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的西户铁路市域(郊)化改造可行性分析

2021-09-16魏乐德张彦丽刘莹刘蒙蒙杨伟成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咸西安市新区

魏乐德,张彦丽,刘莹,刘蒙蒙,杨伟成

(1.中交(西安)铁道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3.自然资源部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2017年6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1173号,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指出:市域(郊)铁路是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明确了要统筹有序推进市域(郊)铁路发展,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盘活存量资产,通过既有铁路补强、局部线路改扩建、站房站台改造等方式,优先考虑利用既有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扩大铁路服务城市交通的供给能力[2]。意见对于既有铁路改造成为市域(郊)铁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王俏[3]、刘学锋[4]对既有铁路改造在市郊铁路适用性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在将既有铁路改造为市域(郊)铁路方面也有经验可借鉴,如开通于2008年的北京市郊铁路S2线[5],就是在京包铁路和康延支线上开行的通勤列车,是北京市的第一条市郊快速通勤铁路运输系统[6]。再如上海的金山铁路支线[7], 20世纪80—90年代末,原金山铁路是上海石化与市区间的主要客运通道,由于运量、运营成本等原因2001年停止了客运业务,为加强金山郊区与上海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布局、满足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2009年2月,原铁道部与上海市共同出资,对金山铁路进行改造,改造后于2012年正式开通运营,设计最高时速为160 km/h[8]。薛锋等[9]、周焱等[10]根据重庆市城市发展规划和铁路布局,研究了重庆市将既有铁路改造为市域铁路的设计和发展思路。

1 西户铁路概况

1.1 西户铁路历史和现状

西户铁路又称西余铁路,是陇海铁路的分支线路,1955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年底建成通车,距今已有60多年历史[11]。从陇海铁路三民村车站—西安市户县(现鄠邑区)的余下车站,途经车站有新西北、马王、户县、线路所、余下,是一条全程为41 km的单线非电气化铁路,建成初期就具备客货运条件。由于客运市场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户铁路便停止了客运,目前只具备货运条件。

西户铁路沿途主要经过西咸新区沣东、沣西新城及西安市鄠邑区,同时串联汉未央宫遗址、阿房宫遗址、丰镐遗址、昆明池、渼陂湖景区等景点,区位优势明显。

1.2 西户铁路存在的问题

西户铁路因建设年代久,与目前的交通发展、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存在诸多问题。

1)铁路利用效率低。西户铁路的设计通过能力为7对/日,实际运行货车4对/日,造成铁路存量资产的闲置浪费;

2)周边环境恶劣。西户铁路区间长达41km,且未采取封闭管理,监管难度大,沿线环境恶劣,部分路段线路两侧垃圾成堆;

3)安全系数低。由于西户铁路未采取封闭管理,对铁路安全运营和城镇交通安全通行都造成了一定隐患;

4)对城市交通影响大。西户铁路与现有城镇道路存在49处平面交叉,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铁路运行速度,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城镇交通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西户铁路的改造已迫在眉睫。自2018年以来,西安市鄠邑区、西咸新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等政府部门和单位,就西户铁路的改造进行了多方论证和研究。

2 改造可行性分析

所谓SWOT分析[12]方法,是基于研究对象本身的优势、劣势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外部机遇和挑战,系统地将这些因素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3]。该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社会教育管理、旅游开发管理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目前也正逐步趋向应用到交通领域的决策研究中[14-15]。

西户铁路线路起自陇海线三民村站,沿东北—西南方向走行,终点为鄠邑区的余下站。沿途主要经过西安市主城区、西咸新区的沣东和沣西新城以及西安市鄠邑区,是连接西安主城区和周边城镇组团的主要轨道交通线路。其中,西安市主城区和鄠邑区是其连接的2个重要城市节点。

针对西户铁路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经济与产业以及环境3个方面出发,利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其改造的可行性。努力将西户铁路改造为服务鄠邑区、西咸新区—西安中心城区通勤客流的市域(郊)铁路。

2.1 社会角度可行性分析

2.1.1 社会优势

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西安发展格局将采取“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大西安“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格局[16-17]。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18]。规划控制范围为882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72 km2,现有户籍人口103万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鄠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3个副中心城市之一[19],辖6镇8个街道(含已被托管的大王街道、庞光街道、秦渡街道和草堂街道)。目前,鄠邑区已经制定并逐步实施了“东进、西跨、中优、南控、北通”的城市空间战略格局,将逐步形成东部“西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区”、中部“核心功能区”、南部“理想生活小镇区”及北部“物流集散区”的城市格局,具有环境良好、文化特色突出的有利条件。

2.1.2 社会劣势

西户铁路已停办客运业务10余年,沿线客运设施已年久失修或缺失。同时,西户铁路走向呈东北—西南方向,以近乎45°角斜向贯穿西安市主城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及鄠邑区,造成对西安市城市区块的斜向切割,形成夹角地。与大西安地块方正、棋盘状路网的格局相悖,严重影响了城市区块规划的完整性(见图1)。对西户铁路的改造,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城市斜向切割造成的不良影响。

图1 西户铁路斜向切割城市区块

2.1.3 社会机遇

近年来,随着大西安规划的逐步实施和鄠邑区城市副中心地位的确定,鄠邑区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副中心城市不久将出现在西安市的西南部。同时,大西安规划战略提出了优化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的空间战略,引导西安差异化、高效化的协调发展。伴随着城市内部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是“西进、南控”战略的实施,都为位于西安市西侧的西咸新区和西南区域的鄠邑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另外,西户铁路与西安市既有地铁1、3、5号线和规划建设中的11、15、16号线均有交叉(见图2),如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西户铁路与上述轨道交通的接驳、换乘,对于完善区域轨道交通路网[20]和带动城市组团间人员流动也是一个机遇。

图2 西户铁路与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交叉

2.1.4 社会挑战

铁路建设投资大、运营维护成本高等经济因素,对铁路建设投资和后期能否维持正常的运营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经初步测算,西户铁路的改造投资额约为25亿元,技术经济指标为0.60亿元/正线km。文中研究的计算期为30年,自有资金比例为30%,贷款利率4.9%,以偿还期15年(宽限期3年)为基准进行经济评价,计算出项目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4.8%,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7年,权益投资内部收益率为7.8%,通过计算可知改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 经济与产业角度可行性分析

2.2.1 经济与产业优势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见图3)。

数据来源:各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受西咸新区托管代管影响,2016年数据缺失)图3 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近5年生产总值

从图3可以看出,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的GDP近5年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西安市生产总值为10 020.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2%;西咸新区实现生产总值61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2%;鄠邑区实现生产总值23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3%。

数据来源:各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受西咸新区托管代管影响,2016年、2017年数据缺失)图4 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近5年第三产业值

受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影响,近5年来,3个区域第三产业值也不断增长(见图4)。区域内城市节点、组团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刺激了交通需求的增长,而交通需求的增长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2.2.2 经济与产业劣势

2020年,西安市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1∶33.5∶63.7;西咸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8.3∶33.4∶58.3;鄠邑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3.3∶41.5∶45.2(见图5)。

数据来源:各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5 2020年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三产比例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西咸新区和鄠邑区远高于西安市;而第三产业比重西咸新区和鄠邑区远低于西安市平均水平。由此可知,西咸新区和鄠邑区产业结构特征和社会因素相对西安市还较为落后。

2.2.3 经济与产业机遇

根据鄠邑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将逐步转向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型生态农业,如近年来鄠邑区生产的“户太八号”葡萄已畅销全国[21]。再加上西部“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区”、南部“理想生活小镇区”、北部“物流集散区”的逐步实施,鄠邑区对客流、物流的需求量将呈爆发式增长,对铁路运输的需求瓶颈亟需解决。

西咸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大西安中央商务区、临空产业聚集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大健康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6大产业聚集区,第三产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

2.2.4 经济与产业挑战

根据对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3次产业结构的分析,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看,西咸新区和鄠邑区远低于西安市平均发展水平(见图5),且近年来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见图6)。

数据来源:各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受西咸新区托管代管影响,2016年、2017年数据缺失)图6 西安市、西咸新区、鄠邑区近5年第三产业增长率

而西户铁路沿途所经的7个景区,除西咸新区昆明池遗址景区和鄠邑区渼陂湖景区以外,其余均鲜为人知,对省外游客和国际游客吸引力较差。且西户铁路影响范围内的鄠邑区金龙峡风景区、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也缺乏宣传,对外影响力较小。如何开发利用好周边景区带动铁路客流增加,促进铁路沿线经济效益的提高,为西安市、西咸新区及鄠邑区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力量,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此次改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

2.3 环境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2.3.1 环境优势

西户铁路沿途经过汉城遗址、阿房宫遗址、丰镐(沣京、镐京)遗址、昆明池、渼陂湖等,沿途旅游资源丰富(见图7)。利用既有西户铁路线路和景点,发展西安主城区—鄠邑区生态景观轴线,促进道路系统逐步完善:一方面可满足沿途群众和游客出行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改善西户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7 西户铁路沿线经过旅游景点

2.3.2 环境劣势

据调查,西户铁路沿途与城镇道路、公路、农村道路、灌溉系统等存在49处交叉点,其中与枣园路、大庆路、红光路、昆明路、鱼跃路、镐京大道、丰京路、阿房路、富源三路等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以信号灯和人工值守方式进行通行管控,列车通过时排队拥堵现象严重,而其余低等级道路与铁路交叉口均无信号灯或人员值守,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列车在通过时产生的噪声、振动对周边居民生活及城市环境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而这些影响则可以通过西户铁路的改造来降低或彻底消除。

2.3.3 环境机遇

2019年初,鄠邑区提出了“九纵九横三化三美”的建设目标,按照“一路一景”要求,对全区18条主干道路进行“洁化、绿化、美化”建设,对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改造,力争把每一条公路建成风景线、把重要节点和村庄建成小公园,实现“房美、村美、城美”,着力把全区打造成一个大景区。

西咸新区于2014年编制了《陕西省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中提出要以“城市组团+绿色廊道+优美小镇”为整体发展模式,按照区域统筹、梯度推进、弹性发展的原则,精心描绘“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城田相融”的田园城市画卷。

2.3.4 环境挑战

西户铁路沿途所经的汉未央宫遗址、阿房宫遗址、沣京遗址、镐京遗址以及位于其南侧的秦岭等都属于国家级遗址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较脆弱,由轨道交通带动的鄠邑区、西咸新区的开发势必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西户铁路在西咸新区范围内路段,从中间贯穿了沣京遗址和镐京遗址,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工程建设和遗址保护的关系,也对西户铁路的改造提出了挑战。

3 西户铁路改造策略分析

通过对西户铁路及其沿线城镇组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从社会、经济与产业及环境角度出发分析的优势和机遇,远大于西户铁路改造所面临的劣势、挑战,因此,其改造既可行又必要(见表1)。

表1 西户铁路市域(郊)化改造可行性SWOT分析

为促进鄠邑区、西咸新区和西安市主城区的协同发展,同时带动西户铁路沿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筹发展,充分发挥联动效应,推动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从以上3个角度提出以下改造策略。

3.1 社会角度

在西户铁路改造中,针对其从社会角度所拥有的优势和机遇,以及面临的劣势和挑战,充分借助大西安发展战略格局,依托国家级西咸新区和城市副中心鄠邑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开发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利用能力。虽然西户铁路已停办铁路客运服务10余年,但依然保留了客运功能,铁路依然具备运输能力,且沿线居民对西户铁路重新开通客运服务具有较高呼声,因此,在既有西户铁路上开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具有较高的人气基础。通过西户铁路与西安市既有地铁1、3、5号线和规划建设中的11、15、16号线的接驳、换乘,也可增加西户铁路客流量。经初步客流测算,西户铁路改造为市域(郊)铁路后,其远期客流量将达21.4万人/d,高峰小时客流量将达3.4万人/h。

同时,针对西户铁路存在对城市规划空间较为严重的问题,也可通过对西户铁路的改造升级进行改善。为解决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投资大、建设期长的缺点,可通过政府持续提升鄠邑区、西咸新区投资环境,完善鄠邑区、西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鄠邑区、西咸新区的对外知名度,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手段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3.2 经济与产业角度

针对西户铁路改造中经济与产业角度拥有的优势和机遇,以及面临的劣势和挑战,依托沿线的城市组团功能定位及遗址、景点等,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目前国际范围内最受欢迎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关乎西户铁路沿线城市组团产业结构的调整,关乎沿线景点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也关乎西户铁路改造后沿线客流量的大小。促进沿线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对西户铁路沿线和鄠邑区、西咸新区的经济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和强劲的动力,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大事。

以西户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为基础,结合鄠邑区、西咸新区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围绕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创意旅游项目,形成以未央宫遗址—阿房宫遗址—沣京、镐京遗址—昆明池—渼陂湖为主题的创意园区,以高科技为手段,结合情景体验、理念创新、场景互动、特色商品及景观建筑等方式将文化活化,给游客以“移步易景”的深度体验。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带动延伸产业链,形成更为成熟、完善的产业体系结构,促进西户铁路沿线、鄠邑区乃至整个大西安地区的良性发展。

3.3 环境角度

西户铁路均为地面线,线形差、占地面积大、对周边环境污染大,且存在多处与市政道路、公路平面交叉及穿越遗址保护区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利用既有西户铁路线形,将西户铁路改造为高架线路或部分高架线路、电力牵引机车,解决道路交叉、占地面积大、污染大等问题。同时,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如瑞士全景体验式小火车[22],使列车除了具有基本的客运功能外,又兼顾了旅游观光和提升城市视觉效果的功能,使其在具备城市交通运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兼具城市带状风景线的作用。

4 结 论

市域(郊)铁路是形成整个城市成熟路网运行的骨架,轨道类快速交通系统改造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城市组团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西户铁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自身具备的区位优势,在分析西户铁路沿线和西咸新区、鄠邑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与产业、环境三个角度出发,运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西户铁路更新改造的可行性和策略。西户铁路串联西咸新区及鄠邑区,利用西户铁路线性带状区域,将西户铁路改造为市域(郊)铁路,并开行轨道交通列车,与西安市既有地铁1、3、5号线和规划建设中的11、15、16号线接驳换乘,以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可作为西咸新区和鄠邑区轨道交通线网的补充或加密线路,为西咸新区与鄠邑区增添一条便捷的轨道交通通道,有利于西咸新区、鄠邑区更好地融入到大西安的发展战略中。在改造提升过程中,通过对铁路沿线的重新规划,使原先被铁路分割的区块重新整合,建设成为市民生活、工作、休闲服务的城市综合体,使整条线路成为城市新形象的代表,对改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结合西户铁路沿线区域内的站点TOD开发,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站点间互动,进而形成板块间的功能融合,促进城市区域间的完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形象,造福沿线百姓。该方案也有助于提高沿线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完善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体系,进一步促进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一条线路,带动一线经济”的目标。

猜你喜欢

西咸西安市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城市主题歌曲《我在西咸等你》正式发布
我在西咸等你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雄安新区的期许
唱好西咸“融城”记
双城之谋——“西咸一体化”15年发展历程综述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