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陆》中郑武夫人母家探析
2021-09-16廖昊东
廖昊东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杜注:“申国,今南阳宛县。”孔颖达《正义》:“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以前,则不知其地。大多数学者认同杜预这一说法,认为武姜母家是位于河南南阳的南申国。但随着近年《清华简》的整理出版,结合《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笔者认为武姜母家不应是位于河南南阳的南申国,武姜应当来自“西申国”。
欲探讨武姜母家,首先要将春秋战国时期同时或者先后存在的几个申国辨析清楚。根据传世文献记载,以及近年考古发现表明:两周之际,有“西申”“南申”“东申”三个称为“申”的诸侯国。徐少华先生在《“平王走(奔)西申”及相关史地考论》一文中考证:商周时期在周人的西垂活跃着一群申氏族人,即西申国始祖……周宣王时为稳定南土局势,分封申人支裔于南阳盆地建立“南申”,从而形成申侯、申伯两国并立的格局。清乾隆《信阳地方志》记载:“信阳州在府城西南二百八十里。《禹贡》荆豫二州之域。周宣王封元舅申伯于谢,为申国地。春秋为楚所灭。”朱熹《诗集传•黍苗》诗注云:“谢,邑名。召伯所封国也,今在邓州,信阳郡。”明、清《一统志》均载:“谢城在信阳州西北六十里,周申伯所封。”《汝宁府志》说:“申伯墓在信阳州境,谢城即申伯封邑,今有高冢相传为申伯墓。”民国时期的续修《信阳县志》卷四载:“谢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淮河北,泗河西北。”据此可知,南申国后来被北上争霸的楚国所灭,其遗民被迁至信阳一带,建立了东申,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因此综合这些材料可知,武姜不可能来自东申国,她的母家只会是西申或南申。
一、“平王奔西申”与郑国的政治诉求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末年因幽王和褒姒欲废太子宜臼而立伯盘,以致“平王奔西申”。《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言:“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过去很多学者认为,周平王避祸于位于南阳的南申国。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民国时期学者刘德岑说:“以此证之,幽王申后之母家,西申也。”晁福林亦曰:“宜臼被废之后所奔之处,《国语》的《郑语》和《晋语》均谓之‘申',古本《纪年》则谓‘西申’。两者相较,后说更妥当些。”
而根据《清华简》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一个观点:周幽王与他的祖父周厉王一样,遵循周王室传统与西申国联姻。强大的西申国作为“外戚”,在西周末年政治的大动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也正好符合郑国的利益诉求。且郑国从王畿之内的一个采邑小国,最终发展成为春秋初年争雄天下的大国,这是郑国几代君主图谋天下野心的最好证明。
郑桓公死后,由儿子郑武公即位,正式开始扩张之路。郑武公虽然继承了父亲司徒的职位,但年纪轻轻,亦无太大资本,如何在两周之际混乱的局面下开疆拓土呢?那就是与西申国联姻,与周天子取得更加亲密的关系,同时获得西申国这一强大势力的支持。因此,迎娶西申国女子武姜,成为郑武公的必然选择。在获得西申国与周王室的支持后,郑武公终于有了开疆拓土的资本。西周王室武装力量的两大支柱是“西六师,东八师”,即镇守宗周的六师和镇守成周的八师。成周八师是西周初年为了镇压商人叛乱,监视东部诸侯而设立的,其实力当不在西六师之下。宣王晚年征讨戎族,屡次失利。而西周末年,犬戎军队攻入镐京,幽王死于戎乱,强大的西六师在这一次动荡中损失殆尽,这也是后来周王室日益衰弱的原因之一。位于洛阳附近的成周八师未受到战乱影响,实力依旧强劲,因此成为郑武公开疆拓土的强大助力。郑国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在春秋初年强势崛起,一跃成为中原大国。
二、《郑武夫人规孺子》中武姜的政治手腕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将政治权利归于男性,女性被阻挡在外。而新近整理出版的《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却与这一情况大相径庭。
《郑武夫人规孺子》记录了春秋初年郑国的历史,李学勤先生认为本篇文本当形成于春秋早期,今见为战国时抄本。简文主要记述郑武公去世到下葬期间,武姜对于嗣君庄公的规劝,以及郑庄公的表态,其中最引人遐想的就是武姜让庄公还政于大夫三年。根据《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武姜不喜欢大儿子郑庄公,更偏向小儿子共叔段。武姜在武公在世时就曾干预过郑国立储之事,后来又协助共叔段叛乱,庄公与武姜的关系可谓势同水火。而在简文当中,武姜以先君的名义提出的这一政治方案,不得不让人怀疑。而最终武姜也成功地让郑庄公还政与大夫三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武姜可以影响国家政治走向,拥有一定的支持者和盟友,这与春秋时期大部分贵族女性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那么武姜的政治势力与政治手腕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这与她的母家是分不开的。前文说过,申国世代与周王室联姻。而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西周王后是有着极大的政治权利的。如《册矢令簋》就记录了王姜参政的一些事迹:
隹(唯)王于伐楚,……公尹白(伯)丁父兄(貺)于戍,=(戍)翼,薄(司)气(簸)。
《作册簑卣》亦载:
王姜令(命)乍(作)册衰安尸(夷)白(伯),(夷伯)宾襞貝、布。
王姜是否确定为申国人,学界仍有争论,但西周王后拥有这些政治权利是无疑的。那么出自西申的贵族女性,武姜应当是受到良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西申国在春秋初年十分强大,左右着整个周王室的走向。又有拥立周平王的不世之功。那么,武姜拥有极其成熟的政治手腕,能够获得卿大夫的支持干预国政就不难解释了。
三、“二王并立”时期郑国的选择
周幽王死于戎人之乱后,申侯等立太子宜臼为王,称“天王”。虢公翰立周幽王弟弟余臣为王,史称“二王并立”。这段历史在《史记》中未见,唯有《竹书纪年》对于此事有一定记载,然而此书多有惊世骇俗的记载,故历代不甚看重。而新出《清华简•系年》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和《竹书纪年》大同小异,对于考证这段历史极有意义。
《清华简•系年》印证了《竹书纪年》中对于“二王并立”的记载,但其中引起广泛争议的是“周亡王九年”一句。《清华简》整理者以为,“亡王九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晁福林先生认为从幽王死至携王被杀首尾十一年,掐头去尾正是九年之数。刘国忠、陈剑、吉本道雅、朱凤瀚、王晖等均主张“周亡(无)王九年”指携王灭后九年,程平山认为发生在携惠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
众说纷纭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两派:1.周幽王死之后,二王并立导致“周亡王九年”。2.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周亡王九年”。而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首先,《竹书纪年》是魏国人记载三晋历史,而魏国之前的史料则直接继承自晋国史官。因此记载历史时,当以晋国国君来纪年,如《春秋》记载鲁国历史,就以“隐公元年,王正月”纪年。所以,“立二十一年”,当是晋文侯继承君位二十一年。其次,很多学者认为“立廿又一年”指的是立周平王二十一年。如果这么计算,加上九年无王,再过三年才东迁至成周,平王东迁的时间就是周平王三十三年,而这一改动会导致整个春秋早期大事件的时间都得调整。如郑康成《毛诗谱•王城谱》记载:“晋文侯、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上)[王]城。”而根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武公死于周平王二十七年,试问郑武公如何能在周平王三十三年护送平王东迁?因此,“周亡王九年”应当是幽王死后,二王并立,诸侯分别拥护不同的王,导致天下不知奉谁为正朔。等到晋文侯杀携王后,天下诸侯皆以平王为天子,自然是“有王”。
虢公翰拥立周幽王弟余臣为周王,不获得近在咫尺的郑国的同意,想来是很难的。而郑国开国之君郑桓公为周宣王庶弟,则郑武公当与周幽王同辈,支持一位年长的君主在当时获胜的概率是大于拥立年幼的平王的。且二王并立时期,郑国还很弱小,拥立携王,就可以获得成周八师的指挥权,从而继续壮大郑国。而正是在这几年间,郑武公吞并了周边小国,为以后左右天下局势奠定基础。
《史记•郑世家》记载: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武公在郑桓公死于戎乱之后即位,而武公十年恰好和“周亡王九年”时间上相对应。且这一时期郑国国力强盛,有了左右天下的资本,平王年幼,更利于操控。因此郑武公审时度势选择和申国联姻,从而改旗易帜。平王此时受西申国拥戴,郑国获得认可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联姻。联姻之后,自然水到渠成,与晋文侯一起护送平王东迁。因此,武姜只能是出自支持平王的西申国。
四、结语
结合《郑武夫人规孺子》与传世文献可知,武姜应当是出自西申国的贵族女性,在两周之际嫁给郑武公,并在其死后对郑国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以往学者们认为其母家为南申国这一观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