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

2021-09-16尚筱敏马召伟

南北桥 2021年22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依法治国思想政治教育

尚筱敏 马召伟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重致力于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以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本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國事业的主力军。本文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行研究,普及时代价值,宣传提升成效,侧重提升对策,不断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学会运用法律明确权利与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依法治国  思想政治教育  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2.012

自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也需要具备比较高的法律素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进行研究,把握实情。同时紧紧跟随国家的法治建设步伐,为全面依法治国而努力。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运行。对于中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是真正的法治。因此,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政治变革的需要,法治都是基本前提。法律素养是指拥有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有比较高的用法实践能力,在全社会可以做到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明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在遵法、守法、用法方面具有比较高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二、法律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法治文化建设。我国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道路,人们的法律素养在不断提升的同时折射出了其时代价值,在促进社会、高校及个人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一)提高社会法治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稍有不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比较高的法律素养、法治知识和法治实践能力,成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法律相关学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21世纪新青年的领头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未来的实现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其具备崇高的法治意识,使其能够以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对待法律。法治,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发挥作用的手段和工具,也是人追求自身更好发展与生存的方向要求。任何个体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良好的公序良俗和每个社会人的良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二)促进法治化校园建设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关系到学生团体的综合素养,也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高校是宣传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可以潜移默化地从世界观、价值观入手,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一种精神信仰,以法律的威严和强大的约束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将法治意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培育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心,从而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法治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前提。国家“一五”到“七五”普法活动中,法治教育的对象经历过不断的调整,但重中之重的教育对象从未改变,依然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而高校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培育发展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树立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教育可以分别看过程和成果。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这是过程;另一方面是教育对象的自主吸收、加以个人主观认知从而形成的新的、更加完善的思想,这是成果。法治教育同样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解惑,更是对被教育者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的新生与塑造,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守法责任的融合和统一。

(三)提升个人法律素养水平

法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步伐。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形态,可以引导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新一代青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实质性的作用,使其不断意识到在法律范围内“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明确权利与义务,正确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增强法治意识对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坚力量。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且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错误的思想意识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潜在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精通法律条文的细节性解释,熟练掌握法治知识,就可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权利,树立守法意识和责任,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成效

(一)法治氛围有所提升

全国各高校为贯彻落实法治教育,积极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社团活动、课堂教育等多个方面响应国家号召,在校园里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法治的成分。教育部于2012年制定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我国各高校对此也进行了积极响应,并把“依法治校”作为新时代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此大环境之下,各个高校把“法治”作为校园环境隐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通过环境中的小物品,如公告栏、法治广场、法治指示牌等进行隐性教育,各个高校通过贯彻落实依法治校政策,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政策的实施。

(二)法治学习较为积极主动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信仰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在客观物质影响下植根于人们内心的坚定不变的信念。大学生对待事物的积极度能看出这件事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及大学生对待这件事物的热爱程度。由调查分析得知,在校大学生能积极参加法律相关知识活动,能主动参加法律讲座及社团活动提升个人法律素养,积极利用“三下乡”等活动主动宣传相关法律知识,由法律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成为主动宣传者。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较高,能认真严肃对待法律知识并积极进行普法宣传,进而不断带动他人提升法律素养。

(三)学生用法实践性较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通过高校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可以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利用所获的法律知识解决日常纠纷,这样他们的用法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加强,学生可以持续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动态良性发展,以提升法律素养。就目前来说,大学课程设置了法学相关选修科目,如对大学生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合同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民法》《消费者权益法》等。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熟练掌握法律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权利,树立守法意识和责任,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四、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对策

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已有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多视角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多元化树立学生法治观念及多方式提高学生用法实践能力等措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

(一)多视角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时时刻刻都处在与他人联系的空间中,而建立法学教育氛围为全面依法治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开展法学学习可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部是指高校可以通过设置法学课程、讲座、举办法治知识宣讲等活动,高校重点从依法治校做起,时时刻刻感受法治氛围;外部是指通过国家政府、家庭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进行宣讲教育,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在家庭方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法学理念;在个人方面,可以通过讲座、电视、书籍等媒介在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对个人进行引导。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法学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就会耳濡目染,每天都会接受法学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形成了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是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过的,是符合新形势下社会要求的。

(二)多元化树立学生法治观念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需要各大高校意识到,要在大学生宣傳法治的重要性这一环节做好引领工作。高校可以设置一些法学常识课程,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政策,培养学生学习法治的兴趣,做到每位学生熟悉了解宪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势在必行,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首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当下流行的网络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第一时间反映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观察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反应,利用网络教学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知识的洗礼,并进行课后答疑。

其次,学以致用。在校园中大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参加活动进行法律的宣传实践。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生青年律师会联盟等各种学生组织、在校成立的大学生法律协会,联系各地法院等各种机构,让每个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现代法律理念带给我们的正确道德价值观,或者是开展一些大学生法治实践宣传推广活动。

最后,更新宣传教育方式。各大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图书馆展示牌、班级政治学习、广播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设立模拟法庭,邀请专业机构律师对学生的辩论能力和法治思维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法治相关的时事热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发表个人见解,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使用法治思维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三)多方式提高学生用法实践能力

如何实施好各种实践理论教育活动,如何正确利用各类实践学习教育及活动,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实践对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十分重要。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实用性是需要搭建起来的从知识提升到能力的桥梁之一。通过这座桥梁,知识可以更加形象化,在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学习,也要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用法实践能力。大学生需要通过广泛参与到各种课外法律学习实践与活动当中,在实践中检验完善自己的用法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有效增进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高校可以开展法律相关的趣味性活动。比如,利用好暑期社会法治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居民的各项法律教育实践,并在暑假结束后形成实践报告。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法律知识实践,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法治思想能得到有效完善。第二,高校可以增设法律咨询室,不断解答学生的法律困扰,还可以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权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法治信仰,用自己的能力去维护法律的尊严,使学生不断在开庭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用法实践能力,提升法律素养。

五、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研究正是落实依法治国政策的需要,也是落实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所有学生都应该为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新时代青年,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希望,相信在对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研究的后续上会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方式,展望本问题的后续研究,定会有不同的见解,不断提升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TDGRI202048。】

参考文献

[1]吴德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2):30-34.

[2]陈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3]杨锐荣.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4.

[4]曹清燕,马亮亮.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基于长沙市三所“211”高校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03):18-21.

[5]徐慧明.论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9,34(04):202-208.

[6]罗明惠.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优化探究[J].广西教育,2015(35):3.

[7]蒋毅.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性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8.

[8]姜艳文,安彦彦,詹琳琳.网络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7):2.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依法治国思想政治教育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