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及推进策略

2021-09-17王薇姜尚洁

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师应用型办学

王薇 姜尚洁

[摘 要]SWOT分析法为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提供了基本思路。地方本科高校着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符合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诉求与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后发优势;劣势在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双师型”教师短缺、办学经费和办学自主权不足。当前,面临的机遇包括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存在的挑战主要是长期不利的政策地位、社会偏见、产学研合作难度和其他教育形式竞争的压力较大等。全面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1)05-0033-06

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压力的不断增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换档速度的持续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聚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地方本科高校保持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遇、化解挑战,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无论是对于高校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准确把握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举措,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1.1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

首先,符合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诉求和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实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部(委)属为核心的国家重点高校、地方本科高校、职业高等院校分类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任务,人才培养定位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正着力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顺应了这一改革趋势。另外,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实际来看,这一发展战略也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资源、办学实力、办学模式、科研实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差,这决定了其不能走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道路。而相比于职业高等院校,地方本科高校又在办学实力和理论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使其也不能定位于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其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较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既需要完备的硬件资源,也需要良好的软件。经过长期的办学积累,在硬件资源上,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前期,无论是在餐厅、公寓、运动场等基本生活设施上,还是在教室、图书馆、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上都初具规模,学校基本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在软件上,地方本科高校已具备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在长期办学中积累起来的口碑品牌资源、校友资源等都可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地缘等优势,地方本科高校具有先天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具有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便捷条件。这些资源优势都为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主要来自于其自身以及部属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办学经验借鉴。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在转型发展之前多学习重点大学办学经验,着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理论性和学术性本身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相关经验可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而以部属高校为核心的重点大学一直专注于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类型,学习和借鉴相关经验,有助于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高等院校的目标定位,其在如何科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有效组织人才培养活动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实践素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財富。

1.2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劣势

第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确立和完善。构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1)培养目标。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然不清晰,或继续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或直接转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或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上表述不清,或课程体系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紧密。(2)课程建设。一些高校课程体系仍偏重理论,缺乏针对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类型,课程体系不完善[1]。(3)教学状况。教学方法和手段仍较为单一,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依然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方式相对缺乏,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未做出完善的制度安排[2]。(4)评价体系。一些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多强调教师科研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还未形成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人才评价体系[3]

第二,具有复合素养的“双师型”教师短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雄厚理论素养的理论性教师,也需要同时具备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从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师资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地方本科高校师资多来源于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术能力,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将实践技术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能力较差。一些高校也在加强招聘“双师型”教师,但多因招聘机制不适应而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教师。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评价制度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以及与“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律相符的评价制度,致使一些真正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流失严重,加剧了“双师型”教师短缺状况[4]

第三,办学经费和自主权不足。办学经费和办学自主权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因素。充足的办学经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而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经费还相对不足。一项调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核心985院校”“普通985院校”“一般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47 838元、28 894元、23 167元、14 846元,且近些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的财政拨款比例逐渐下降[5]。应用型创新人才培養需要灵活的体制机制与之相适应,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评价体系上,“重学轻术”较为严重的评价导向,致使教师多关注理论研究、学生多注重知识学习,相对忽视了研究和学习的实践层面价值。行政化较强的管理体制不利于高校探索多样化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1.3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

第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迎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国家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积极的政策导向,不仅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而且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当前,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都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战略”的实施,使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了政策依据;国家 “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促使地方政府也开始制定地区“双一流”建设方针,加大了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支持力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的出台,使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产学研合作”“中国制造203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都促使地方本科院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

第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从社会整体上看,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的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同步推进,现代农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支持和推进。从行业企业转型发展来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用人市场的劳动力需求结构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对传统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好的实践技能,也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地方本科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正确选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促进了自身的转型发展[6]

第三,适应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趋势。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重点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正式决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基本原则、体系架构、重点任务和机制创新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着力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丰富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推动形成高等教育应用型技能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理论型创新人才、理论型拔尖创新人才等相互衔接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1.4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重点建设的战略,使地方本科高校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分类发展、重点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从20世纪中叶国家出台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到“211工程”和“985工程”战略,再到当前的“双一流”建设战略,我国高等教育经过60多年的重点建设[7],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马太效应”也愈发明显。以部属高校和部分地方重点高校为代表的重点大学,在资金支持和政策优待等方面的长期优势,促使其在办学资源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地方本科高校则受办学经费有限、政策优待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措施,但其不利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地方本科高校的不利地位,既影响办学资源的获得,也影响生源质量、队伍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最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二,社会偏见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挑战。“理论性”优于“实践性”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社会各方对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存在偏见,这种偏见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师资方面,多数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更倾向于选择重点大学任教,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在生源质量方面,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都倾向于去重点高校就读,地方本科高校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更偏好于学校层次和学历水平较高的应聘者,较少真正考虑学生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使毕业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在社会捐赠方面,社会捐赠越来越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但从当前社会捐赠的实际状况来看,社会力量更倾向于向高水平重点大学捐赠。这些由社会偏见引起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生源、就业、捐赠等方面的劣势,都使其人才培养面临着较大挑战。

第三,产学研合作难度和其他教育形式竞争压力较大。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由于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层次较低,合作模式多以实践基地共建为主,还未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式。即使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较为深入的校企合作,但这种合作往往不太稳定、渠道不太畅通、模式也较为单一,学校还未与行业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和产教融合体,产教融合难以深化[8]。同时,随着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职业培训机构、MOOC等教育形式,对传统学校教育尤其是职业院校提出了巨大挑战。学习者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再也不必专门去学校学习,这无疑给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地方本科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

新时代,直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劣势和挑战,地方本科高校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夯实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和“创新”兼顾的育人模式,高校应在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核心素质的基础上,推进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不同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善于将专业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符合生产实践需要的知识体系;在能力结构上,具备较强的创新性思维、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使用能力等。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加快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充分体现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宽口径和应用型的要求,并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另一方面,需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在理论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实践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在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2 健全教师聘用机制,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强化“招聘、引进、培养、使用”四个关键环节。首先,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应根据理论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双职称型”“双素质型”“双证书型”等进行多样化理解。参照本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清晰界定“双师型”人才规格。组建“双师型”教师招聘领导小组,建立适切的选聘标准、公正透明的招聘程序,有效选聘最为合适的人才。其次,积极引进企业“双师型”人才是扩充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高校应与行业企业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完善“双师型”人才到校全职、兼职的体制机制,构建校内教师与引进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使用效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再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高队伍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积极与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条件,使教师综合素养始终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保持同步。最后,科学使用“双师型”教师是留住人才和提高人才效能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为“双师型”教师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其在专业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职业获得感、满足感。

2.3 调整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高校应着力构建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师生评价体系。在教师评价体系上,应根据人才培养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优化评价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效能。一方面,分类制定教师评价标准,使评价体系更加贴合工作实际。对理论型教师更加关注理论素养、理论教学成效和理论研究成果等,对“双师型”教师更加强调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技能,以及将实践成果推向企业生产的能力等,通过分类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将理论型教师接受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内容,以及“双师型”教师参加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等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通过建立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机制,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不断提升高水平和有突出贡献教师的工资待遇,激励教师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9]。在学生评价体系上,应突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素养的全面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习得程度,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的养成程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发展程度,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协同发展。

2.4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社会认可度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地方本科高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可度,获取更多办学资源的关键一环。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以提高社会影响力、知名度、认可度,反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应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成为区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二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帮助化解地方生产生活面临的科技难题,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广中心。三应面向社会开放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服务,为当地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成为区域人才培训和技能训练中心。四应面向社会开展决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成为区域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五应建立健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教室等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的体制机制,与社会开展资源共享,努力成为区域资源中心。六应积极组织音乐会、文艺晚会等各种演出,并向社会开放,甚至可以专门组织文化入企、文化下乡等活动,传播优秀文化,努力成为区域文化中心[10]。以立足区域、面向区域、服务区域为抓手,提升社会影响力,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红凤,宋燕.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基于应用观的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9):53-58.

[2]苏艳红.地方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 44-45.

[3]崔彦群,徐立清,王海洲.学生学习体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6):6-10.

[4]温潘亚.新建本科高校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63-65.

[5]陈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SWOT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3-36.

[6]周海涛,乔刚,廖苑伶,等.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9(8):9-17.

[7]包水梅.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演变机制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8(4):80-86.

[8]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的SWOT分析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4):46-51.

[9]胡萬山.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价值及可行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8):29-32.

[10]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SWOT analysis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ANG Wei1,JIANG Shang-jie2

(1.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and Art Design, Liaoy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Liaoyang,Liaoning 111000, China; 2.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recision Instrument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48, China)

Abstract SWOT analysis provides basic ideas for the study of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advantages of train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that it′s in line with the demands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t, and the good basic condition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However, the shortcoming is that th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lack of double-qualification teachers, educational appropriations and autonomy in running schools. At present, the opportunities include a good national policy environment, a strong talent market demand,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challenges are mainly the long-term adverse policy position, social prejudice, the difficult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the pressure of other forms of education competition.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eacher" team,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social service capacity.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talents training;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SWOT analysis

[责任编辑 马晓宁]

猜你喜欢

双师应用型办学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