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河南古都文化的译介策略及启发*

2021-09-16

大众文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古都译介中华文化

李 阳

(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一、引言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年做出重要批示,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创刊30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河南古都文化的译介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外宣翻译的范畴,经过笔者文献资料查阅发现,目前对于河南古都文化的译介研究寥寥无几,很多方面都有待深入探讨。基于此,笔者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以河南古都文化外宣文本的英译为例,探讨采用怎样的译介策略让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本研究有助于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促进河南文化英译的标准化研究,增强河南省的文化软实力。

二、河南古都文化及其译介研究

目前,中国古代83个王朝,在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定都的就有33个。由此可看出河南的古都文化源远流长,其研究价值重大。“译介”和“翻译”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也有差异。“译介”中的“译”主要可以解释为“翻译”,而“介”则是翻译以外的层面,更多指的是一种“媒介”,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可以说与“对外传播”活动类似。因此,河南古都文化的译介从核心本质上来说属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范畴,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属于外宣的范畴。对于此类文本的译介活动,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传播学视域下河南古都文化的译介策略研究——以《中华源•河南故事•古都》为例

(一)《中华源•河南故事•古都》简介

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河南,让河南更好地走向世界,2018年以来,河南省外事办编译了“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涉及少林功夫、太极拳、中医、汉字、文物、古都、农业、丝绸之路等多个主题。《中华源•河南故事•古都》主要是围绕我国八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城市的都城发展历史及地区历史名人轶事展开。

(二)5W模式下的译介策略研究

在传播学中著名的5W传播模式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主要涉及传播过程中的五大基本元素,即: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以及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基于传播学的这5个方面,可将译介模式分为5个基本元素,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结合所选古都文化文本的内容,具体的译介方法分析如下:

1.译介主体分析

译介主体主要指文本内容翻译与传播的主体,可以是翻译机构也可以是译者个人。对于《中华源•河南故事•古都》而言,该文本的译介主体从机构层面来看主要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其译介目的主要是弘扬中华文化,推广河南元素,对外宣传中原地区的古都文化;从译者个体层面来说主要是参与此项工作的译者个体,其译介目的主要是正确传播文化信息,有的放矢地传播中华文化与河南古都文化。针对《中华源•河南故事•古都》,译介主体应注重对其中中华文化元素的积极正向传播,对于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内容,可采用弱化的方法来处理,对于不必要的信息也可省略。例如:

原文:商王太甲在执政的第三年,开始变得腐败昏庸,经常越过法律制度任意欺压百姓,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P6)

译文:Commencing with the third year of King Taijia’s reign,excessive taxation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had stirred discord across the country.

此句内容是对商朝时期商王太甲的描写,对于商王太甲的执政描写用到了“腐败昏庸”四个字来形容,是对商王太甲的负面描写,包括后面的“经常越过法律制度任意欺压百姓”这一信息同样带有一定负面倾向的感情色彩。对于此类信息可以采取弱化的方式,不宜过度宣传或对外传播此类信息,因此在此处则直接省略不译,该句的处理策略就体现了译介主体对于信息的选择性弱化。

2.译介内容分析(say what)

译介内容主要是对外传播的文本内容本身,目前以文学类作品居多,同样涵盖影视类作品等其他形式。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作品而言,其译介内容必定涉及中国特色内容,外译的目的是帮助外国读者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从传播的层面而言,在译介时对信息的处理应具备一定的全球化视野,其信息传播不应有悖于受众的主流价值观。对于《中华源•河南故事•古都》的内容而言,不管文字描写的风格、方式及信息均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在译介时可以意译为主,同时适当地进行补充说明。例如:

原文:程颢(1032-1085),又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又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P50)

译文:Cheng Hao(1032AD-1085AD),also called Mr.Mingdao,together with his brother Chengyi(1033AD-1107AD)……Becase they were natives of Luoyang and often taught their philosophy in Luoyang,their school of philosophy was called the Luo School.

本例子中主要是对洛阳“二程理学”的介绍。原文内容的文字简单罗列,简练明了。但在翻译时,译文巧妙地将程颢、程颐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来,增补上了兄弟关系,还进一步增补了背景信息;对于内容中体现中华文化的“讲学”二字,意译为“teach their philosophy”;在结构上句子之间增补了“together with”“Because”等逻辑关系。这些均体现了对于中华文化类文本处理的典型方式,采用意译为主,适当增加解释说明的方式,不仅符合译入语受众对信息的识别方式,而且让受众读者更容易明白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起到较好的译介效果。

3.译介途径分析(in which channel)

译介途径主要是指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路径,是在译介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古都文化文本,不外乎遵守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除了前文提到的弱化、删减、增补、异化等策略外,在处理一些修辞手法的时候则可以保留相同效果的形式及内容。例如:

原文:……武丁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这些地区播撒了文明的种子。

译文:Wuding’s behavior actually sowed the seeds of civilization in these areas.

此句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武丁的行为描述为是播撒种子,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为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汉语中此类表达较为常见,而此处的修辞对于英文读者而言同样可以接受,采用归化的策略对于读者而言能够起到相同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有效传递信息,因此在此可以保留原文中的修辞手法。但对于其他的内容而言,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实现有效的对外传播。

4.译介受众分析(to whom)

译介受众主要是文本作品在对外译介后的主要读者群体。对于古都文化的译介受众而言,与普通文学作品受众不同,更多是对中华文化的爱好者抑或是研究者,这类人群对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理解性要求较高,因此在译介时不需要拘泥于原文结构及文字,可以灵活进行。

5.译介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

译介效果可视为是最终文本作品译介之后所实现的最终效果,它主要关注译介受众对文本作品的反馈,和译介受众息息相关,此部分的外译策略可以采用同译介受众方面一致的方法来处理相关信息。

四、启发

河南古都文化是河南省具有典型代表的文化之一,其译介策略关乎河南的国际影响力。但目前,我国大多文化类文本作品的译介核心都集中在“译”的层面,而忽略了“介”的重要性,因此,作者建议针对河南古都文化的外译活动,在有效翻译基础之上,可在译介五元素方面分别加强“介”的力度。在译介主体方面,可通过政府机构来进行译介活动,则更具权威度和影响力;其次可选择中华文化外译领域专家来对译本内容进行审核,同时可以选择懂得古都文化的外籍人士来对翻译进行修正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地道性。在译介内容方面,要注重传播积极地中华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注重提升河南古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译介途径方面,中华文化实现对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是在开放包容的世界大环境背景下进行出版和发行。目前对于中华文化类作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纸质出版物,二是数字媒介,二者应有机结合;此外,还应当有广泛的外媒宣传,包括知名出版商或作者的评论,以此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译介读者和译介效果方面,从某一层面来说,译介效果关注译介受众的体验感受及反馈意见,最终会反馈至译介主体,再对译介内容及译介途径进行新一轮的提升完善,来实现更好地译介效果,最终类似一个循环体,这对于河南古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古都译介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