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卫东:新时代医疗中的麻醉担当
2021-09-16黄柳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强化麻醉医疗团队能力建设的同时,围绕患者需求与资源高效利用,医院管理中还需要引入新理念与医疗新模式。
“未来麻醉科的发展,一方面在于提升能力、压实担当,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大众、让患者更加了解麻醉科,做得好的同时也要说出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麻醉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米卫东教授对于后一方面有着特别的关切,也付诸麻醉学分会的相关工作之中。
米卫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01 医院)麻醉科主任
《麻醉科的故事》与医生执业现状调查
“外科治病、麻醉保命”是医疗业界了然于心的口头禅,但大众对麻醉的理解却简单化为“打一针、睡一觉”。
2018年,在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会长期间,米卫东教授牵头联合权威媒体拍摄了100集的《麻醉科故事》,在为第一个中国医师节献礼的同时,向大众展现了真实的麻醉科,呈现出为生命护航过程中的细思极恐与惊心动魄。
的确,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都由麻醉医师来维系,可以说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赖于麻醉医生的调控。
使命责任重于山,麻醉医师的执业现状与社会认可度如何呢?米卫东教授转述起令他印象深刻的调研结论,“对于‘手术期间谁在手术室监护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40%的大众选择了‘内科医生’选项;而2019年对9.2万麻醉医师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只有不到1%的医生愿意推荐子女从事麻醉专业。”
如此看来,“麻醉医师是高级全科医生,是手术麻醉患者的生命维护者”的行业共识,既需要向大众进行“科普”,在临床医学业界同样应该强调和重视,进一步提升麻醉医师社会及业界内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质效双升推荐舒适化医疗“三轨并线”
无痛、舒适化的医疗符合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医疗的期待与需求。以其中较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分支——无痛胃肠镜诊疗为例,囿于无痛胃肠镜诊疗设备不全、场地不足,更因为麻醉医师的缺口大,导致供不应求、患者预约等待时间长。
米卫东教授介绍,合理提升麻醉医师劳动价值回馈,进而解决麻醉医师短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适化医疗的巨大需求,是各医院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医院的硬件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满足各类无痛诊疗项目的开展,科室每天派出约1/3的医生分散到全院各科实施胃肠镜、支气管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超声介入、放射介入等诊疗技术的麻醉与镇痛。”米卫东表示,这种分散作业的模式,在临床医疗的安全、质量及效率上,均存在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他继而推荐了越来越多医院在探索实施的手术与有创诊疗发展的“三线并轨”模式。
建议由麻醉科管理的“三个轴线”包括:麻醉门诊—中央手术室—麻醉后加强监护病房(AICU);麻醉门诊—无痛诊疗中心—麻醉后二级恢复区;麻醉门诊—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病房。
“如是建立中央无痛诊疗中心,可以将设备、人力资源包括医生、技师、护士等集约利用起来,实现质量、安全、效率兼顾,也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该加速践行。”米卫东继而表示,在新建医院中,这一理念更易提前蕴含在物理空间的布局之中,实施起来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