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点亮的院灯
——新医一附院水灾抢险纪实
2021-09-16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新医一附院的灯光是卫辉百姓的希望,院灯亮了,老百姓的心里也就亮了。
“为什么天晴了,水还在涨?”
直到7月28日,这个萦绕在河南卫辉市所有百姓脑海中的问题才被解开。卫辉市副市长李志勇在“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解释道,主要原因是上游兄弟县区共渠溢流,导致邻近的卫河南堤大跨度溃口,大量河水漫过107国道,经孙杏村镇汇入卫辉市城区,最高峰时市区积水近2000万立方米。
持续降雨加上卫河溃口,使这座豫北小城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座名气不大的小城中,有着一家大名鼎鼎的百年老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它是豫北地区最大的医院,还曾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设在县级市的省级三甲医院,也是卫辉城区最高的建筑之一。因而在当地人眼中,这家医院便是卫辉的名片,是卫辉的“灯塔”。
然而,7月26日,这座城市的“灯塔”突然熄灭了。
断电后的自救
7月19日,雨来了。至7月25日上午11点,新医一附院周边水位开始明显上升。该院院长窦启锋告诉记者,25日下午医院根据各项应急预案,制定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因洪水导致紧急情况患者转运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好了最坏打算。“当晚,医疗区地面进水,医院组织全院职工彻夜抢险,但水位上涨迅速。”
7月26日上午,水位仍持续上涨,医院电力管井进水速度远超水泵抽水速度,不久后中心配电室进水,致使院区全面停电。在被迫停电之后,医院后勤多部门合作立即启用发电机,保障监护室等重要科室部分用电,并紧急启用油式水泵抽排地下室渗水、积水,全力抢救重要设备。
这一刻,对于新医一附院的医护人员来说惊心动魄,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更是吉凶难卜。新医一附院医务部部长李明瑛回忆,当时共有住院患者2622人,7个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房共有110位危重症患者,仍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持和监护。各型号呼吸机的储电可使用1~3小时不等,中心供氧仅能使用3小时左右。医院立刻启动自行发电预案,但尝试多次,均以失败告终。少数科室配备的UPS电源只是杯水车薪。
“平时我们都进行过停电应急演练,也经历过停电,但这次不一样,谁都不知道停电多久,于是有人呆住了,有人慌神了。”新医一附院护理部部长张全英说道。
不久,供氧中心就通知了氧气告急。护理部紧急协调全院70多个备用4L便携氧气瓶送往各个监护室,同时,全体护理人员守在危重症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有的为患者挤压简易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有的为患者扇扇子降温……
“再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安抚。”张全英回忆道,监护室也有清醒的患者,家属不在身边,患者特别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不停地询问护士,“什么时候能走?让我们什么时候走?我现在就要走!”虽然医护人员也有恐惧心理,但是还要神情坚定地、充满温情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沟通,做好安抚,让他们等待医院的通知。
让全院职工深感不安的,除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安危,还有严重的食材短缺问题。连续数日的暴雨使卫辉城内道路积水严重,导致医院餐厅供应食材的车辆无法进入。而此时,医院餐厅的单餐需求量已达1万余份,医院面临着严重的食材短缺。医院一位值班大爷说,“当时周边超市货架都被搬空了,基本没东西可买。”
院长窦启锋对记者说,面对这种情况,医院事急从权,一方面联系多家供货商采购蔬菜,寻找能够涉水的大车运输食材;另一方面紧急采购了大批方便面、火腿肠、咸菜作为应急物资。同时医院餐厅向外发出求援信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众多热心企业及个人的捐赠。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数倍于平日的供餐量和众多物资的搬运工作,“食材短缺”得以暂时缓解。
2021年7月26日,新医一附院在各方救援力量的协助下紧急转运 患者。
7月26日中午,窦启锋接到了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新乡医学院下达转移患者的命令。在生命支持设备瘫痪、恢复正常供电时间未知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医院作出一个艰难而果断的选择——迅速转移全部患者。
洪水中的托举
7月26日下午3点半,新乡市公安局特警支队120名支援人员及4艘救援艇到达,救护车、转运大巴车随即到位,83集团军100名官兵也火速赶到,一场绝地大转运紧张而有序地拉开帷幕。
转运原则是:各监护室患者与普通病区患者分两个通道转运;普通患者孕产妇、心脏疾病等高风险患者优先转运;出院患者与转院患者分两个通道排队,出院患者中行动不便的患者单独通道排队;科室统一安排患者家属有序转运;转院患者均由医护人员陪同,危重患者携带各种抢救设备及药品。同时,给每位转院患者发放医院特制的《转运通行证》,写明患者信息、科室、简要病情、接收医院名称、乘车地点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张全英告诉记者,由于事前准备工作充分,医院对危重患者转运工作经过深入讨论,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实施计划,但仍难避免有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比如在转运开始时,却发现由于患者人数太多而造成了一定的拥堵。电梯停运,无法下地行走的患者只能靠医护人员从20多层的高楼上背下来或抬下来。信号和网络中断,信息传递只能靠人工爬楼传递,好几个年轻的护士都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
“患者下楼后,还需要等待中转的冲锋舟和救护车,每位重症患者至少由1名医生2名护士陪同转运。其中,外科病区有很多胸部、腹部大手术后的患者,身上留置着两三根引流管,这些患者还比较虚弱,坐起来都很费力。在冲锋舟上,护士们用疲惫的身躯支撑着患者,直到患者坐上救护车,医护人员才能松一口气。”张全英说道。
新医一附院宣传部部长段桂洪对记者说,在紧急转运的过程中,助产士庞晓丹、高圆梦护送一个刚出生仅8小时的新生儿乘坐救生艇撤离。突然一个水浪打过来,她们乘坐的救生艇不慎侧翻。落水的庞晓丹用尽全身力气,把孩子从快要没过脖子的洪水中高高托起,同时大声呼救。附近的救援队员立马冲过来,把庞晓丹和孩子从水中抱起,跌落水中的高圆梦也挣扎着赶来帮忙,众人一同在洪水中托举起这个新生命。如今,这个可爱的婴儿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监护室,各项状况良好。
洪水中,托举的不仅是幼小的生命,还有新医一附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长年积累的珍贵科研资源,包括数百种抗体、人体蛋白、生物试剂和生物样本等。这些资料不但是无价之宝,更重要的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试剂遇水会引发爆炸,而生物试剂的泄漏则会污染水源和环境。
新医一附院职工微信群里,曾有人好言相劝:“别去抢救那些标本了,保命要紧。”可胸外科二病区主任赵宝生回复:“这些标本我们辛辛苦苦收集了十几年,是不可复制和无法用金钱买来的,是医院的重要资源,我们舍不得、不舍得!只要它们没有损失,我们就能重启!”
在来来回回抢救这些科研资源的过程中,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敏腿部感染,泛红了一大片,她随手拿出一个塑料袋把腿缠上,继续奋战。为保证试剂标本转运安全,中心职工在部队官兵的帮助下,从城外运进来200公斤干冰,连夜用干冰包装各类试剂标本,再用双手托举着将这些不能沾水的标本送上船。
1 2021年8月2日早晨7点半,新医一附院复诊升旗仪式准时开始。
2 医院重启后,大楼的灯光组成了“125”“心形”“加油”的图案。
在各级卫生健康委、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协调下,在83集团军、公安特警、消防人员及社会力量的全力支持下,7月27日凌晨1点,经过10多个小时的转运工作,新医一附院安全转移上万人到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在院患者2600余人,陪护家属和社会人员6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近1700人。
7月27日凌晨3点,医院领导班子通知全体职工有序撤离,由救援队护送出城,新医一附院圆满完成一次战略大转移。
迎接重启时刻
7月28日,新医一附院院内积水水位开始缓慢下降,医院马上成立了防汛护院工作组,由院领导带队,查看医院各处受灾情况,为灾后重建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然而,7月31日,卫辉市又遭遇了短时间的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医院多处管线受损,院内多棵树木倾倒,为院区灾后重建工作增加了难度。
面对灾后一片狼藉,新医一附院领导班子理性分析了面临的问题,科学规划灾后重建工作。分管后勤的副院长寇全强为医院重建归纳为以下8项工作。
一是加快做好院区老旧管网改造工作,加强医院道路的排水能力;二是做好中水回收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废水、雨水资源,将其优先利用于医院绿化、道路清扫等方面;三是优化医院绿地和广场地面空间,形成景观宜人且兼具蓄滞功能的雨水花园,并开发道路竖向及路侧绿带功能,形成有组织的径流排放,就地存蓄;四是加快屋顶、墙面和地表损坏的重建工作;五是加强维修班组人员的综合维修能力;六是排除安全隐患,增设临时应急供电设备,保障突发事件的供电能力;七是逐户排查登记本次受灾房屋情况,做好灾后维修改造工作;八是加强医院应急管理方案修订,从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方面着手,将灾害风险与后果降至最低。
寇全强说道,在新乡医学院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医一附院电力保障基本到位,垃圾清运快速完成,地下室排水通风全力推进,受损设备开始检验维修,医院恢复迈入快车道。
8月2日早晨7点半,新医一附院复诊升旗仪式准时开始。78岁的退休教授吴曰杰前一天晚上刚从新乡市区回到卫辉市的家中。由于他年事已高,院方没有安排他参加复诊仪式,但爱院如家、初心不改的吴曰杰却自己从家拄着拐杖走了过来,默默地站在了队伍里,凝神静听院长的讲话。
“在过去的这两周里……”说到这儿,院长窦启锋语带哽咽,他停顿良久,往前欠了下身,“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这辈子都刻骨铭心的经历。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水患面前,医护人员本不是英雄,因为有了更需要保护的人,所以,你们成了英雄!”
8月2日上午8点,新医一附院在停诊6天后按下了重启键,门诊、急诊复工复诊,当天挂号一律免费。
8月2日晚上,新医一附院举办盛大的亮灯仪式,住院大楼的灯光在统一指挥下,在卫辉市民和医务人员的振臂高呼中,组成了“125”“心形”“加油”的图案,明亮的灯光在夜晚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重新点亮了卫辉这座城市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