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研究

2021-09-17高巍周嘉腾曹雪

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师生互动翻转课堂

高巍 周嘉腾 曹雪

[摘 要]师生互动是影响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理论饱和度检验等过程,系统建构了涵盖4大类属、9个主范畴的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显示,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个体因素:人格特质、知识结构、教学策略;学生个体因素:学习动机、自学能力;生生互动因素:小组学习;外部支持因素:心理环境、物理环境、资源支持。其形成一个复杂的交互系统,综合影响师生互动状况。要提升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应完善互动反馈机制,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小组学习活动,同时拓宽资源供给渠道。

[关键词]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1)05-0058-08

0 引言

翻转课堂是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这两大环节的翻转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1]。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翻转课堂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突破口。翻转课堂具有“先学后教”“依学定教”“以学论教”的学习中心特质,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频率[2],为师生互动提供了理想平台。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3],培育学生高阶思维[4],同时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5],是开展有效教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6-7]。因此,关注翻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并厘清其影响因素,对于高校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运用扎根理论建构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模型,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建议。

1 文献综述

随着学界对翻转课堂认识的逐步深化,师生互动作为有效教学开展的关键环节,也被纳入到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之中。

国外学者围绕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沿3条路径展开:其一是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师生互动状况进行对照,如Jonathan Leo和Kelly Puzio的实验研究表明: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多时间,使得面对面的教学效果得到保证[8]。Jdaitawi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相较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使得学生积极情绪增长的原因是师生互动的增加[9]。也有学者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Strayer的研究发现,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并不高,他们也很少与教师互动[10]。其二是研究师生互动的激发策略,Hunt认为通过设計游戏化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翻转课堂的师生互动,学习者凭借对于游戏的天然好感更倾向于参与课堂活动[11]。除此之外,“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和交互式问题指导法(interactive problem-posing guiding strategy)也是促进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12-13]。其三是研究促进师生互动的辅助手段。例如,加州河畔联合学区(California riverside unified)引进了基于iPad数字化互动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教材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克服了早期翻转课堂因在课前以观看微课视频为主而缺乏互动交流的问题,使得学生成绩显著提升[14]

国内学者对于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较关注教学效果。第一,有学者利用课堂观察工具对翻转课堂师生互动效果进行评测。叶冬连等利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进行编码分析, 发现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降低学生认知负荷、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效果[15]。陈珍国等则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对弗兰德斯系统进行改进,并利用这一理论工具,分析了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结构、类型及特征,认为翻转课堂的师生互动对学生批判思维及创造性的培养具有显著优势[16]。冯智慧等利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SIAS)从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阶段4个维度对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互动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翻转课堂营造了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关注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及知识迁移[17]。第二,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对翻转课堂师生的互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蒋立兵等通过对2个教学班进行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照实验,发现翻转课堂增强了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满意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优势[18]。罗攀则将翻转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类型划分为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学生主导型师生互动、双主型师生互动3种,对比显示,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效果最好[19]。第三,有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其师生互动效果。陈川等通过建立关系矩阵对基于学习生态的翻转课堂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状况良好[20]。宋朝霞尝试将项目式学习融入翻转课堂,并认为其能改善师生互动状况[21]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于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多采用课堂教学行为观察与评价工具进行量化评估,鲜有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立足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视角,对影响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因素与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最早提出[22],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初始阶段悬置判断,带着一种笼统的研究兴趣进行数据收集,进而“调整焦距”,发现研究问题,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分析,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生成和建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即理论模型应当“扎根”于经验资料,反应真正的社会问题,而非进行概念的逻辑推演。因其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的特性,被誉为自然主义研究范式下最具逻辑、最科学的方法论。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

2.2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H大学的《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数字逻辑》这3个翻转课堂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表1对这3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和主要资源进行梳理,表明这几个课堂都遵循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技术赋能的特点,具有典型性。

T01:教育学博士,教授,不仅是E学院的专家型教师,而且是学校内最早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变革的教师之一。同时,T01長期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其教授的“教学论”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名副其实的“金课”。

T02:理学博士(心理学),副教授,为新入职E学院的青年教师,其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大一新生的“普通心理学”课程。疫情期间,T02主要采用“录播课程+群中互动”的形式教学,学生的满意度很高,受此启发,T02在新学期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T03:工学博士,教授,系C学院的资深教师,具有30余年的教学经验,其教授的“数字逻辑”是一门偏重实操的课程,旨在应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系统逻辑设计。T03希望通过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体验。

研究者对这3个课堂的授课教师和12名学生(见表2)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以期全面且准确地厘清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2.3 研究过程

第一,数据收集。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采用一对一的半结构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基本框架如下:(1)内涵:谈谈您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2)比较:与传统课堂相比,您觉得翻转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哪些差异?(3)现状:您觉得在翻转课堂这种授课模式下师生互动有哪些问题?(4)影响因素:您觉得影响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影响因素比较关键?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师生互动的?(5)建议:您觉得可以通过哪些举措提升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

第二,数据编码。

(1)开放式编码。在开放编码阶段,研究者将原始资料打乱、分解、缩编,逐步提炼出能够真实反映问题本质的概念,进而将其抽象为初始范畴[23]。换言之,在初始阶段,研究者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论敏感性提炼概念,以此反映数据内容,通过反复比较,最终抽象出20个初始范畴(见表3)。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旨在通过梳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整合出更高抽象程度的范畴,并确定范畴的性质和维度,进而表征资料中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在此阶段,研究者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将20个初始范畴抽象概括为9个主范畴并将其划分至4个类属之中(见表4)。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选定核心类属,通过挖掘核心类属与其他主范畴的相互联系,将各个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第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研究者借助预留的2份访谈资料完成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除已有的4大类属、9个主范畴会对高校翻转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产生影响外,并未发现新概念、新范畴,以及概念或范畴间的新关系。基于此,影响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因素已被充分挖掘,表征已经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3 模型阐释

3.1 教师个体

翻转课堂强调学习中心,但教师仍然是影响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基础性因素,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结构直接制约着师生互动的效果和质量,研究显示其主要包括3条影响路径。

第一,教师的人格特质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的主观意愿,能够激发或抑制学生的参与动机。教师人格特质的外在表现主要聚焦于亲和力和责任心2个层面。(1)教师的亲和力能够消弭师生间的“距离感”,通过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动机。如受访者S04认为:“如果老师态度比较和蔼,不仰仗权威,我是很愿意与老师进行互动的。”(2)教师的责任心则对学生的参与动机起到维系和增强的作用。如受访者S06认为:“老师非常负责,会投入大量时间对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我很喜欢和他对话。”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解惑。倘若教师缺乏责任意识,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减损。

第二,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师生的互动效果。此外,从“传道授业”到“激疑解惑”,翻转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向[24]。由于知识传授的环节已被翻转至课前,教师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双向交互。由于信息时代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师生间的知识鸿沟不再不可逾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传统形象进一步削弱。因此,翻转课堂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受访者T01坦言:“翻转课堂是生成性的教学,教师理论知识不过硬会有课堂‘失控的风险。”“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出其不意,为了上好这门课,我不仅要有多学科的视野,还要不断精深这一领域内的知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教师的教学策略影响师生互动的整体状况。教学策略包括教师的任务布置、问题创设、课堂监控与互动反馈状况,通过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加以表征。(1)任务布置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任务的难度、数量、形式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互动状况。同时,由于知识传递的环节大多被翻转至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来实现,因此,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也对后续的师生互动具有显著影响,如受访者S12提及:“有一次我没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那节课自己就很吃力,很难参与课堂讨论。”(2)问题创设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课前的问题起到“激发疑惑”作用,促使学生在疑问的驱使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课中的问题起“思路延展”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开辟思辨空间;课后的问题起“知识回顾”的作用,使得学生通过应用所学进一步内化知识,这些都对师生互动的效果影响深刻。(3)课堂监控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整体状况的把控。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但在翻转课堂,受访者S08认为:“我们只对自己小组负责汇报的知识有比较深的理解,对于其他小组的讲解并不清楚”,倘若教师在其中并未察觉其他同学的整体状态,就会造成之后师生互动方向的偏误。(4)互动反馈即学生在向教师表达观点后,教师给予反馈的状况[25]。良性的师生互动是学生表明观点→教师给予反馈→师生有所收获的正向循环,教师反馈的质量和形式将影响学生后续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2 学生个体

翻转课堂最为深远的变革意义即实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解放[26]。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在翻转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状况的前置性因素。研究发现,其影响路径包括以下2条。

(1)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师生互动的内驱动因。翻转课堂以学习为中心也意味着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运行的“枢纽”,学生唯有维持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才能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在学习兴趣和功利取向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来源,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与老师互动的内驱力源于兴趣。这种兴趣的指向既包含了课程、教材、教法,也凸显了翻转课堂所营造的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功利取向对师生互动也有显著影响,如受访者S03认为:“当师生互动被纳入了平时成绩的核算指标后,为了高绩点,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纵然功利取向并非由翻转课堂这一教學模式本身所造成,它实质上是受制于固有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但其对师生互动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进而影响师生互动效果。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面授前形成对于知识的初步理解,而自学能力就决定了学生课前的准备状况。自学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了时间规划、资源检索、资源整合3个要素。首先,时间规划意味着学生需要自定学习步调,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多数学生表示翻转课堂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前学习时间的投入,能否进行有效的时间规划决定学生课前的知识掌握程度。其次,资源检索和资源整合能力是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的样态,通过资源的检索和整合来获取信息,进而带着问题和教师互动,这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学能力并非孤立影响师生互动状况。作为学生个体因素,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受访者S05认为:“我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我深知我预习得不够好,不太敢参与课堂互动”,即由于能力薄弱而引起动机匮乏;反之,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3.3 生生交互

小组协作是翻转课堂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意义的建构是与同伴的协作中完成的。生生交互的影响路径既包括组内的协作,也包括组间的讨论。

组内协作主要指小组内成员在课前或课后环节的交互,是翻转课堂师生进行互动讨论的前提和基础。在本研究中,3个典型的翻转课堂均以学生自学→小组共学→教师答疑为其主要形式,因此组内协作的成果既是对学生自学成果的深化,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前提。受访者T01指出,他在开学初为学生介绍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时,尤其要学生重视组内协作的环节,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访者S08也认为“组内协作是在翻转课堂中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如果这个环节大家积极性不高,就会影响课上师生互动的效果”。研究也进一步发现,组内协作的整体效果主要受制于成员主动性、成员熟悉度、小组分工以及交流平台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状况的间接因素。

组间讨论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环节。学生会对汇报小组的报告提问和评价,教师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了解学情,以进一步确定师生互动环节的整体方向。研究者在课堂观察记录中提到“T03老师本想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但他发现前半节课小组讨论的焦点不在于此,于是临时调整了教学安排”。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更关注教学的生成性和动态性,教师需要依学定教来确定师生交互所讨论的焦点问题。

3.4 外部支持

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得益于师—生、生—生的协调配合,更受到外部情景因素的深刻影响,其影响路径主要包括3条。

第一,心理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动机水平及其互动行为,包括情感联结和课堂氛围两大部分。一方面,情感联结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交互中所形成的情感纽带,是良性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如受访者S12认为“如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大家之间的感情比较好,学生就会乐于和老师互动”。同时,这一影响因素的形成也与教师的人格特质(亲和力、责任心)密不可分,有亲和力的教师能够在初始阶段更容易地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有责任心的教师则能够将其维系和巩固。另一方面,课堂氛围是生态文化视域下的概念,是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和课堂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的意愿。

第二,物理环境是影响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客观因素,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虚拟的在线平台。一方面,翻转课堂的开展需要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虽不是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但仍对师生互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硬件设施的配备为协作学习中的小组汇报、体验学习中的情景再现等都提供了便利,使得师生互动从以言语互动为主走向多维互动。另一方面,虚拟平台的建设使得师生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环节,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进一步延展。如受访者S04认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必局限于面对面互动,在云课堂这样的平台发帖交流也是可以的”。那么教师从知识传授者成为答疑解惑者,教师反馈的即时性也凭借虚拟平台得以提升。

第三,资源支持主要指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这是在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前置环节完成知识习得的基础,资源的数量、质量、难度、启发性和拓展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状况。

4 高校翻转课堂师生互动提升策略

4.1 教师层面:积极完善互动反馈机制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具有特定的IRF结构,即启动(initiation)—回应(response)—反馈(feedback)[27],反馈既是一轮互动的结束,又作为一种“强化”影响下一轮互动的开始。因此,完善课堂互动反馈机制是提升翻转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键举措。首先,教师的互动反馈不应局限于课堂面授,而应采用多样的形式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利用在线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前支持和课后答疑。其次,教师的互动反馈不在于将学生引向既定的答案,而应具备延展性[28]。换言之,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师反馈应立足于学生视角,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为目的,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或提问进行反思评估,最终实现知识内化和深度学习。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建言献策,参与评教反馈,不断修正课堂教学形式。如受访者S09表示:“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变换授课的形式及教学的重点,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全面参与的。”

4.2 学生层面:自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深入且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影响师生互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翻转课堂获得成功的前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非完全依赖学生,教师也可以有所作为。首先,教师应当立足于学情,帮助学生制定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或任务,使得学生形成心理预期。其次,教师需要支持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并将其转化为可被执行的学习计划,根据后期的学习进展而不断修正。基于稳定的心理预期和可执行的学习计划,学生能更为有效地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不仅如此,学生在自主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调动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进而统筹规划学习时间、组织整合学习内容、调节控制学习状态。这一举措使得学生夯实了参与课堂互动的知识基础。

4.3 小组层面:深入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小组共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转课堂解决学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按照认知建构主义的观点,思维发展是在主体与环境(包括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教学要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教师作用于学生发展的机制只能是:教师作用→学生活动→学生发展。”[29]因此,小组協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仰赖于学习活动的创设。换言之,教师可以以翻转课堂为依托,通过设计和编排多样性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参与式学习。而翻转课堂较高的自由度及各要素组合的灵活性,也为多样活动的创设提供可能。学生间的交互基于活动的开展而增多,进而营造出积极的群体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环境,并激发其参与师生互动的动力。

4.4 外部支持:大力拓宽资源供给渠道

外部助学资源的供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进而确保师生互动效果的基础因素。因此,教师应当致力于拓宽资源供给渠道,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首先,从内容层面上讲,教师供给的助学资源不必局限于自制的“微视频”,其一可以尝试以“慕课+翻转课堂”的形式实现开放网络资源与翻转课堂的联结;其二可以通过“教研共同体”立足于本校学情协同开发课程资源,在降低教师任务量的同时,实现依学定教。其次,从形式层面上讲,视频资源并非翻转课堂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习题册、推荐书单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保证后续环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拓宽资源供给渠道意味着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助学资源,但其目的依然导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也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毛齐明,王莉娟,代薇.高校翻转课堂的实践反思与超越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75-80.

[2]BERGMANN J, SAMS A. Flipped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25.

[3]高巍.课堂教学行为观察与评价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54-56.

[4]董安美,庄绍勇,尚俊杰.学生高阶思维在翻转课堂的课堂互动中的发生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2):46-51.

[5]佐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40.

[6]高巍,王莉娟.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美国大学STEM课堂教学评价系统PORTAAL研究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1):55-61.

[7]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3-80.

[8]LEO J, PUZIO K. Flipped instruction in a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Technology,2016,25(5):775-781.

[9]JDAITAWI M. Does flipped learning promote positive emo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es [J].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2020,18(6):516-524.

[10]STRAYER J F.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J]. 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2012,15(2):171-193.

[11]HUNT M W. Video and sound production: flip out! game on! techniques [J]. Connecting Education and Careers,2013,88(1):36-38.

[12]TSAI M N, LIAO Y F, CHEN H C, et al. A brainstorming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motiva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creativity in a civics education class[J].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20(38):1-11.

[13]YE X D, CHANG Y H, LAI C L. An interactive problem-posing guiding approach to bridging and facilitating pre- and in-class learning for flipped classrooms[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9,27(8):1075-1092.

[14]HOUGHTON M H. Student math scores jump 20 percent with HMH algebra curriculum for apple iPad; app transforms classroom education[EB/OL]. [2021-03-22].https://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bwh&AN=bizwire.c39222230&lang=zh-cn&site=ehost-live.

[15]葉冬连,万昆,曾婷,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77-83.

[16]陈珍国,邓志文,于广瀛,等.基于FIAS分析模型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中学物理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9):21-33.

[17]蒋立兵,陈佑清.高校文科课程翻转课堂有效性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7):107-113.

[18]冯智慧,伍文臣,胡小勇.面向翻转课堂的课堂互动分析编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59-64.

[19]罗攀. 基于师生互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0]陈川,赵呈领,吴新全,等.学习生态视角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1):95-101.

[2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96-104.

[22]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88-103.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333.

[24]田爱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与综合素养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5):84-88.

[25]高巍,张亚林.美国最新教师评价系统TEAM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42-47.

[26]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2):98-102.

[27]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3.

[28]张光陆.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话语互动:特征与提升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27-38.

[29]陈佑清.学习中心课堂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基于对“教师主导作用”反思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7,38(1):106-113.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flipped classroom at universities: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GAO Wei,ZHOU Jia-teng,CAO Xue

(1.College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Abstrac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a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at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builds a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from 4 dimensions and 9 aspects through the procedures of opening coding, axial coding,selective coding and the theoretical saturation tes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luencing factors mainly include teachers′individual factors:personality trait,knowledge structure,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y;students′ individual factors:learning motivation,and self-study ability;peer interactions:group learning;external support facto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hysical environment,and resource support. They constitute a complex interactive system,affec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 at university,we should improve the interactive feedback mechanism,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ies,creat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expand the supply channels of resourc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flipped classroom;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grounded theory

[責任编辑 孙 菊]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师生互动翻转课堂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