2.2 病理学检查
2.2.1眼观 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均为单发,大体呈结节样,有包膜,切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质软,大者可出现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2.2.2镜检 低倍镜下肿瘤细胞呈片、巢状及梁状排列,少数可见假腺样生长方式(图1)。肿瘤细胞体积大,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深染或呈空泡状,无核仁或有单个小核仁,可见核内假包涵体(图2)。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瘤巨细胞、多核瘤巨细胞,肿瘤体积大者可出现较多固缩核。肿瘤间质富于小血管,可见散在分布的炎症细胞浸润灶。部分肿瘤细胞内可见脂褐素沉积,少数病例可出现钙盐沉积。
图1 肿瘤细胞呈小梁状及假腺样生长 图2 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部分肿瘤细胞含较多脂褐素,可见核内假包涵体 图3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异型明显,可见凝固型坏死灶 图4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可见大片凝固型坏死 图5 肿瘤细胞SF-1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6 恶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EnVision两步法 图7 良性肿瘤细胞巢周围网状纤维支架完整存在,Gomori银染法 图8 恶性肿瘤细胞巢周围网状纤维支架被破坏,Gomori银染法
参考Weiss评分系统,分别统计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相关病理学特征。9例标本均有透明细胞比例≤ 25%、弥漫性结构比例>33%。本组7例具有高度核异型性;仅2例核分裂象>5个/50 HPF,其中1例有病理性核分裂象。4例出现坏死,其中3例为片状坏死,1例为散在小灶性坏死(图3、4);1例有包膜侵犯。9例均未发现静脉侵犯、窦隙侵犯。参照Lin-Weiss-Bisceglia(LWB)评分系统,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中有2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恶性潜能未定肿瘤,5例为良性肿瘤。
2.3 免疫表型9例肿瘤细胞均表达SF-1(图5),Melan-A、CD56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gA均不表达;7例表达vimentin,6例α-inhibin、Syn有不同程度表达,5例CK(AE1/AE3)有不同程度表达;Ki-67增殖指数在良性病例中均≤5%,在2例恶性潜能未定肿瘤中分别为8%、10%,在2例恶性肿瘤中均>10%(图6)。网状纤维染色显示:5例良性肿瘤细胞巢周围网状纤维支架完整存在(图7),2例恶性肿瘤网状纤维支架均不同程度被破坏(图8),2例恶性潜能未定肿瘤部分区网状纤维支架稀疏、减少。
2.4 治疗及随访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失访,其余8例随访时间4~104个月,均未发生转移或复发。
3 讨论
嗜酸细胞性肿瘤属于罕见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肿瘤,由Kakimoto等[1]1986年首次报道,目前文献多为个案及小宗病例。迄今为止国外报道近200例,国内报道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 ∶2,发生部位左侧多于右侧(左侧约占64%)[3]。肿瘤大部分是无功能性的,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少数可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4]。本组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生在左侧肾上腺8例,右侧1例;其中2例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1例未查激素,其余6例均为无功能性。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典型者肿瘤呈棕褐色,肿瘤细胞胞质因富含线粒体呈嗜酸性。根据所含嗜酸细胞比例的不同,有学者提出,当肿瘤由90%的嗜酸性细胞组成时,称为单纯性肾上腺皮质嗜酸性肿瘤,当肿瘤含50%~90%的嗜酸性细胞时,称为混合性嗜酸性肿瘤[5]。本组9例均为含有>90%嗜酸性细胞的单纯性肾上腺皮质嗜酸性肿瘤,肿瘤细胞呈片状、巢状或梁状排列,少数呈假腺样生长方式;肿瘤细胞胞质呈嗜酸性、细颗粒状。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诊断关键是对其进行良、恶性判断。目前对于普通的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应用最广泛的仍然是Weiss评分标准[6],由于大多数嗜酸细胞性肿瘤具有弥漫性结构、透明细胞比例≤25%以及较高的核级,按照Weiss评分标准大多数嗜酸性肿瘤被归为恶性。Weiss评分标准易将良性或交界性嗜酸细胞性肿瘤高估为恶性,因此其并不适用于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诊断。Bisceglia等[2]于2004年提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及恶性三种类型。Kanitra等[3]依据LWB评分标准,对既往报道的140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进行分析,约35%的肿瘤归为良性,41%为恶性潜能未定,约24%为恶性;良性、恶性潜能未定、恶性肿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8%、47%,LWB评分标准的应用有助于识别需要长期密切监测的患者。网状纤维染色[7-8]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中有一定价值,但需要结合其他组织学指标,包括坏死、核分裂象以及血管侵犯。赫尔辛基评分是由Pennanen等[9]提出的预测肾上腺皮质癌转移的新模式,Renaudin等[10]的研究提示赫尔辛基评分在预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良、恶性中,不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其特异性要高于LWB评分系统。目前,鉴别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良、恶性的应用价值,仍需积累更多的病例及长期的随访进行验证。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以及其他转移源性肿瘤进行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目前常用的肾上腺皮质起源标志物包括α-inhibin、Melan-A,但其特异性、敏感性均较低;SF-1(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是肾上腺皮质及性腺发育、类固醇生成调节所必须的重要调节因子,它不仅是一种肾上腺皮质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还是肾上腺皮质癌的预后指标,SF-1高表达者预后差[11]。Duregon等[12]研究提示SF-1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中低表达。本组9例均弥漫表达SF-1,其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中的预后价值有待进一步分析。其他常用的标志物包括Syn、Calretinin、CD56、CK(AE1/AE3)、vimentin等,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可有不同程度表达,CgA、S-100通常不表达。目前,免疫组化标记对嗜酸细胞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作用仍然有限。有研究报道[3]表达Syn的病例及不表达vimentin的病例更倾向于良性。Ki-67增殖指数被认为对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预后有价值。Ohtake等[13]研究显示Ki-67增殖指数>10%时,提示其与多种重要的恶性组织学指标有关,如静脉侵犯、侵犯周围器官或远处转移。Renaudin等[10]报道Ki-67增殖指数≤5%的嗜酸细胞性皮质肿瘤预后好,Ki-67增殖指数>10%者预后差。本组Ki-67增殖指数在良性病例中均≤5%,在恶性肿瘤中均> 10%,而恶性潜能未定肿瘤为5%~10%。
目前,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主要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对于肿块直径>6 cm者建议开腹手术[4]。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被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其生存期比普通的肾上腺皮质癌长[5];单纯性的嗜酸细胞性肿瘤生存期比混合性的嗜酸细胞性肿瘤长[10]。国内一项研究报道7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中,3例发生远处转移,3例死亡,病死率为42.9%,其认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是否为低度恶性肿瘤,尚需进一步证实[14]。本组收集9例单纯性嗜酸细胞性肿瘤,其中2例为恶性,分别随访60、32个月,目前仍无瘤生存。不同文献报道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病例数的限制,另一方面有些研究者在纳入病例时,并未说明嗜酸细胞所占比例。因此,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预后,尚需更多样本的分析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
总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属于罕见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诊断要点是鉴别其良、恶性,对于恶性潜能未定或恶性病例需要长期密切监测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