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黑龙江西部满族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中的 问题与对策

2021-09-16范传南姜彬

理论观察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满族问题与对策

范传南 姜彬

摘 要:目前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存在传承困难,人才难寻;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执行力度不足;生产性保护不足;经济转化率较低;数字化程度较低,传播途径不畅等问题。就目前状况而言,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积极贯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加大落实力度,完善督查机制;二是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明确定位,权责明确,避免扭曲式保护与管理过度;三是广大民众的有效参与是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关键;四是因事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积极优化传承体系;五是借助现代传媒和高新技术手段,促进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西部;满族;历史文化;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122 — 03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能力及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满族的历史文化,实际上是一部以边疆巩固与开发、土地开垦、人口迁移与民族特色文化为主流的开发史,同时也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艰难发展史。然则今日对其之研究或因国界之变迁,或因重视角度之不同,仍有亟待系统深入之处。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满族,为该地区的开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以及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他们当中的一些独特文化特征,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就变得极为重要。

一、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中的问题

(一)传承困难,人才难寻

据研究统计,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传承两种。其中纵向传承方式可以归纳为亲子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以及神授传承四大类。横向传承则是相对于纵向传承而言,具体则是指不同种类的或同种类的不同历史文化传承人之间彼此学习、交流,共同提高进步的行为。

具体到黑龙江西部地区而言,满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范围狭窄,部分历史文化项目的传承仍然只是局限于民族群体内部,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传承人年龄与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且传承所需条件无法保障,如在学龄阶段,传承教育与国家义务教育的学制相冲突等问题。

此外,满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仍然面临着缺乏系统规划的無序性等问题。例如,诸多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仍然是以口耳相传的模式进行。但现在很多传承人年事己高,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传承人的选择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之前,首先需要对传承人加以正确的选择和培训。当下我国欠缺的是一套合理且全面的传承人认定法定标准和培训程序。在认定标准欠缺的情况下,很多传承人的选择、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展都不尽合理,这直接导致了历史文化的相关工作开展困难。

(二)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执行力度不足

近年来,国家与各级人民政府虽然陆续颁布了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但因种种原因,其在适用性上仍有待完善。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法律保护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即地方性法规仍不完善,针对性不强,保护意识不足;涉及传承主体的法律保护和惩戒手段不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缺乏法律规范。

此外,历史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仍然存在松懈等问题。相关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程序不规范,导致非遗保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切实保护和实质性的法律帮扶。而一些个人、组织、团体等在利用和开发过程中不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目光短浅,为了短期利益,甚至歪曲地使用非遗,以致损害其合法权益。

(三)生产性保护不足

生产性保护是指历史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目前,黑龙江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投资力度仍然较小。主要表现在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且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的资金仍然偏少。另外,由于拨款资金数额相对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资金需求,以致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严重滞后。

其次,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规模有限,尤其是其旅游开发规模相对有限。在个别地区或者项目上,生产与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或者未能发挥应有的生产推动作用,或者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保护问题。

此外,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缺乏创新性,且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往往出现产品单一,缺乏宣传和推广技巧落后等问题。

(四)经济转化率较低

满族历史文化在经济方面的合理转化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的彰显,有利于所对应的文化发展,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文化的活态保留,具有多重优势。但当前,满族历史文化保护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人缺乏固定收入,年老体弱,需政策性扶持待遇;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培训、手工艺品展、文化交流和节庆文化活动等的经费缺乏且来源不稳,急需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等。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很难依靠原来的自然传承模式。因此,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必须要获得一定的产出效益,才能推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中。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此种经济转化模式的实现,则是要以历史文化的合理有序传承为前提,以适度经济效益的获得为出发点,根据生产性保护的需要,进行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和经济转化原则确立,并且选择合适的经济转化运作方式。

基于以上逻辑思路,经济转化可以说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基本模式。而目前,这种经济效益的转化程度却较为低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

(五)数字化标准不清,程度较低,传播途径不畅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移动通讯终端技术的蓬勃发展,“抖音”、“小红书”等一大批专业视频APP纷纷亮相。如此一来,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也成为满族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就目前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情況而言,数字化程度较低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急需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未能及时完成数字化,数字化的标准缺失,内容并不标准,数字化缺乏统一的规范,数据库建设仍亟待加强。此外,有限的数字化所形成的成果往往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左右摇摆,难以调和,或是曲高和寡,或是平庸俗套,以致观者聊聊,传播不畅。

二、对于黑龙江西部满族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满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积极贯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加大落实力度,建立督查机制;二是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明确定位,权责明确,避免扭曲式保护与管理过度;三是广大民众的有效参与是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关键;四是因事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积极优化传承体系;五是借助现代传媒和高新技术手段,促进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具体而言,则应做到:

(一)加大教育传承的力度

1.学校教育传承

不再局限于民族学校,而是将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适当列入各级相关学校的课程之中。例如近年来,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关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持续增长。多个涉及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先后落户该学院。此类举措,有利于将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融入到各级学校的教学育人体系中;有利于增进广大在校学生对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关注,提高学习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有利于在学校层面展开针对黑龙江西部地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培训、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年轻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2.社区教育传承

在积极推广学校教育的同时,以社区教育为代表的民间传承方式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应在城乡社区开展满族、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文艺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动满族历史文化的民间团体的建设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村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二)积极推动法律保护的完善

就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可以依据国家和省政府所颁布的保护法规、条例,进一步通过历史文化保护名录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名录,颁布历史文化项目传承管理办法,从而对满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经济转化与生产性保护的协调发展

1.满族历史文化的经济转化有利于凸显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能够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经济效益的获得,只有如此,黑龙江西部地区的满族历史文化才能在经济转化中得到传承弘扬。

满族历史文化经济转化的本质是充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现实社会中通过经济性生产发挥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收益。而通过产出回报的良性循环,奠定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市场空间,形成与时代、社会、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协同运行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当代历史文化遗产市场的需求,选择文化遗产中最受大众欢迎的部分。其次,需要探索适合市场发展的生产运作模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导致其运作模式的多变,这就必须在结合市场需求和保护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将促进传承、有效生产结合起来。此外,在经济转化过程中,还要注意打造符合民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2.应当优化历史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融资环境。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相关企业的社会性融资结合起来。对资本的使用和利润的分配加以审核,确保资金的使用与安全。选取典型项目,加大市场机制的运行力度,开发生产性保护的新产品形式,将满族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资源结合起来,丰富项目内容,提高项目档次,完善产品结构。要尽量避免过于单一的产业保护发展模式,将研发、生产、销售、运输、宣传、导游等各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融合的基础平台。为此,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制定科学的历史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产业发展融合规划,以使黑龙江西部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更加适应当今世界的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

(四)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针对满族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目前应当积极从建立满族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影像库、建立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短视频网络宣传和交互式APP平台开发四个方面着手。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黑龙江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适合的时间和地区,可以筹建以满族、达斡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此外,还要利用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与社交工具,建设交互式 APP 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与黑龙江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有效的保护起来,并努力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财富继续传承下去。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情,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都应积极参与进来,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尽绵薄之力。此外,为加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当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相关研究的开展与落实。只有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与保护开发体系得以建立、完善,才能使区域内满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推进我省乃至全国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繁荣。

〔参 考 文 献〕

〔1〕邓天红.论黑龙江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与利用〔J〕.学术交流,2011,(05).

〔2〕贾清妍.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李希影.黑龙江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保护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6).

〔4〕田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08).

〔5〕闫廷亮,柳红波.河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保护〔J〕.丝绸之路,2013,(04).

〔6〕姜军,杨文选.经济转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基本模式  〔J〕.贵州民族研究,2018,(08).

〔7〕王冰冰.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对接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

〔8〕韦顺国,袁祖社.基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满族问题与对策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