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实践探索

2021-09-15王晓青邵杰刘梦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实践探索创新创业

王晓青 邵杰 刘梦平

摘  要:高校共青团作为我国高校青年组织的核心,在“引领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创新创业中是意识的启蒙者和实践的引领者,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大思政”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强化队伍、以赛促学、协同融通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共青团如何全方位推动“双创”育人。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共青团;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155-03

《高等教育法》在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1],要求全国高校要重视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校青年组织的核心,高校共青团在“引领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高校共青团在新时代下发挥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条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需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更新工作方式,坚定不移地完成本身的使命和工作要求。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塑造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层组织优势

高校青年深受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共青团在学生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从组织架构上可以看出,每个高校从校团委到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各班级团支部,其架构清晰;同时,各二级学院、系别和团支部,工作层层压实,这样的组织架构可以确保校内的团学组织活动顺利开展,也能确保创新创业活动得到有力的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在校内具备学生处、教务处、党办等多部门协同共建的基础,在校外具备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合作共建平台,具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的共建阵地,主要负责项目竞赛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开展提供学习、实践、咨询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平台,有利于各类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交流共享[2]。

(二)情感角色优势

高校共青团是能实现学生“自治”的组织,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有利条件,这个特点使高校共青团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性,同时又是“官方”组织,具有正规组织的特性和权威性[3]。校内的各级学生组织都受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组织代表学生参与校园治理,解决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等问题[4]。从该层面上讲,学生对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具有信任度,也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内的开展。

(三)服务育人优势

高校共青团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用“素质拓展”统揽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既要在教育、引导、鼓励、带动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上狠下功夫,又要根据团组织的特点,增强服务意识,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5]。在“大思政”格局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锻炼专业素质、提高道德修养等,而高校共青团具有社会服务优势,给社会实践服务以及志愿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企业、政府、实习实训基地等协作打造满足学校、学生需求的实践基地[6]。同时,高校共青团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使学生增长知识,接受基层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要从“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高校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充分结合自身的组织优势、情感角色优势和服务育人优势,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同频共振,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积极融入“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科研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实践探索

高校共青团特殊的性质,在组织和引领青年方面意义重大,在提供实践平台、实践活动和活动保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共青团从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强化队伍、以赛促学、协同融通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双创”育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始终坚持“3结合”原则:通过将面向全体的通识教育与分类施教的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指导帮扶相结合,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贯穿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7]。

(一)完善制度保障“双创”育人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制定了“双创”育人目标和具体的落地方案,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完善流程管控,确保每个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制定了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鼓励师生投身于创新创业之中,倡导师生规范学术。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管理办法》《创新创业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学院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从大一入学开始便规划设计创业课程,贯穿到大学四年培养的各个阶段,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开设“创业就业指导”“创业总动员”等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双创”育人,有力保障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8]。

(二)搭建平台驱动“双创”育人

高校共青团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是实施大学生“双创”育人的关键。而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和平台是驱动“双创”育人的核心,能够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具体想法切实落地。结合这一点,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主要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技协会为载体,拓展育人途径,有效满足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组织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学子论坛、科技辩论赛等各类优质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打造浓郁的科研學术氛围提供了良好契机。学院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实体孵化,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支持。学院搭建平台驱动“双创”育人,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强化队伍提升“双创”育人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成立教授、青年博士科研创新指导团,邀请专业评审教师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强化对科研团队的指导与管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规范运作,实现教师对学生科研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一对一指导,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学院与校外创业机构、优秀创业校友与创业专家合作,定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学院班主任老师和青年教师参加,为后期协同做好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专业支撑,从队伍建设上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院整合历年获得过“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型创新创业赛事奖项的指导老师、优秀团队成员小组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团”,定期组织“归来话感悟”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宣讲创新创业的心路历程,进一步拓宽队伍建设的范围,本着“一根针”扎下去的精神,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播下去、灌溉好、培育强。

(四)以赛促学丰富“双创”育人

创业竞赛在提高学生创业热情、创业意识方面意义重大,竞赛可以客观立体地给学生展示活动现场,展示活动备赛、赛中的情况。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得信息便捷、思维跳跃,对掌握的信息信心十足,但却很少有机会将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高校共青团与学生天然的黏性,有利于与学生积极沟通,建设更加亲密且正确的价值引领连接。共青团在创新创业赛事中有力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他们的创新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学院充分利用好“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并积极做好省院两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工作,引导支持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将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化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进一步助力科技强国[9]。

(五)协同融通拓展“双创”育人

将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引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热情,引领他们潜心创新创业,实现“双创”与专业培养的交融。通过校园报刊栏、橱窗、专题展板等传统方法宣传大学生创新先进典型;利用微信公众号上线“青春新思享”视频访谈栏目,扩大科研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并通过网站、微博及各类移动端APP等新媒体为创业学生提供一手创业资讯和交流平台,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利用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将“双创”育人的理念深入落实到每位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高校共青团在“引领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创业中是意识的启蒙者和实践的引领者,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也有切实可行的条件实现理论和现实的指引。当前,建设科研训练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机制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需要为之潜心研究的深刻课题。

参考文献:

[1] 孔卫平. 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王奇,张晨光. 高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及路径探析[J]. 人文之友,2019(07):96-97.

[3] 张洁.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探究与思考[J]. 出国与就业,2011(03):49-50.

[4] 谢冰. 共青团组织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对策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2009.

[5] 孟益宏.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03):43-44.

[6] 林金雄.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发挥生力军作用的路径和载体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21-22.

[7]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1-11). http://jyt.fujian.gov.cn/xxgk/zywj/201801/t20180111_3571230.htm.

[8] 闫雪.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以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6):82-84.

[9] 马凤英,魏同發. 科教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育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02):12-13.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实践探索创新创业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