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山歌传播的研究综述

2021-09-15林源罗桐槟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

林源 罗桐槟

摘  要:客家山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它的传播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世界,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客家山歌传播的共计159篇相关研究,研究發现学者多倾向研究关于客家山歌的内容,而对客家山歌受众的研究较为薄弱,关于客家山歌人才培养、教学教改等方面的内容较匮乏;此外,过往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多侧重质化研究,使用量化研究的较少;跨学科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展开的研究较少,研究分支领域和研究成果有待丰富。建议在后期研究需平衡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播与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149-03

在我国,客家山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其发展与客家人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客家山歌具有多面交融、生动丰富等特点。在2005年,广东“梅州客家山歌”被收录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以来,技术带来的革新使传播手段呈多样化方向发展,运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传播,传播影响力显著提高。本文重点梳理关于客家山歌传播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当下传播现状,探究了在传播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以期为新时代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客家山歌传播的分析

针对客家山歌传播概况,本文分析了从1980年1月至2021年1月关于客家山歌传播与发展的相关论文159篇,综合运用拉斯维尔的“5W”模式对客家山歌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包含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分析。

(一)传播者

对于客家山歌而言,传播者自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学界和业界也一直关注客家山歌传播者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状况。

李美群在《从三条脉络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中提到,在传播中主要依靠传统客家山歌的老师、聚集在城市主要场合的山歌爱好者、专业训练的山歌艺人为脉络进行传播[1]。张羡声、崔宝霞在《粤东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实录报告与思考》中指出,参与山歌对唱的人员主要是离退休干部、原山歌剧团的演员,一些打工人也会参与到对唱活动中[2],这是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边秀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山歌的海外传播研究》中认为目前传播主体存在“老化、专业化、未群众化”以及传播内容、形式、渠道的滞后和单一等问题[3]。

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4]。部分地区已经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成为传播客家山歌有效的途径。邱叶龄在《客家山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有效性分析》中发现,客家山歌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指导策略对于认识客家山歌有较大的关联,将直接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普及的进程[5]。由此可见,学校课堂教学的成效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推广起到极大作用。

(二)传播内容

关于传播内容的研究主要涉及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演唱技巧、演唱形式、歌曲结构等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初,王耀华在《客家山歌音调考源》中展开溯源调查,并得出了客家山歌最突出的“徵、羽、商”三种音调分别来自中原、南方原住民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论证[6],在迁徙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多个民族音乐的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周晓平在《客家山歌与客家女性婚恋文化》中指出客家山歌的内容包含祭祀类、叙述类、情感类,其中情感类中的婚姻爱情受女性追捧[7]。李丽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中也提到客家山歌的内容很接“地气”,真实性较高[8]。邱立汉在《守正创新:“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中将演唱技巧归纳为袭唱传统经典山歌、即兴抒怀歌、即兴对歌、即兴斗歌、谜语歌等。其中,即兴斗歌最为考验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山歌素材积累水平[9]。

黄苗在《新时代背景下赣南客家民歌的海外传播策略》中提到山歌本身的二度创作也为研究者所重视,这方面包括有曲调二度创作、唱法唱腔改进优化、歌词二度创作、演唱语言改进等[10]。

(三)传播渠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客家山歌传播的渠道也更为丰富,借助新媒体的东风,获取不少的流量。

郭小刚在《客家山歌传播场域的社会学阐释》中提到,除了主流网站外,对客家山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的网站有客家风情网、客家音乐网、客都网等[11]。陈菊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的创新》中也提到新媒体平台为客家山歌提高知名度和大众接纳度,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流量[12]。边秀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山歌的海外传播研究》中指出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载体吸引全球各地客家华侨前来中国,借助各类传统节庆日以及信息平台推出客家山歌文化[13]。邱立汉在《守正创新:“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提到除了组织进学校、企业、客家村落演唱山歌,不定期组织山歌培训外,还利用微信群交流切磋山歌,群友在微信群中切磋技艺[14]。

近些年,在学校中传播中华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途径,李雁在《广西客家传统山歌文化校园传承探究》中提到在学校中举办民间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研讨会,不仅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而且能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15]。陈凯红在《客家山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有效性分析》中提到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客家山歌,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气质,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奠定基础[16]。曾小梅在《客家山歌在城镇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到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客家山歌教材、充分把握客家山歌曲调和歌词的特点,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客家山歌的热情[17],为后续传承提供值得采纳的意见。

(四)传播受众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关于客家山歌受众的文献资料较少。目前全国乃至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传统音乐形态面临巨大危机,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文化环境产生了变化,使得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殆尽[18]。揭英丽在《客家山歌夕阳正红——广东客家山歌民众考察》中提出现在喜欢听、唱山歌的是老年朋友[19]。杨宏海在《现代移民城市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中指出在当地山歌聚会中,难寻青年人的身影[20]。祁开龙在《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也提到年轻一代对客家山歌的参与度低[21]。据李雁在《广西客家传统山歌文化校园传承探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调查90后100名在校生,没听过客家山歌的占90%,会哼唱客家山歌的为零,传承根本无法谈起”。有些老艺人表示“现在不收学费也找不到人学”的困境[22]。吴思蓉在《新媒体时代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略》中也提到在走访调查客家山歌聚居地时,发现少有年轻人学习客家山歌,多数年轻人更青睐偶像团队、新兴乐团,一些年轻人认为客家山歌是陈旧、过时的音乐。客家山歌缺乏受众形成严重的危机[23]。

二、目前客家山歌传播存在的问题

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方面对客家山歌传播进行概述分析,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纵观整个传播过程,学者偏向于研究传播内容,而关于传播受众的文献过少,造成重内容轻受众。此外,关于客家山歌人才培养的研究近些年关注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数量不高。具体而言,在研究内容中关于客家山歌的溯源发展、演唱形式、音乐特色占比达65%,关于客家山歌人才培养的研究占比15%。除此之外,很多学者提出客家山歌在传承中需要走入校园,但目前专门针对客家山歌人才培养的文章较少,人才培养与教学教改等方面的研究还未被重视,缺乏系统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教改的内容尚未重视,将不利于后续专业人才的培养,断层愈加严重,后续的传承更加艰难。

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关于客家山歌传播的研究方法多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为主,此外一些成果是由专业教学、兴趣爱好等人员依靠过往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由此可见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亟待增强。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各有长板与短板,质化研究能够很好地概括、归纳、分析所研究的事物,而量化研究能够从事物的普遍性中发现问题。在客家山歌的传播研究中量化研究偏少,难以保障其客家山歌传播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可能会导致“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情况,对于后期传承的相关研究会造成影响。

第三,在跨学科研究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偏少,这会造成研究视野狭窄,思考角度单一性,逻辑思路重复等问题,关于客家山歌传播的研究需要开展不同维度的研究,与各学科相交叉,不仅能够扩大研究视野,增加研究角度,而且能够增加客家山歌传播的研究成果,也会丰富相关分支领域的内容。

三、研究展望

针对上文提到关于客家山歌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研究者需要注意平衡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务必加强对受众的关注。

除此之外,对于客家山歌的人才培养、教学教改等领域也需关注,这为后续系统培养专业化人才起到铺垫作用。鼓励客家山歌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这会让客家山歌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客家山歌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但目前客家山歌在传承发展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播者出现断层,传播受众明显缺失,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应重视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挖掘其固有的特色进行传播,让人们逐渐深入了解客家山歌,从而产生兴趣并自觉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美群. 从三条脉络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J]. 音乐创作,2012(07):142-143.

[2] 张羡声,崔宝霞. 粤东北城市客家山歌的实录报告与思考[J]. 嘉应学院学报,2005(02):80-82.

[3] 边秀梅. “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山歌的海外传播研究[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8(05):24-2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14-03-28)[2021-07-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 html.

[5] 邱叶龄. 客家山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有效性分析[J]. 戏剧之家,2015(03):62-63.

[6] 王耀华. 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 音乐研究,1992(04):66-75.

[7] 周晓平. 客家山歌与客家女性婚恋文化[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02):12-16.

[8] 李丽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J]. 2020,3(09):124-125.

[9] 邱立汉. 守正创新:“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J]. 三明学院学报,2021,38(01):55-60.

[10] 黃苗. 新时代背景下赣南客家民歌的海外传播策略[J]. 北方音乐,2018,38(20):46-47.

[11] 郭小刚. 客家山歌传播场域的社会学阐释[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1):133-145.

[12] 陈菊芬.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的创新[J]. 广东经济,2019(09):64-70.

[13] 边秀梅. “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山歌的海外传播研究[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8(05):24-28.

[14] 邱立汉. 守正创新:“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J]. 三明学院学报,2021,38(01):55-60.

[15] 李雁. 广西客家传统山歌文化校园传承探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6):39-42.

[16] 陈凯红. 客家山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有效性分析[J]. 黄河之声,2019(06):103.

[17] 曾小梅. 客家山歌在城镇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北方音乐,2018,38(17):110+112.

[18] 石磊. 客家山歌音乐传承与其文化生态研究[J]. 北方音乐,2016,36(17):11.

[19] 揭英丽. 客家山歌夕阳正红——广东客家山歌民众考察[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5):12-16.

[20] 杨宏海. 现代移民城市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以深圳客家山歌为例[J]. 龙岩学院学报,2014,32(04):1-7.

[21] 祁开龙.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2):58-61.

[22] 李雁. 广西客家传统山歌文化校园传承探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6):39-42.

[23] 吴思蓉,李冰玲,姬培培. 新媒体时代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略[J]. 大众文艺,2016(24):40.

(荐稿人:戴剑平,广州华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国外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汉语转折范畴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