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 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21-09-15牛莉王力平刘霞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汉语模式

牛莉 王力平 刘霞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热”“留学中国”“中文+职业教育”快速升温,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与日俱增。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鲜明高职特点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新时代国际化教育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困境,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梳理总结了该院五位一体书证融通的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在探索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以期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职留学生;“汉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123-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观。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主旨演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同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孙春兰副总理在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语言在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促进合作、深化友谊中的独特作用[2]。据统计, 2018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达258122人,占留学生总数的52.44%[3]。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一大批“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急需懂汉语、知文化、有技能的复合型本土人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地。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以及高职院校“双高计划”落地,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迈入“黄金提速期”。“汉语热”“留学中国热”“中文+职业教育”快速升温,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与日俱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鲜明高职特点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4],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培养懂汉语、有技术、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本土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时代国际化教育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

二、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存在问题及困境

目前高职留学生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仍存在差距,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生源问题。高职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汉语基础差、信息化能力差、跨文化能力差,不少留学生入学汉语水平基本为零。老挝、柬埔寨等小语种国家留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教学中无法发挥英语中介语功能。其次,师资问题。高职留学生培养起步较晚、经验少,学校具备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较少,外聘教师流动性大。此外,因相关政策,留学生产教融合实习单位少,海外就业项目信息少,留学生对职业规划普遍较迷茫。如何走出困境,是高职院校国际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实践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交职院)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2017年招收第一批留学生,目前累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7个不同专业近400名学历生。该院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留学生育人、树人的价值引领,以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培养为教学主体,以职业教育“1+X证书”为抓手、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为推手,探索构建并积极实践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通过“汉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汉语+语言技能”“汉语+专业技能”“汉语+中华文化”“汉语+X证书”五大模块,深入推进“三教”改革,力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融为一体,落到实处。“汉语+”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

<D:\1龙源\新建文件夹\大学·研究与管理202108\8-P123-1.jpg><D:\1龙源\新建文件夹\大学·研究与管理202108\8-P123-2.jpg><D:\1龙源\新建文件夹\大学·研究与管理202108\8-P123-2 副本.jpg><D:\1龙源\新建文件夹\大学·研究与管理202108\8-P123-1 副本.jpg> [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华 友华 爱华] [新国际主义精神] [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价值引领] [文化认同] [汉语及专业

知识技能] [1+X证书] [汉语知识] [汉语知识][精理论][重实践] [HSK考级证书] [普通话等级证] [讲仁爱] [守诚信] [重民本]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 [中华优秀文化] [执业资格证书] [中国驾照] [图1  高职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构架图 ]

(一)“汉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的提出,将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境界格局,也必然需要汉语深入参与其中以助力实现,让各国人民能够通过汉语媒介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之中,共享发展红利,共赢人类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享共赢”本质内涵的具象化印证[5]。这一共识也是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在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视野更宽的视域下,四川交职院高职留学生人才培养深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内涵和深远意义,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倡议,坚守全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文明互鉴、互惠共赢的全球治理观、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的新国际主义精神,三华育人(知华、友华、爱华)、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工匠精神等作为留学生“立德树人”的国际新内涵,潜移默化融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教书育人两手抓,立德树人齐步走,达到民心相通、育人无声的效果。

(二)“汉语+语言技能”为脚手架

汉语交际能力就是留学生生活的脚手架。四川交职院为尽快扫除语言障碍,最大程度降低“文化休克”,缩短“磨合期”。

首先,深入开展学情分析。学院针对不同国别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痛点,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汉语难”“汉字难”的畏难情绪。遵循二语习得规律,采用“浸润”式学习,通过慕课、微课、模块化教学、碎片化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手段,分解难点,尽快帮助留学生掌握汉语特点,建立学好汉语的信心、决心。“字本位”“随文识字”“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在实践中成效显著。学生不但听说能力进步迅速,读写能力也同步跟进,感觉越学越轻松,课堂互动也越来越好。

其次,注重选择真实、鲜活的语料。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随时关注、收集和留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以及全球热点时事、新闻,把这些日常真实语料作为补充学材,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最后,指导、鼓励留学生参加各种汉语比赛,以赛促学,以点带面。该院留学生在四川省首届留学生中文主题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诵读留学生组比赛、中国——东盟留学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比賽中表现优异,多次获奖。在全院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三)“汉语+专业技能”为主体

高职院校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学习对留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四川交职院2018级轨道运营与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试行方案行之有效。从大一下开始整班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未通过4级的留学生除了专业课外,继续参加汉语课学习。留学生课改小组构建了基于实际生活案例的“课堂教学”“实训实操”“导师帮扶”“学伴互助”的“四维一体”课程体系,保障留学生专业学习质量。为解决理论课程抽象的难题,教师集体备课简化教材,量身定制了适合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活页式教材,学习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专业术语、职场礼仪等基础课程逐步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色,精理论、重实践,设计基于真实职场、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块,带留学生实地观摩地铁站、利用VR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空间,切实帮助留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有效解决了留学生专业课程听不懂、持续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等立德树人元素,知行合一,为其职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四)“汉语+中华优秀文化”为推手

四川交职院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潜移默化地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助力打造全球中华文化同心圆、知华友华爱华朋友圈。教师利用翻转课堂,把国际文凭组织(IBO)[6]基于IBDP语言课程的汉语教学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体验主题式教学[7],比如四川美食文化主题;熊猫专列轨道文化体验主题;蜀绣大师、陶艺大师工作室体验主题等。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比如与成都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合作成立国际学生传统文化体验校外基地,使文化教学从书本、课堂延伸到校外真实的人文环境,让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自觉成为多元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五)“汉语+X证书”为抓手

“1+X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来华留学生培养也应借鉴这一特色优势,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证提质,打造留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汉语技能方面,我国教育部颁发的HSK汉语水平等级证书是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官方认证,具有最高权威性。四川交职院汉语课程设置大一两学期分别以HSK2、HSK3为教学目标,大二专门开设了“HSK4综合课”,组织一线教师精心设计模拟考题,分模块进行专题训练,辅助留学生熟悉题型,掌握考试技巧,鼓励口语强的学生考取HSKK口语证书,助力学生尽快通关升级,增强其学习成就感、自信心。

专业技能方面,学院根据就业需求,鼓励优秀留学生考取中国或世界认定的各行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如轨道运营专业留学生考取站务、乘务技能证书;汽车专业留学生考取中国驾照;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申领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简称IFPSM)颁发的全球联盟内标准互认、课程学分互认的国际证书。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操作还需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衔接。

四、高职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实践成果

四川交职院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经过四年多不断摸索、改进,各方面成效显著。HSK过级率不断提升,2017、2018级HSK3级合格率达100%; 2018级227名留学生HSK4级达88%。留学生在校内外各种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2017—2021年共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次,省级第一名1次,省级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多名毕业留学生成功应聘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职留学生“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价值领航,汉语搭桥,职技赋能,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五大模块五位一体,书证融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德技兼备”“文质彬彬”“知晓中外”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7-01-20(02).

[2] 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成都召开 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J]. 孔子学院,2019(01):6-9+24-25.

[3] 刘英林,李泽佩,李亚男. 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全球化之路(代序)[J]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家标准. 应用解读本),2021(03):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李丹.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 贵州省党校学报,2021(02):45-46.

[6] IBO.大学预科项目语言B指南(Language B Guide)[C]. 日内瓦:国际文凭组织出版部,2018(01).

[7] 陶健敏. IBDP中文第二语言课程中的文化因素分析[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10):16-18.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汉语模式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汉语与拼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