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2021-09-16李依霖隋莹崔妮
李依霖 隋莹 崔妮
摘要:很多幼儿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治护理的过程中,常常因不适而变得消极反抗,而且由于无法掌握更强的语言能力,在与医护人员的互动中常有反常表现。因此,护理人员积极了解并掌握与幼儿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幼儿患者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总结归纳幼儿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从而可为构建和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幼儿患者;护理;沟通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护理学更加关注打造稳定和谐的护患关系,传统围绕疾病而实施的护理模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利用为重点的整体护理新模式,成为各大医院积极推动护理改革的重要方向。整体护理强调护理人员要充分展现专业性护理技巧,同时还要大大融入人文关怀。面对幼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极易容易出现的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配合的护理难点,善于使用以沟通为主的护理技巧,成为护理人员必须要把握的关键工作要点。
1 幼儿患者的特征表现
1.1自我表达不清晰
一般上,6岁以下的幼儿在表达自我意识、需求、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十分有限,而且对1-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而言,自我表达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一岁以内的婴幼儿只能用哭声以及肢体活动来表现个人需求,哭声响度以及音调的差异所表达的需求往往有所不同。三岁以内的幼儿处于语言表达的启蒙阶段,很多词语表达不准,发音吐字不清,会增加与外人交流的难度。三到六岁的幼儿,词汇量有所增加,对自我需求或客观事实的表达,会使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共同描述,但部分叙述内容存在逻辑混淆,准确度低。
1.2客观认知有欠缺
即便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在家长和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在增强,对自我需求有较好的陈述表现,但整体的认知水平仍存在局限性,而且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足以对出现在自身的疾病进行准确地描述和表达,对护理人员的提问可能仅有简单的是否、对错之分。
1.3家庭教育有偏失
来医院就医的幼儿患者中,不少家长对幼儿的疾病表现出十分紧张的情绪,并且容易对孩子过度保护,充满溺爱,这样会影响幼儿产生不安。由于不少家长出了幼儿安全的考虑,有意降低孩子与人接触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幼儿正常与周围人群建立有效沟通的渠道,幼儿也可能欠缺与人交往的情感体感,而不能较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互动。
2 幼儿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2.1营造友好沟通氛围
幼儿在患病后,难免会从父母紧张焦虑的神情中受到影响,因而也会产生不安、害怕的情绪。护理人员要将病房或办公区域的环境进行必要的设计调整,努力打造充满欢乐、温馨感的氛围,如可以在墙壁上适当张贴或绘制卡通图案,保证室内明亮整洁,窗帘、桌凳等应以暖色调或活泼色彩为主,同时可以适当配置一些游戏道具或易操作玩具,这样可让幼儿患者感受到友好和谐的气氛,逐步降低或消除自己的不安感和戒备心,为护理沟通找到必要的契机。
2.2 加强护患语言沟通
护理人员要时刻将语言沟通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要对幼儿患者给予足够的爱心,通过观察幼儿患者的性情表现来选择语言沟通的时机与方法。初次与幼儿患者见面时要微笑着主动介绍自己,并亲切询问幼儿的姓名、年龄等信息,可通过了解幼儿哪里不舒服、与谁一起来看医生、在哪个幼儿园上学等与幼儿拉进彼此间距离,消除陌生感。
在与幼儿的进一步互动中,护理人员积极调动幼儿的活泼单纯的本性,通过与幼儿适当玩游戏或讲故事等方式来转移幼儿注意力,缓解患病不适感,同时取得幼儿的信任与好感。护理人员可以在讲故事时,有意引导幼儿学习生病小动物或小朋友的勇敢坚强,从而为自己加油鼓劲。
若幼儿由于特殊好动而影响到他人,不应批评训斥幼儿,而是要用亲切的语气控制语速、语调、音响等与幼儿交流,引導幼儿表达自我需求,尽可能对幼儿的做法表示理解。在语言沟通中,护理人员应学会等待幼儿思考与回答,留出时间听完幼儿讲话,而且还可适当使用叠词等方式来吸引幼儿关注自己的说话。
当然,护理人员向幼儿了解信息时,要注意到幼儿说话中易想象夸大的情况,要适当对幼儿描述或感兴趣的交流内容表示接受,这样可以大大赢得幼儿的信任,有助于后期开展工作。
2.3加强护患非语言沟通
2.3.1情感安慰
护理人员要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善于以非语言方式增进与幼儿患者的沟通。要求护理人员要面带笑容,不让幼儿因自己的表情严肃而紧张害怕。护理人员还应对婴幼儿患者进行抚摸拥抱,不断让婴幼儿感受到爱意。很多时候,幼儿患者都可以从护理人员的情感安慰中得到心理满足,从而愿意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2.3.2游戏互动
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了解和学习知识,从而更好地认知世界,而且幼儿也会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患病期间的情绪。护理人员与幼儿患者的沟通中,可直接邀请幼儿共同参与游戏,便于自己对幼儿状况进行评估,也可积极消除幼儿的心理负担,从而可以主动参与到诊断、治疗以及护理环节。
2.3.3 绘画交流
幼儿的语言表达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先用图画来表达的。在图画中,幼儿可描述自己的现象,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反映出自己的复杂心理。如果护理人员发现幼儿习惯在画图中猛然用力、重复勾画,这可能与幼儿当时产生了焦虑心理有关,因此要引起重视,应适当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2.4 加强家护沟通协作
护理人员必须要与幼儿患者的家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以掌握幼儿幼儿的日常表现与护理禁忌。家护双方要形成默契配合的状态,有的家长因孩子患病不免出现内疚或焦虑感,护理人员要懂得倾听家长的叙述,并尊重家长的护理意见或建议,积极向家长讲解幼儿的患病机理与治疗或护理原则,安抚家长情绪,并于家长配合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保持心理的稳定,鼓励幼儿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的尽快恢复。
结束语
护理人员掌握与幼儿患者的沟通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在积极营造友好沟通氛围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幼儿患者加强沟通,并注重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可大大缓解或消除幼儿患者以及家长的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幼儿患者的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盘, 赵青, 张彦. 浅谈儿童护理沟通技巧[J]. 健康大视野:医学版, 2013, 21(8):791-792.
[2]邓慧芳.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当代医学, 2014(6):130-131.
[3]王丽.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健康忠告, 2020(1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