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开学第一课”教学思路设计
2021-09-17庞博
庞博
[摘 要]开学第一课不仅仅是新学期教学的开始,亦是具有奠基作用的重要一课。如果第一课的效果良好,学生就会愿意接近地理和地理教师,愉快面对接下来几年的学习生涯。基于“亮相互动→学科初识→学有所用→如何学习”的逻辑链条,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展示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知进入到理性认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理;开学第一课;教学思路;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1)05-0088-05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认为:“‘首因效应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次的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能够产生较大的作用。”[1]首因效应不仅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能够对于整个事物的印象和判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2]。因此,当学生们带着新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待,进入新学校、步入新学期、走进新课堂时,能够体现学科吸引力、尽快让学生接纳教师的开学第一课,就成为了教师非常重视的课时。北京市“5+2”贯通培养项目的基础教育阶段——中职教育教学,采用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面对的大部分是中考成绩一般或不太理想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曾经的学习内容过难、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过高,使得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导致了学业成绩不优异、不突出、不理想,自己常常不被认可。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逐渐演化为学习情感障碍。同时,学不懂、学不通、学不会的不良体验,导致了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基本技能不足,缺乏良好的学科素养,形成了学习认知障碍。这就使得中职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表现不是很主动、很积极。对于地理这一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来说,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要让学生顺利完成不同阶段地理知识学习的衔接,重新树立学习地理这一基础文化课的信心,就更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努力让教学起点也成为教学的拐点[3]。
一般来说,开学第一课的效果良好,就会让学生愿意对教师和地理学科接近,顺利推进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愉快面对未来的地理学习生涯。反之,如果开学第一课没有取得预期的正效应,那么即使今后经常接触,学生也极可能会态度冷淡,甚至在心理上和学习实践中产生对抗[4]。因此,教师需要更加认真准备,通过全力“推销”地理学科和本人,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重点解决激发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地理思维等问题[5-6]。笔者基于“亮相互动→学科初识→学有所用→如何学习”的逻辑链条,设计了旨在积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展示地理学科魅力的开学第一课,以激发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的目标,为后续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1 交流建立互信
开学第一课,不一定是开门见山、直奔学科知识教学主题的。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师生之间友谊的建立热身,是孕育师生之间信任的起点[7]。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精彩、恰当,就能将所要传达的信息和传递的情感、态度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性产生信赖,激发其学习兴趣。相反地,若教师使用索然寡味、过于平铺直叙的语言,又不注意语态、语调、语气、表情、手势等辅助表达手段的变化,就会失掉课堂的活泼生动性,使学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甚至在课堂上酣然入睡[8]。同时,对于拥有无限精力和活力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其有着更高的审美标准。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以什么样的外在形象出现在新生面前,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及教师本身的威信[9],也会影响到今后的课堂讲授效率和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可以通过简约且高级的搭配,展现出既有专业性,又不失活力与亲和力的形象。
在简要的自我介绍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我介绍和发言,在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个人风格。其实,学生进入新的学校,还是带着一颗好奇之心和向好、向上之心来上第一节课的。那么,能否在第一节课上成功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建立或恢复他们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关系到以后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成绩不佳的中职学生,教师大可以“不计前嫌”,把他们当作一张白纸,将他们看作是从未了解过地理知识的学生。采取赏识性教育的方式,通过积极的鼓励、引导和真诚的倾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委婉地指出不足,强化他们有活力、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共情力的优良品质,帮助他们迈出克服学习情感和认知障碍的第一步。这样,不仅能够营造活泼轻松、积极上进的求知氛围,给学生信任感,弱化其自卑和恐惧心理,也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
2 展示学科魅力
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同学们对地理有什么印象呢?”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无论是对地理感到困惑、胆怯、冷漠,还是感到热爱、惬意、欢喜,都是学生非常真实的个人感受,是建立在学生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对地理学科有限了解的程度基础上的。如果想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理,就需要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从感性认知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由情入理,逐步推进。例如,从“地理之美,如爱如诗”着眼,让学生们感受到,地理其实是一门具有诗意的、自带优雅大气特质的学科。当学生们发现,这些枯燥的地理概念邂逅了壮美山河的浪漫,融入了天地之间的画卷,竟能产生“枕画高丘,梦渡江涛”这样的意境,就會被这些充盈着情谊的文字和语言吸引,明显地活跃起来,进而想要了解更多、更深。这时,趁热打铁,从东方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和“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到西方的“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的专著《地理学概论》,再到被钱学森先生称为“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的现代地理学,为学生们展示地理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以及多维动态观察视角的丰富性[10-13]。
3 强调学科实用性
教师应考虑中职学生在知识储备、举一反三、逻辑推理能力等学习认知上的障碍,对选用教材中较难、较深的内容适当淡化和简化处理,更注重广度的拓展和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从而让学生明白,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益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生活。教师要从真实的环境背景和社会生活着眼,坚持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知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维度辩证地、综合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调动学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技术手段完成地理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产生“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而学”的内驱力。
3.1 核心素养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念和最基本的思维视角,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14]。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价值观,矫正学生的偏激、不合理和错误的人地关系理念,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理解人地关系的阶段性认识特点和原因[15],鼓励学生成为对地球家园、对未来环境发展有强烈责任感的高素质现代公民。例如,教师通过展示“人命收割机”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链条、澳大利亚长达半年的山火、东非蝗灾的迅速扩散和印度洋偶极子现象之间的关系,警醒学生人类与其他生物、自然环境之间,时时刻刻都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对地球母亲的不重视、不尊敬,必将给自己引来灾难。通过简析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全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年代最久且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16],将曾经遭灾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说明了當人类遵从“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和水流条件时,能够改变地方发展的劣势,实现人地和谐相处的目标。这些可以让学生明白,只要人们坚持更好地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许多人地矛盾的现实是可以通过观念的转变和科学的行动改变来改善和解决的。
3.2 核心素养二∶区域认知
区域是认知地球表层的最基本单位,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的显著特点之一,自然地,区域认知就成为了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认知方法[17-18]。在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只知道“是什么”,缺乏关于地理相关原理的系统学习。所以,对于区域呈现出的特点和差异,并不知道是“为什么”,更不用提把握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了。然而,从空间角度认识和理解区域,恰恰是学生未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因此,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19],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区域空间的观念。例如,教师通过短视频展示贯穿欧亚非大陆、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对接东亚和欧洲两大经济圈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地图,增强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特点的认识,明白区域之间资源互补、友好和平、稳定多赢、共享繁荣的长远深意和现实益处。再从个体出发,让学生思考和探讨:如果自己未来参与城市或社区的规划,首要事项是做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是城市发展和规划实践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明晰区域特点,才能扬长避短,增优补劣,合作互助,推动城市和社区更好地发展,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
3.3 核心素养三∶综合思维
在这样一个囊括了空间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聚落、交通、产业、建筑、文化、地理信息技术等人文因子的综合性学科中,人们必然会面对复杂多变的观察研究对象,也就学会了用综合思维来看待和分析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20]。因此,综合思维成为了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重要特征之一[21]。它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时,能够从多个维度出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多角度解决地理问题[22]。例如,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娱、购切入,带领学生感受和分析全球不同地域的差异及其成因,使学生明白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生存答案,是长期人地互动的综合策略选择(图1)。从大的区域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处在中国地形的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和湿润向干旱气候的过渡带,加上中上游黄土高原被气候、土壤特性、水文条件、人类开垦、战争、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地位逐渐不如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城市内部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专业医院,也从地理综合思维着眼,考虑了当地的气候、风向、地形、水文、光照、区位、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从这些鲜活的实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综合思维的应用,明白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的重要性。
3.4 核心素养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习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观察和理解地理环境与人地互动关系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性、规划生活的能力和终身欣赏世界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实践是新阶段地理学习的特有方式,他们将通过在课内操作仪器、模拟实验、观看VR虚拟学习内容、绘图探讨,在课外展开户外观察、基本观测、生活调查、定点研学,尽可能地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同时,地理实践力的形成和增强,将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持续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满足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心,锻炼他们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责任感[23-24]。例如,教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旅游这一话题引入——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但是,如果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实际动手能力缺乏,就会将旅行变成一场令人沮丧、充满怨气、甚至性命堪忧的现实版“人在囧途”;反之,就会实现一场收获盈溢的高品质旅行。也许还能够在危急时刻,用地理知识拯救身边的人,抑或能够像《荒野求生》中的贝尔一样,利用太阳方位、月相和植物来确定方位,根据地形地貌来寻找水源和食物、安营扎寨避开野生动物,以确保自己在野外的生命安全。即使在城市里生活,未来居住地、工作地的选择,房屋的朝向、布局,创业的行业、市场、交通选择,等等,都是需要从地理角度来考虑的具有科学性的实际问题。所以,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为见闻广博、通达睿智的“诸葛亮”式全能人才,在职场上受到青睐,也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向着个人成功目标和终身发展大步前进。
4 明确学习方法与要求
4.1 用好地理“眼、脑、脚”,坚持4W思考路径
中职阶段的地理學习从形象思维转向了抽象思维,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向学生灌输用一双“地理眼”去审视身边的环境和所处世界的技巧,进而利用“地理脑”对这个世界进行描绘和思考,同时配合勤于实践的“地理脚”,在“且行且探究”的人生旅程中不断发现和创造,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25-28]。在这个过程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条理性仍比较欠缺的中职学生,教师需严格要求他们按照4W,即在什么地方(where)、有什么或发生了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将会怎么样(will be)这四个规定步骤,来思考、分析地理问题。这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思考逻辑,有效控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尽早进入地理视角看世界的状态。
4.2 备好地理“书、图、笔”,拓展课外学习渠道
既然生活处处是地理,时时有地理,那么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就多种多样了。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学生需要备好“书、图、笔”三件套,善于做笔记,勤于查地图,熟悉新教材。同时,利用学校的地理选修课、地理实验课、地理探究课、地理学科竞赛等机会,指导学生掌握和巩固更多样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逐步改善中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懒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书籍、杂志、电影、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将具象化的内容与课本上较为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新闻和个人旅行见闻,了解更多的综合地理知识。例如,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阅读《伟大的世界地图》《地理学与生活》《世界人文地图趣史》《中国国家地理》《旅行者》等优质地理书籍与杂志,可以观看“地理中国”“人与自然”和“探索发现”等栏目与专题频道,可以欣赏《完美风暴》《流浪地球》《可可西里》《古山子:大东舆地图》等真人故事影片,《美丽中国》《蓝色星球》《地球成长史》等经典纪录片,以及《狮子王》《冰河时代》《海底总动员》《养家之人》《寻梦环游记》等动画电影,发现更多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景观和人文地理源流与差异。另外,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在居住地附近做野外观察和调研,或参观各类天文、地质、古生物博物馆,或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旅游,实地探访和感受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自然景观差异和特色风土人情,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4.3 严格学习要求,考察落实成效
无论之前所说如何重要,让学生落到实处,才能看到真正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达出对地理学习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从而对自律性和自觉性不强的中职学生形成有效约束和引导。正如白居易所云:“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想要学生在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中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就必须从萌芽阶段开始扶正。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地理问题,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看书、勤思考,多交流、互促进,多表达、勇探索,多合作、共提高,增强地理学习的收获感,发展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共赢的个人持续发展能力。另外,需要明确对学生今后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对中职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在知识应用、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中展示更多的优点。
5 结束语
新学年的开学第一课,既是学生开启自己人生新篇章的号角,亦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树立专业形象,获得学生信任的重要旗帜。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守好开学第一课这个阵地,将学科教育、生活教育和理想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引人入胜的首课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地理精神食粮,满足新生内心对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也要认识到,学科基础素养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存在较多的不足,加之其处于思维和情感活跃的青少年期,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毕竟,“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教师还是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努力,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修正教学思路,才能逐渐实现教书育人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燕. 利用心理效应,打造高效课堂[J]. 新课程(小学), 2015(10):77.
[2]华明洋.利用“首因效应”提高教学有效性[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3):18.
[3]徐海龙.深入“老三课”研究培养新思维习惯——以高中地理课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2):57-58.
[4]方皎.浅析“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J].环球人文地理, 2016(8):253.
[5]王清海.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2):46-48.
[6]田阳敏.开学第一课应做好六件事[J].辽宁教育, 2018(18):87-88.
[7]凌利.《开学第一课》的教育智慧[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7):96.
[8]张志云.论为技校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4(2):36.
[9]邵华.例谈高中英语开学第一课[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8(8): 25.
[10]江旅冰.中国古代早期的地理思想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4):67-68.
[11]尹发能.关于科学地理学为何没有产生于中国的讨论——兼谈古代中西地理学之差异[J].地理教育,2003(5):70-71.
[12]马蔼乃.论地理科学[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2-5.
[13]孙俊,潘玉君,姚辉,等.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J].地理科学进展, 2012(2):239-247.
[14]魏菲菲.谈地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 2018(23):29.
[15]李娜.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好家长, 2018(13):109-110.
[16]雷蕾,周斌.古代都江堰工程抗洪史[J].人民周刊, 2016(15):68-69.
[17]刘国谱.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 2006(9):12-14.
[18]吴刚,邓昊源,祁岩,等.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考生水平表现评价及其对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J].考试研究,2018(1):22-38.
[19]杨崇广,蒋立红.“区域认知”素养的命题特点例析[J].教学考试,2018(54):35-36.
[20]周怡.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地理教学,2017(22):12-14.
[21]陆宝文.例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J].地理教育, 2016(5):8-9.
[22]周光明.让思维的品质看得见——SOLO分类评价在命题中的操作策略[J].地理教学,2018(16):37-40.
[23]彭清思,程霞,范泰洋.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 地理教学,2019(2):34-36.
[24]陆芷茗.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3):4-6.
[25]郭伟.从身边教起,改变地理学习方式[J].亚太教育,2015(30):48.
[26]冯凭.专家点评:由“学”地理到“做”地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3):43.
[27]张所海.如何上好高一地理的第一课[J].中学教学参考, 2015(34):128.
[28]蔡双君,李育华,陈平.高中地理必修——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J].同行,2016(10):199.
Teaching Ideas ofthe first classof Geography
PANG Bo
(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 Beij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0026,China)
Abstract The first class is not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new semester, but also a forward-looking and instructive one. And it is the key "bellwether"and "flag bearer" for teacher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ut geography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If the first class has a good result,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would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s soon as possible, while students will be willing to get close contact with geography teacher and become interested in geography, which could help students fondly confront their learning career in the coming yea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mak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through "marketing" geography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methods and cultivating geographical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new Se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author actively establishes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and demonstrates the charm of geography, based on the logic chain of "debut presentation→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preliminary knowledge→life relevancy→learning methods→learning requirements", which further defines the learning purpose and requirements, and gradually converts students from perceptual cognition to rational cognition,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 geography; first class; teaching ideas; class design
[責任编辑 马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