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凉血化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9-16房铭铭江淑婷姜婧刘红权
房铭铭,江淑婷,姜婧,刘红权*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8)
0 引言
脑梗死属于神经缺损性疾病,在患病过程中具有高发作率、高危险性与极高致残率的表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为患者的家庭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1]。血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聚集成为血栓、是目前治疗血液淤阻的关键手段,而每种治疗均有不同的治疗特点,但西医治疗相对而言毒副反应更多,因此可利用中成药毒副反应少,治疗性更为全面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用药措施。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中药制剂是一种药物成分极高的中成药处方,可缓解血小板淤阻[2]、组织氧化[3]、抗感染[4]、改变新陈代谢等[5]功能,进一步纾解人体微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中药制剂与凉血化瘀在急性脑梗死上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对此,特采取回顾性随机对照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中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通过红蓝球法无差异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调查人群各30名。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66.0±11.22)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67.41±4.32)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时间在1周内的瘀热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③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疗指南·2014》的关于脑梗死相关疾病的基本诊断标准[6];④中医辨证分型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制度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证类诊断标准[7]及《瘀热证论——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8]相关内容;⑤头颅CT检查排出脑出血。
1.2 方法
本次调查中,对照组患者一般治疗结合内酯葡胺中药制剂(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24,规格:5mL:25mg)以及基础疾病治疗,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化瘀方;组方内容:水牛角15g,生地黄,赤芍,广郁金,川牛膝此4味药各10g、牡丹皮,石菖蒲,川芎此三味药各6g,每次半剂,每日早晚2次,一疗程持续一周。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采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得分评价中药临床疗效。疗效判定分为痊愈(临床症状与相关副反应发生较少,NIHSS降低幅度>90%)、明显(相关症状得到显著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46%-90%)、缓解(基本临床指征改善,NIHSS降低18%-45%)与失败(临床相关指征无明显变化,NIHSS降低幅度小于18%),总有效率=1-失败率。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人群收集的临床数据均以SPSS 20.0处理并以统计学方法验算,其中计量部分以±s表示,计数部分以卡方检验校对,若P<0.05说明差异性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NIHSS与ADL评分
在用药前,IHSS与ADL评分的对比差异性较小(P>0.05),不符合统计学描述。用药后,NIHSS的比较正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而言,治疗组远远超出,差异性较大,统符合统计学描述(P<0.05),见表1。用药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DL评分有所提升,治疗组由于对照组,差异性较大,统计学意义较高(P<0.05),见表1。
表1 分析用药前后2组NHISS、ADL评分(±s,分)
表1 分析用药前后2组NHISS、ADL评分(±s,分)
组别 n NHISS评分 ADL评分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治疗组 30 4.97±1.85 1.83±1.98 71.83±13.93 93.83±8.78对照组 30 5.83±1.72 3.57±2.11 66.33±16.13 82.33±14.84 t值 -1.879 -3.652 1.414 3.653 P值 0.065 0.001* 0.163 0.001*
2.2 总有效率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治疗组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
2.3 中医证候记分
用药前2组的中医证候得分差异性较低统计学意义较小(P>0.05)。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得分均有所减少,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性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记分比较(±s,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记分比较(±s,分)
组别 n 中医证候记分用药前 用药后治疗组 30 12.43±3.67 4.00±2.12对照组 30 13.67±4..25 7.87±3.56 t值 -1.203 3.653 P值 0.234 0.001*
3 讨论
造成脑血管淤阻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造成脑血管供血量降低或者发生阻滞是造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罪魁祸首。长期的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使神经元细胞凋亡、氧自由基释放与炎症介质表达,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因此阻断上述途径可能是提高临床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关键所在。脑梗死在中医理念中被定义为“中风”,中医学者通过对中风的病因与症状进行结合,以多年的临床经验下创立了“瘀热阻窍”的治疗理念,主要治疗机制是以痰瘀闭阻为主要治疗方法,将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所现象,以此提出了凉血化瘀方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通过凉血解热散瘀,阻止瘀热化火、生热、生风、酿痰、积痰。凉血化瘀组方成分为:水牛角、广郁金、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川牛膝、石菖蒲与川芎等中成药药剂。水牛角为君药,能清肝解热,凉血入血;生地黄为臣药,能清热凉血;赤芍、广郁金、川牛膝、牡丹皮、石菖蒲与川芎,同为佐药,能活血散瘀,共治以凉血清热、化痰通滞。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药用成分主要为银杏内酯A、B、K等,可帮助人体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有关文献报道此药物在抗凝[2]、抗氧化[3]、减少炎症反应[4]、调节新陈代谢等[5]方面疗效明显。在临床用药中单一服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中药制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效果相对较差,而联合用药可明显缓解神经功能缺损和改善造成的生存质量低。在本次调查中,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治疗组的临床有效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中NIHSS、ADL等量表的评估分值得到了显著改善。我们猜测这可能与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多靶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但其机制尚未深入研究,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