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同里宣卷艺人许素贞、吴卯生演唱艺术
2021-09-16杨海宾
杨海宾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同里宣卷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宣卷流派之一,在清末民初时期曾名闻江浙沪等区域。至今仍然活跃于长三角地区,深受长三角地区广大乡村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宣卷演唱于清代初期在同里镇出现,发展到今天已有300多位宣卷艺人从事宣卷演唱事业。经过时间的磨砺与同里宣卷艺人的不懈努力,民国初期同里镇的宣卷演唱形成了具有同里特色的宣卷演唱流派。同里宣卷在长三角地区的诸多宣卷流派中脱颖而出,演出了名气、演出了风格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同里宣卷“许派、徐派、吴派、褚派”四大流派的形成,既离不开同里镇广大的宣卷艺人高水平的演唱,也离不开同里宣卷艺人们的代代传承。而在众多同里宣卷高水平的演唱艺人中许素贞、吴卯生的演唱艺术是最为突出的。
一、许素贞人物介绍
许素贞(1927—1996),女,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生,家住同里镇状元街。高小毕业。许素贞的胞兄就是“许派”宣卷创始人、著名宣卷艺术家许维均先生。许素贞聪明好学、自幼拜兄长许维均为师,学唱宣卷,辗转于江浙沪地区演出。长期的演出实践,使许素贞练就了扎实的演唱基本功。深受江浙沪地区宣卷听众的喜爱。
二、许素贞演唱艺术分析
1.演唱技艺精湛、表演惟妙惟肖
许素贞演唱技艺精湛,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结合自然流畅、统一。高音纯净明亮、中音圆润宽厚、低音深沉自然,演唱时气息流畅、对演唱时的声音使用富有支持。言语清楚、无论道白、唱腔,语言都做到清楚的表达,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传入听众的耳朵里。舞台扮相吸收了戏曲的妆容细致入微、雍容大雅。向观众更好地展示出高超地唱技和优美多彩的艺术视觉。
表演是民间说唱艺术中演与唱两部分中的重要一部分。表演技艺精湛、人物刻画活灵活现,表与演唱根据剧情跳进跳出,表现出书中人物的动作、表现出书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些细节之处做到惟妙惟肖是许素贞表演的一大特点。根据书中情节需要、根据书中人物情感发展需要,使用不同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现人物,推进故事的发展、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高潮,使说唱内容的情节进行充满悬念,吸引听众的听书兴趣。
2.民间演唱种类掌握丰富
“艺人身上的艺,是通过他们最擅长的曲(书)目的表演来展现的”。作为苏州本土说唱艺人许素贞对同里周边的民间演唱曲目和宣卷书目掌握的十分广泛。能演唱长三角地区的诸多戏曲、民歌、民谣等。如:评弹、昆剧、苏剧、锡剧、越剧、沪剧、苏州小调、苏州山歌、木鱼宣卷中的多种宣卷调、丝弦宣卷中的多种宣卷调。根据演出需要采用不同的音乐曲调,增加演唱效果。如长篇宣卷《丝罗带》许素贞就巧妙地使用了沪剧中的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还根据需要采用了越剧中的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通过沪剧、越剧中的各式唱腔板式的使用,许素贞很好地丰富了《丝罗带》的演唱,使同里宣卷代表书目《丝罗带》的唱腔艺术水准得到了提升。
除此之外,许素贞积极参与组织了“义乐社”“改良社”“锦绣社”“新声社”等多家同里宣卷班社,制定了班社管理规则,避免了同行间的恶性竞争,为同里宣卷班社间的交流建立了机制。制定了同里宣卷行业保护宣卷艺人权利的规则,使同里宣卷艺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有力地推动了同里宣卷的发展。
三、许素贞演唱作品在同里宣卷新时期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同里镇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许素贞宣卷演唱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同里旅游节演出、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学院铃木健之,在同里退思园多次对许素贞进行采访。许素贞演唱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部,如:《水泼大红袍》《白鹤图》《千金一笑》《白兔记》《红楼镜》《秦香莲》等很好地传承了同里宣卷,为同里宣卷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吴卯生人物介绍
吴卯生,男,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生于吴江八坼镇。师承同里宣卷“许派”创始人许维均。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代表性传承人。
吴卯生7岁入私塾,读书八年,文化基础丰厚、知识面宽广。1942年拜师许维均,1944年满师。之后,组建“改良社”在江浙沪地区演出,演出时深受观众的喜爱。
五、吴卯生演唱艺术分析
1.创作新书目、讴歌新时代
吴卯生作为一个在旧社会历经艰辛的民间艺人,受尽了黑恶势力的欺负和凌辱。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同里及江浙沪地区的解放下,使得吴卯生等一批同样命运的民间艺人得到了新生,受到了人民群众喜爱和政府的尊重。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充满愉悦,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充满希望。新中国成立后,讴歌新生活,歌颂新时代成了吴卯生宣卷创作的主要内容。先后创作了《败子回头金不换》《芦荡火种》《回乡山歌》等。扩展了同里宣卷的演唱内容,使同里宣卷的演唱题材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2.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演出、扩大同里宣卷知名度
同里宣卷作为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长期活跃于江浙沪地区乡村的各种民俗活动。村镇庙会、家庭娱乐和祭祀活动等,是同里宣卷最主要的演唱市场。厂店开业、婚庆活动、孩子满月、老人祝寿等是同里宣卷的主要演出事由。却很少有机会参加由政府和媒体主办的大型演出和各类文化活动。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限制了同里宣卷的对外影响和在大平台演出的机会。吴卯生先生作为一名从旧中国生活过来的民间艺人,十分珍惜同里宣卷今天良好的演出环境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发展好演出市场,扩大同里宣卷的知名度是当下每一位同里宣卷艺人必须要做的工作。作为同里宣卷在江浙沪地区具有知名度的演唱艺人。吴卯生把扩大同里宣卷的知名度作为己任。利用一切出席各类活动、各类演出的机会宣传同里宣卷。如:苏州市旅游文化节、江苏省演艺文化节及国家级的演出,吴卯生都主动演唱同里宣卷,介绍同里宣卷。通过自己的演唱与介绍扩大同里宣卷的知名度,努力争取使同里宣卷登上江苏省、苏州市的演出平台,以使同里宣卷的演唱得到更大平台,演出市场更加宽阔。在吴卯生等同里宣卷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同里宣卷被作为同里镇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的知名度在江浙沪地区得到大幅度提高和人们的认可。
3.演唱技艺不断创新,使同里宣卷富有活力
“继承传统有一个最最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创造。没有了创造,原有的形式和内容就只能是历史的一部分,而绝不可能得到流传”。吴卯生先生作为一名民间艺人,积极进取、紧跟时代的发展。演唱不断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中存在的好的演唱方法,加以创新创造。如:沪剧中的表现人物性格的演唱方法,越剧中的慢中板、中板、快板、苏滩中“后滩”的滑稽幽默的演唱技巧等都被吴卯生先生加以改造创新,使用在了《芦荡火种》《回乡山歌》等演唱之中。丰富了同里宣卷唱腔中的演唱技巧,使观众的每次观看都能够欣赏到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演唱。创新使吴卯生的演唱不断出新,这样的演唱风格不仅得到了老听众的喜爱,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听众。吴卯生先生在同里宣卷演唱上的创新,使同里宣卷富有了活力,也给年轻一代的宣卷艺人做出了表率。
同里宣卷作为吴方言演唱的地方说唱形式,其在江浙沪地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诸多吴文化的元素,如:吴方言、吴地民谣、吴地戏曲、吴地民间传说等。是吴文化的活化石。是吴文化的标识,是吴地群众的精神慰藉,也是吴地百姓日常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在当下娱乐多元、文化活动多元和文化方式多元的语境下,大量外来文化娱乐形式、文化娱乐内容吸引和分流着传统民间文化的听众与观众,诸多的民间传统艺术濒临消亡。如:江浙沪地区的苏州滩簧、彩虹丝竹等。在此境况下,许素贞、吴卯生两位先生在同里宣卷演唱艺术上的孜孜追求、演唱技巧上的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同里宣卷的唱腔,提高了同里宣卷的演唱技巧。使同里宣卷的演唱在发声方法、咬字技巧、吐字技巧、呼吸方式等多方面日趋科学规范。演唱技术得到了更好地提高,使同里宣卷的演唱更具魅力,使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同里宣卷,了解同里宣卷,喜爱同里宣卷,同里宣卷爱好者的增多,对同里宣卷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更好地促进作用。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库’,是民族认同、维系、凝聚、绵延的基本因素”。许素贞、吴卯生两位先生在同里宣卷演唱道路中,不断地创新探索、提高演唱技艺和传承同里宣卷独有特色的精神,为吴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在长期的生活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同里宣卷的艺术见解,引领着年轻一代宣卷艺人的演唱艺术风格和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同里宣卷的发展、创新和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同里宣卷的艺术特色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更加鲜亮,更加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同里宣卷不仅以生活、动态和活跃的方式体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还能表达出江南地域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了江南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