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切口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2021-09-16陈昌望吴泉峰孙建华
陈昌望,刘 杲,周 玲,周 济,吴泉峰,孙建华
结肠癌属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近来随着国人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右半结肠癌的比例明显增大,同时文献报道右半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左半结肠癌,因此,针对右半结肠癌的防治已逐渐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3]。目前,腹腔镜下根治术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标准术式之一且已得到普遍应用,但多个研究证实,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较长且对医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右半结肠解剖特殊,若出血腹腔镜下很难控制止血,而微创切口右半结肠切除术相较腹腔镜而言具有微创且学习曲线短等优势,因此备受临床医师青睐[4-6]。本研究通过分析微创切口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性因素,以期为右半结肠癌术式的优化选择及降低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恩施州中心医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的结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0例,采用微创切口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53.5±4.8)岁;临床分期:Ⅱ期18例、Ⅲ期12例;肿瘤部位:升结肠22例、回盲部8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5例、中分化9例、低分化6例;对照组32例,采用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为43~79岁,平均(55.2±5.0)岁;临床分期:Ⅱ期21例、Ⅲ期11例;肿瘤部位:升结肠22例、回盲部10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4例、中分化9例、低分化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病理证实为结肠癌且无远处转移者;②排除合并其他肿瘤者;③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研究组:经腹直肌在右上腹位置做一切口(长约7 cm),而后依照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7]逐步游离肠系膜、Toldt筋膜等,然后显露胰头并游离十二指肠等重要解剖位置,进而在根部离断相应的结肠供血血管,同时彻底清扫淋巴结,之后离断肿瘤段肠管并将横结肠与回肠端端吻合。对照组:采用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于回结肠动脉投影打开结肠系膜,完全暴露回结肠的血管,将血管根部的淋巴脂肪组织清除,夹闭并切断回结肠的血管,在肠系膜上静脉右缘从下向上切开右结肠系膜后叶,沿结肠系膜后叶和肾前筋膜之间的无血管区游离至肝区,完整切除结肠系膜前后叶,清扫淋巴脂肪组织。右结肠血管、主干、右支并夹闭切断,沿肠系膜上静脉向上完全暴露。需注意血管的变异,在血管根部切开各主干的动静脉,清除中央组淋巴结。切开胃结肠韧带、右膈结肠韧带、游离升结肠和结肠肝曲,将右半结肠的韧带切开,放入伤口保护装置后,切除其右半结肠,并进行回肠结肠吻合[8]。术后2组患者根据病情行辅助化疗并门诊随访2年。
1.3 评估指标 ①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②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③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④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常见术后并发症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比较 2组在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枚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2组右半结肠癌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比较 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2组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2.3 预后情况差异比较 门诊随访2年,2组复发及转移率、生存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 与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腹部手术史及术后白细胞计数(P<0.05)(表4)。
2.5 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间及腹部手术史是影响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5)。
表5 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结肠癌的发生常被认为与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等因素相关,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而针对右半结肠癌,有文献证明微创切口右半结肠切除术优势显著,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种临床上常规应用的手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常见并发症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性影响因素,旨在为右半结肠癌的有效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避免提供依据[9-10]。
本研究发现,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枚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表明微创切口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可更好的控制术中出血,同时由于手术创伤小,有助于加快患者短期恢复进程[11-12]。而在预后方面,2组患者2年复发及转移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了微创切口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优势所在。
术后并发症是患者早期恢复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麻痹性肠梗阻、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等是结肠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其中麻痹性肠梗阻最为多见[13]。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3.33%)与对照组(34.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2组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其他并发症高。因此,为了降低此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对其相关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腹部手术史及术后白细胞计数,而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时间及腹部手术史是影响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常有腹部器官解剖结构复杂及黏膜粘连严重等因素,进而使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升高,而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增加肠道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从而刺激交感神经促进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14-16]。
综上所述,微创切口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与开腹手术疗效及预后相近的情况下,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同时明确了右半结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此有助于临床医师更为准确的对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