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办公楼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

2021-09-16王炎

中华建设 2021年9期
关键词:砌体墙体房屋

王炎

经过现场检测、鉴定和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评价房屋结构安全性,得出检测鉴定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处理意见与建议。

一、项目概况

某办公楼位于昆山市,三层办公楼,建筑面积约800m2,建筑总高度11.2m,平面近似呈矩形布置,西北端楼梯间局部突出。该房屋设计、施工单位不详,约建于20世纪80年代。房屋平面布置见图1-图2,房屋外观见图3-图4。

图1 一层平面图

图2 二-三层平面图

图3 房屋立面

图4 房屋立面

二、检测目的、内容和范围

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存在渗漏及材料老化等影响安全使用的缺陷,为安全起见,业主所委托我公司对该房屋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

三、主要技术依据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2)《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1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四、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根据现场检测的需要,本次检测采用了如表1所示的仪器设备。

表1 本次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

五、现场检测结果

1.宏观检查

该建筑约建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作为办公用房,对楼层各分区功能进行检查,楼地面、屋面使用荷载未明显增加,目前承重墙体未出现因沉降引起的裂缝等结构性缺陷,外墙抹灰层大面积空鼓、脱落,墙体、楼屋面板多处渗漏。

2.建筑结构概况

该办公楼为一幢三层、局部两层建筑,其中6~8轴两层,约建于20世纪80年代,房屋平面近似呈矩形布置,东侧楼梯间局部突出1.5 m,东西向1~8轴总长度为28.0 m,南北向A~E轴总宽度为11.5m,建筑面积约800m2。一层层高4.2 m,二至三层层高均为3.5m,平屋面,房屋1~2×C~F轴设置双跑楼梯,底层1~2轴入口处设置门厅,入口处二、三层向外悬挑0.8m,南侧二、三层3~6轴向外悬挑1.5 m,一至三层主要作为办公、会议、资料室等,非上人屋面。外立面曾作装饰。现场详见图5-图6。

图5 一层走廊

图6 二层走廊

结合现场查勘表明,房屋为三层砖砌体结构房屋,上部结构中,主要由砖墙承重,局部如1~2轴、6~8轴混凝土梁柱承重,220厚粘土砖承重墙体,外纵横墙均设置构造柱,楼屋面设置圈梁,预应力空心楼板。

3.地基基础

检查结果表明:该建筑主体结构未发现有明显的倾斜,内外墙体未发现由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明显可见的裂缝及其它损伤,内外地面与主体结构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相对位移等,依上部结构反应特征可判断地基基础无明显异常。

4.上部承重结构

(1)结构布置和构造检查

该房屋为三层砌体结构,现浇平屋面,220厚粘土砖墙、白灰粘土砂浆砌筑,外墙角及外墙纵横墙连接部位设置构造柱,楼屋面设置圈梁,门窗洞口上方设置混凝土过梁。

(2)外观质量

对该建筑的外观损伤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未发现该幢建筑框架柱、框架梁等结构构件存在受力裂缝、超限变形等,承重墙体未发现沉降裂缝及变形。经对各构件连接部位检查,未发现连接部位有开裂、变形、位移或者松动等缺陷。房屋主体结构构件部位基本完好。

(3)构件尺寸及配筋检测

随机抽取部分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钢卷尺量测其截面尺寸,检测数据见表2;抽检一层柱7×D,其南侧3根 B18,箍筋A6@100/200。

表2 柱、梁截面尺寸检测结果

(4)混凝土强度

根据现场情况,参考现行规范要求,采用回弹法抽检混凝土抗压强度,由于该建筑混凝土龄期已超过1000天,碳化深度均大于6mm,因此参考《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附录K进行了修正, 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5)墙体检测

该房屋墙体均为旧八五粘土实心砖、白灰粘土砂浆砌筑,厚度220mm,打开各层抹灰层检查砖块间灰缝质量,严重风化、疏松,砌筑砂浆质量查,灰缝疏松、多孔洞。采用贯入法检测砂浆强度,结果见表4;采用回弹法检测砖强度,结果见表5。

表4 砂浆强度检测结果

表5 砖块抗压强度检测结果

5.围护系统承重结构

该建筑围护墙体采用粘土砖砌筑,设置圈梁,预制屋面板。外立面曾作翻新,从外观上检查,该幢建筑物的墙体结构构件整体性状况较好,目前未发现墙体上有影响结构安全性的裂缝,经检查无明显侧向位移。东外墙及屋面据反映局部渗漏。西立面悬挑玻璃雨篷外观良好,撑杆与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未见异常。

6.结构侧向位移

现场检查房屋的侧向位移情况,该房屋各侧面外墙无明显侧向位移或变形。

六、结构复核验算

1.建模分析

本工程为三层砌体结构,预制楼板,平屋面,根据现场实测情况对该房屋进行建模分析。

2.主要技术数据与采用的结构计算程序

(1)本工程地处江苏省昆山市乡镇郊区,基本风压0.45 kN/ m2,地面粗糙度B类。

(2)承重墙厚220mm,砖强度取MU7.5,砂浆强度取值0.8MPa,混凝土强度取值为C20,受力主筋HRB335,箍筋HPB235。

(3)计算软件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版PKPM系列软件。

3.荷载计算

屋面恒荷载标准值:= 4.0 kN/ m2,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0.5 kN/ m2(不上人)

楼面恒荷载标准值:= 3.5 kN/ m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2.0 kN/ m2

走廊、卫生间楼面活载标准值:=2.5 kN/ m2,楼梯活载标准值:=3.5 kN/ m2

4.计算结果分析

(1)根据现场情况,结合受压计算复核结果,承重墙体受压计算经复核均满足规范要求。

(2)除底层东侧外墙高厚比不符合要求外,其他墙体高厚比计算满足规范要求。

(3)墙体轴力、剪力验算结果均满足要求。

(4)1×C轴附近区域上部为资料、档案室,外侧悬挑框架,经复核1至3层混凝土柱的尺寸不满足规范最低要求,且承载力复核结果严重偏低;7×A~D轴区域附近为大空间结构,中间7×A~D轴柱主筋计算与实配钢筋比值为0.60。

七、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该建筑结构安全性等级评定结果如下

1.地基基础

该建筑经检查外墙、梁柱节点、内墙体、地坪及散水等部位,未发现有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因此而引起的柱、梁、墙体构件的损伤或开裂等现象。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7.2.3条规定,地基基础的安全性可按其上部结构反应的检查结果评定,评定该建筑地基基础(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为Au级。

2.上部承重结构

(1)构件安全性评级

该建筑为地上三层、局部两层砌体结构,局部混凝土梁、柱承重,上部承重结构主要构件为砖墙体,少数混凝土梁、柱,一般构件为楼屋面板。上部结构中,1×C轴附近、7×A~D轴区域附近为主要承重受力区域,混凝土柱受力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其它混凝土梁柱使用多年,目前未发现异常,且混凝土材料强度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未增加荷载,故1×C轴1至3层柱、7×A~D轴两根柱的安全性评为du级,其它梁、柱安全性评为bu级。

砌体构件按照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裂缝或者其它损伤等四个检查项目分别进行评级。

根据结构复核结果,墙体受压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按承载能力评为au级。连接节点无明显缺陷,个别墙体高厚比不符合要求,考虑到砌筑材料强度极低,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按构造评定均评为cu级;对外观检查结果表明,所抽检构件均无明显的位移及变形,按不适合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评级评为au级;砌体构件未出现明显的裂缝或损伤,按照裂缝或其它损伤评级为au级。

(2)结构承载功能等级评定

该建筑取一、二、三层为代表层,各层主要构件集、一般构件集、各代表层及上部结构承载功能的评级,汇整后见表6。

表6 上部结构承载功能安全性评级

(3)结构整体牢固性等级评定

该建筑结构构件布置基本规则,每层布置圈梁,纵横墙设置构造柱。局部框架为单向布置,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7.3.9条规定, 综合考虑上部承重结构的结构整体牢固性等级评为Bu级。

(4)结构侧向位移等级评定

对该建筑侧向倾斜情况检测的检查表明,该建筑的侧向位移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结构侧向位移评为Au级。

(5)上部结构综合评定

按照上部结构承载功能、结构整体性以及结构侧向位移的综合评定等级,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7.3.11条规定,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评为Du级。

3.围护系统承重部分

该建筑外墙曾作翻修,目前未见异常,东外墙及屋面局部渗漏。该建筑物围护系统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

4.综合评定

综合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承重部分的安全性评定结果,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9.1.2条,评定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等级为Dsu级。

八、结论及建议

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等级评为Dsu级,即安全性极不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规定,显著影响整体承载。主要问题如下:

(1)承重墙体采用旧八五砖、白灰粘土砌筑,砌筑砂浆强度极低;

(2)本工程东、西两端采用混凝土梁、柱承重,结构布置及构件尺寸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承载力复核结果混凝土柱不满足要求;

(3)东外墙及屋面局部渗漏。建议酌情考虑拆除或加固改造。

猜你喜欢

砌体墙体房屋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砌体墙上安装摩擦型阻尼器施工技术探讨
竖向开槽砌体墙燃气爆炸动力响应及加固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房屋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论砌体结构破坏形式、砌体种类和材料利用成度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