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实践*
2021-09-16蔺学才
蔺学才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2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中的各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都属于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又蕴含有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能够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品格。高职院校把培养国家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应用能力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作为根本教育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地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有机贯通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探讨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如何贯彻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覆盖面广、课时量大、历时长的特点,而且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涉及西方历史、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育人元素非常明显;同时,在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价值导向的偏离。因此,作为与国外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意识形态联系最为紧密的英语语言教学具有融合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教英语语言知识“业”的同时要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1]。我们必须要思考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怎样的途径培养人?为谁来培养人?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充分发挥育人优势,使思政教育无缝接入英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清楚学生最需要什么。为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三所同类院校组织了三次问卷调查,每次问卷针对英语教学中不同的调查主题。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60.7%的学生非常希望老师在英语的教学中能够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建设对比学习,62.8%的学生很想从对比中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及学会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如何把我国的文化推向世界。基于学生的学习诉求,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笔者所在单位推行的融思想政治教育到专业课和实训课的“课中课”教学模式及英语语言教学实施的“沙龙”教学法,课题组成员逐步探讨了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案例教学”法和“沙龙分享”法。
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课题组成员在课前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由思政元素推及生活、学习和国家社会发展中的相关实例。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教学要适时地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贯穿于案例教学和“沙龙分享”中,把“中国梦”“爱国情怀”“文化自信”[2]、“新四大发明”设定为关键词,从英语的角度重新讲解重新认识,借助丰富的思政元素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高职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特别是引入Express train(高铁)、Electronic payments(电子支付)、Shared bicycle(共享单车)、Online shopping(网购)这些身边案例,会激发学生在以划时代的古“四大发明”为傲的同时,为新“四大发明”再次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而自豪,进而传递正能量,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利用科学技术为国家贡献力量。针对这一系列鲜活的案例,采用英语语言向学生介绍,让学生领悟,活生生的课程思政素材很好地融入了英语语言的教与学中。虽然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文化属于全人类属于全世界,我们可以对比中西方文化,以文化为切入点讲述中国文化背后的内涵。因此,在“沙龙分享”中要将英语的单元主题与相关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的大国工匠精神更是学生分享的核心主题。通过这些相关主题的分享,学生可以提升对英语学习的熟悉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英语教学内容的思考,使学生最终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放眼世界的高技能型人才。借助英语语言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意识、对家国与世界的深切关注,从而有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
“案例教学”法是融思政教育于英语语言课堂的有效途径,政治素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的抗疫付出以及我国在“疫情”下为世界经济复苏所做的贡献举世瞩目,在案例教学中补充充实这方面的新内容,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努力丰富思政素材库就能有效地融思政教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通过第二次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单纯由老师课前准备的思政教学案例并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只有37%的学生认可老师准备的案例素材,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55.1%的受访学生希望师生共同准备案例素材。因此结合问卷调查反馈和体现我国大国担当的许多生动素材,“案例教学”法及时调整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学生根据老师的相关主题要求提前学习和搜集相关的思政案例素材,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准备,学生在课上就能理解老师的案例教学,并且能够理解的更深更透。“沙龙分享”法主要是就某一主题师生用英语进行探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从调查问卷统计的反馈来看,56.3%的学生认可线下+线上讨论法,加上为了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就某一话题充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沙龙分享”法采用线下+线上“群聊”相结合的方法。按授课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安排线下“沙龙讨论”活动,就所学内容用英语充分交流表达个人观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或者不定期把学生分成若干线上“小群”,学生搜集相关话题素材然后在各“小群”里就老师提前给出的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群主”最后总结本“群”观点达成一致,接着各“小群群主”代表本“小群”在“大群”里发言,阐述本群观点。最后老师作为群管理员点评各“群”观点,做出总结。以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小范围大范围阶梯前进的方式就可以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融合思政元素发挥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的吸引力,最大化思政教育的教育人效用。
通过基于“课中课”教学模式的课上案例教学法及课下“沙龙分享”法的积极实践,各参与课题的成员总结汇总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也日渐凸显出来。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充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找准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让课堂内容“实”起来、主体“动”起来、过程“活”起来、效果“提”起来。精心设计语言教学案例巧妙运用“沙龙分享”法,在语言学习中“润物无声”技巧性运用思政教育语言素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并站稳政治立场,提升综合素养,使英语语言学习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担当。比如在语言的学习中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春节、中秋、七夕、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学生就会更深地懂得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团圆、亲情、友情,将中国元素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比较,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并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节日故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以此为切入点会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更体现在课下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基于“沙龙”的分享学习法实际上是第二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途径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根据对学生的第三次问卷调查反馈来看,52.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各种英语赛事,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赛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语言认知积极性,同时开展课程思政的隐形教学。基于此,围绕社会热点定期举办英语辩论赛,拓宽学生视野,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根据教学安排,不定期针对国际国内时事开展英语演讲赛,让学生就跟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有关的某一方面的主题运用英语展开演讲,通过演讲使学生可以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利用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消除极端贫困斗争取得伟大成就,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定的消除贫困目标这一素材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政治热情。第二课堂的有序开展在推动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从而培养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语言的认知和技能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积累过程中学生也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的学习不能生硬地把思政元素裹挟到专业课的教育中,一定要找准二者的切合点,这样才能无缝对接,否则适得其反,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课程思政要实现效果最大化,创新教学法是关键[3]。立足“案例教学”法的第一课堂,拓展“沙龙分享”法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切实发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4],将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成效,就能打造成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学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