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21-09-15晏超李文达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时代

晏超 李文达

摘  要:为切实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精神,确保大学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精神,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理论化工作水平,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精神的基本思想教育来源,就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培育;艰苦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093-03

艰苦奋斗思想精神教育是一个伟大民族、一个伟大国家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法宝,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首先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艰苦奋斗民族精神根植于当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文化,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新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重要思想政治理念和精神风貌,是历史的不断传承,需要继承和不断发扬;也是现实的不断创造,需要丰富和不断培育。高校应把教养培育艰苦奋斗创新精神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发展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原因

(一)外在因素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各种拜金享乐的风气传到了国内,新时代的大学生深受其害,艰苦奋斗精神淡薄,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规划。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将教师、公务员作为理想职业,是因为认为这两个工作清闲舒适。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果社会享乐主义风气一直存在,将严重荼毒新一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将被慢慢淡忘,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进步。

当代很多大学生都是9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不愁吃穿、备受宠爱和关注,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都有一个通病——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和淡漠,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1]。

(二)内在因素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曾经,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象征,而现在,大学生还与迟到早退、缺勤这些负面的词语有了关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自身意志力薄弱,没有较强的理想信念支撑。在生活中缺少身体锻炼和课外的实践,不理解社会劳动的艰苦,从而导致艰苦奋斗精神淡薄。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大学生有很高的理想抱负,但却没有向前的动力。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上的享乐,根本不知艰苦奋斗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艰苦奋斗,在各种享乐攀比的风气下,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渐行渐远[2]。

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途径

(一)传承红色基因中艰苦奋斗的品质

红色革命基因是一种红色革命烈士精神的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色革命基因中必然蕴含着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彰显着新的时代精神价值。高校可可打造宣传关于红色重要基因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宣传传播媒介,定期宣传和推广红色基因信息,拓宽对于红色重要基因中艰苦奋斗精神品质的宣传覆盖面,利用网络视频传播对人体和感官的强烈冲击性,扩大对于红色重要基因的社会宣传推广力度。高校可以学院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如读书、观影、讲革命先烈事迹等,让学生多多了解红色革命文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可适时组织广大学生参加进行各种文艺表演,通过开展唱红歌舞等比赛活动来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红色民族基因的传承。对高校红色革命基因中艰苦奋斗精神品质的教育传承,具有一定的历史长期性和高度复杂性,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大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教育体制及管理机制,让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承祖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品质,进而更有效地推动高校红色革命基因的教育传承[3]。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处于形成政治道德思想素养的关键时候,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开设大学生政治思想和政治工作理论教育课程,在政治思想上和政治理论教育上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优化教学方式,从传统古板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化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大学思想理论政治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真实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讲述艰苦奋斗精神,用历史人物故事来激起大学生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同感,要深刻认识到,艰苦奋斗是具有历史性的精神。艰苦奋斗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意义,大学生应传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先辈打下的基业,并发扬光大。

(三)建设艰苦奋斗的校园文化

校园的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大学生精神品质意义重大,学校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应从建设艰苦奋斗的文化氛围开始。学校部门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民间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项目来带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教师要积极组织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社会公益实践,到社区养老院、贫困村等地积极参与民间社会状况调查,让他们深刻了解當下民间的艰难疾苦;学校要通过增设勤工俭学、创业扶助等社会活动项目来加强培养青年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中国大学生深刻了解当代社会,了解当代国情,激发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才会倍加珍惜现如今的生活。

创建艰苦奋斗的校园文化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开展相关的红色文化活动,如加入社会公益组织、去养老院照顾老人、参与街道清洁并告知路人要保护环境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如路人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等,而这正是锻炼学生艰苦奋斗意志以及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的绝好时机。通过这样的社会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四)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教育以及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社會氛围对于高校氛围有着较强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氛围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社会的氛围对于高校校园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培养高校学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应正确利用有价值的社会舆论信息,以其为导向,凝聚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艰苦奋斗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精神,要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社会舆论中,对各个行业中艰苦奋斗的先辈以及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进行宣传,提高艰苦奋斗意识的精神地位,彰显中国精神,提高高校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

(五)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

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加强党和人民的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出生在2000年之后,他们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缺乏深入的生活体验,加上社会上多种社会思潮影响,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借助红色文化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使其始终把祖国前途、民族命运同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也在发生着变革,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以及思想品德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应明确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仅仅是自身的事情,而且关乎社会时代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氛围的形成。在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学生不仅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还能提高自身能力。在艰苦奋斗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也会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教学大框架下,对学生开展艰苦奋斗精神品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将自身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5]。

(七)坚守文化传播阵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于部分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不明确,使得大学生艰苦奋斗能力培养现状得不到良好改善。鉴于此,高校应立足于时代发展前沿,将社会热点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切入点,加强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运用,构建创新培育体系,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2020年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相继开启线上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共克时艰”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通过“致敬最美逆行者”新闻事件,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火神山医院建成开放”洞悉《易经》等古代文化典籍的奥妙,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感受中国人在全面戒严、危急关头,是如何艰苦奋斗,建立了生命安全通道。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与话题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了解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以及艰苦奋斗意志所迸发的力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意志的同时也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6]。

三、结语

新时代弘扬和扎实培育艰苦奋斗思想精神,其实质在于大力培养我国大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迎难而上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重要主旨任务在于大力培养我国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思想精神,要求大学生立足于我国现有的社会实际,把日常生活消费控制在合理的控制限度内,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改变现有的经济状况,实现人生价值;勇于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贡献。因此,高校理应把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培育高校大学生艰苦奋斗、乐于贡献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 甘春晖. 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02):109-113.

[2] 罗芳芳,肖琪.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2021,10(02):6.

[3] 黄核成,吴敏筱. 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06):45-48.

[4] 祝潇.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 大众标准化,2020,334(23):188-190.

[5] 刘思梅,林远东,莫伟健. 当代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 魅力中国,2017(04):20.

[6] 马传会.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