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推进策略研究
2021-09-15郭朝红曹景龙
郭朝红 曹景龙
摘 要: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切实推进美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我国部分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存在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美育教师配额不达标、美育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美育教育少统筹设计等问题。在遵循美育工作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坚持美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宗旨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设计并实施了推进美育工作的“三一模式”,育人成效显著。“三一模式”是一套在美育育人实践中提炼出的行之有效的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有很强的策略性。以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和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统筹设计全校美育工作,一门美育课程对应一项美育校级竞赛和一个校级社团,以美育课程设置和美育教学改革为抓手,由点及面地辐射学校各二级学院、校教务处、校团委等多个部门和全体学生,从而有效推动学校整体美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关键词:美育工作;高职院校;工作策略;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086-04
近年来,各类高校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与国家宏观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切实推进美育工作,是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非艺术类高校的重点任务。
一、影响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问题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发文指出,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1]。有了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加快了推进美育工作的步伐和力度。但在具体推进工作中,仍有很多遗留问题会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部分师生美育观念较为片面
政策执行是从上而下的事情。首先面临的就是师生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大多数师生认为美育即艺术教育;美育课程是进行美育的唯一途径,其他课程教学与美育无关;美育是与兴趣爱好密切联系的教育,只有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才需要接受美育,其他学生并无必要;只有艺术专业的教师才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等[2]。
这些片面的美育观念严重影响了美育工作在高校的正常开展。高校美育绝不仅是艺术教育能涵盖的,美育课程教学也并非美育的唯一途径。高校美育工作是自上而下通力合作的大工程,涵盖了管理、教学、校园建设、活动开展等多方面。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新时代美育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變师生脑中根深蒂固的片面观念。
(二)美育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近些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改革如火如荼,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实践基地、实训课时,体现了高职教育重实践教学的特点。这既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各类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还有待加强,各类公共基础课程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室上课,教师以讲授为主[3]。当前,顺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潮流,多数院校也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比重。但其实践活动多为学生讨论、主题汇报或小组合作,离更深层次的开放实践还有一定距离。美育课程教学更是如此。
从理论上分析,美育课程教学可以走出教室,实现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审美实践教学。如果学校没有相关艺术场馆,社区各类艺术展馆、周边名胜古迹、影剧院、文化场馆等都可成为美育的课堂[4]。只是对于非艺术类高职院校而言,美育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经费的支持,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更需要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领导和教师等整体观念的转变和提升。
(三)美育教育呈零散自发状态,缺少统筹设计
从高职院校整体美育情况来看,虽然近十年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多个关于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出台,部分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美育仍以零散和自发状态为主[5]。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美育教学的结合点,但是有意识挖掘并实施美育的老师还有待增加。在美育的诸多实施途径中,美育课程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当前部分高校有限的美育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难以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较大的教育影响[4]。
因此,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和改革美育工作的第一步,是要进行学校层面的统筹设计,除去各类课程教学外,校团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也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美育工作。只有各部门间协同合作,凝心聚力,才能营造出学校整体美育工作蓬勃推进的良好状态。
二、“三一模式”的设计初衷和推进策略
(一) “三一模式” 概述
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到美育工作涉及部门众多、头绪繁多等特点,为高效推进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美育工作,最大化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组织相关部门和现有美育课程教师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以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和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统筹设计全校美育工作的“三一模式”。
“三一模式”以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一门美育课程对应一项美育竞赛(或活动)和一个美育社团,即一门课程、一项赛事、一个社团,三者之间建立密切联动关系。通过这种联动,美育工作从美育教师教学出发,由点及面地辐射到学校各二级学院、校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和全体学生中,有效推动学校整体美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二) “三一模式”的设计初衷
“三一模式”的设计初衷源于下述思考。如何快速转变高职学生整体观念,引导学生像重视专业课程一样重视美育课程,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育课程学习和美育实践活动中来?
高职学生大多喜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他们擅长动手操作,喜欢参与各类活动,喜欢小组合作,乐于社交;他们不擅长较为艰深的逻辑思考和个人探索,对于较为枯燥的纯理论课程,他们往往兴趣不高;他们重视各级技能竞赛,因为技能竞赛除了能提高专业技能外,成绩还可以转化为学分,更能够赢得荣誉,为其带来成就感。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倾向,学校明确了“美育课程活动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
首先,课堂设计活动化。美育课程教学要跳出理论讲授的局限,用审美体验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串起整个课堂,让全体学生在美育课上忙碌起来,扎扎实实地提高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
其次,课程设计竞赛化。一门课程对应一项校级赛事或校级活动,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美育课程的目的性,成功实现了从教学层面到学生活动层面的转化,拓宽了美育课程的影响范围。
因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美育课程大多在大一开课,学校出台了社团指导教师制度,由美育教师担任艺术类社团的指导教师,成功建立了美育教师和学生社团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美育教师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发挥社团在各项美育赛事组织和美育工作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将美育影响通过社团工作惠及全体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的美育育人局面。
(三) “三一模式”管理策略
“三一模式”是关于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涉及部门众多,顶层设计和管理尤为重要。建立从上而下的美育领导体系,明确各级部门分工和合作,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建立工作督察和考核机制,是“三一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1. 搭建完整的美育工作组织系统。组建由校领导牵头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各二级部门下设美育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作为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直接负责各部门的美育工作。
2. 明确分工,细化任务。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经商讨确定,由基础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其他二级学院和相关部门通力配合。美育工作办公室设在基础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研室教师主要讲授全校美育课程,在美育育人观念和美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美育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3. 评价体系。学年初由美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一学年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采用表格式,清晰展示每项具体工作的起止时间、主要负责部门和协同负责部门、主要负责人、量化可考核的工作目标。按学期(或季度)召开美育工作推进情况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对照实施方案检查各部门美育工作完成情况。学年末,梳理全年美育工作,对各部门进行考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下一学年实施方案。
(四)“三一模式”推进策略
1. 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美育工作是惠及全体学生的大工程,必须要利用好课程这个抓手。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三一模式”的出发点。基于大课程教育理念,针对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学生特点和美育教师的专业特色,学校教师设计了3层级金字塔型美育课程体系。
第一层级,公共必修课程一门,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课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
第二层级,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两门,即“艺术鉴赏”和“大学语文”,侧重普及艺术赏析基本方法和艺术实践,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选择。
第三层级,自由公共选修课程若干,包括书法、戏剧、歌唱、舞蹈、影视、绘画、器乐等。自由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
2. 大胆推进美育课程教学改革
美育工作有三个指导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贯彻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美育公共必修课程和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实践。
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上,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精选承载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传统文化,合理编排与设计,以主题探讨和实践的形式展开教学。
教学模式上,摒弃传统授受式,借助职教云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上,以审美体验法和审美实践法为主。审美实践不局限于课堂,依托学校位于北京的优势,布置课外审美实践任务,让各类艺术展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和各种园林都成为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审美实践的大课堂。
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库建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录制高品质教学微课,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不足的问题。
3. 配套美育竞赛体系建设策略
“三一模式”中,竞赛体系建设是关键。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本质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学习完毕后,学生可清晰认知自己的进步。美育课程则不然。学生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高见效较慢,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方能有所提高,为能清晰呈现美育课程的学习效果。开展美育类活动和竞赛是一个激发学生外在学习动机的好方法。一旦学生养成审美习惯,培养了审美兴趣,提高了审美素养,外在动机会逐渐被内在动机取代。
竞赛体系的建立依托课程体系,原则上一门美育课程对应一项赛事(活动)。由学校层面进行统筹设计,活动涉及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艺术美、行为美等多方面。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应人文知识竞赛,“大学语文”课程对应诗歌朗诵比赛,“现代礼仪”课程对应校园礼仪大赛,“书法艺术”课程对应校园书法展览活动。
构建班、院、校三级竞赛体系。班赛是基础和重点,要求班级的全员都应参加。院赛和校赛是创设校园浓郁文化氛围、强化美育课程育人影响的重要手段,也是选拔和培养艺术特长学生的途径。经过与校教务处的沟通,学校将校赛与职业技能大赛同等对待,并积极寻找对应市赛和国赛,打通上升通道,加强对各项美育赛事的宣传。借美育竞赛和活动提升学生对美育课程的重视度和投入度,形成美育课程和美育赛事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4. 美育社团管理策略
在美育课程体系中,面向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大一新生的全员参赛。而其他美育课程只面向部分学生。为了充分依托课程,建立美育赛事和更多学生的密切联系,除了扩大宣传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了美育类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文化、艺术和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别,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建立课程、赛事和社团之间的对应和联动关系,可有效扩大美育育人的影响范围。具体策略如下:
统计现有艺术社团,建立与课程、赛事的对应关系。如由书法教师担任学生书法社团的指导教师,除指导社团的日常活动外,还要组织社团学生参与各级书法赛事的宣传、组织和参赛。从某种意义上,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和建设,也是一项开放性美育课程。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在提升社团成员审美能力的同时,每个社团成员也是一个流动的美育宣传源和影响源,对构建学校整体美育氛围和提升学生整体审美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没有对应社团的课程,由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团结一批爱好此项艺术形式的学生,鼓励他们组建社团。艺术社团管理和建设的宗旨是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喜好与需求。
三、“三一模式”实施案例与实施效果
(一)以公共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美育必修课程,位于本校美育课程“金字塔型”体系的顶端,属于美育重点课程。课程教学以主题探讨和美育实践的形式展开。一次主题对应一次课内或课外实践活动。遵循美育规律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以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推进教学,培育学生人文和审美素养,涵养学生精神。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班都组织了班级人文知识竞赛,全员参赛,然后按比例选拔出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校赛。2019年度赛事中,全校800余名大一新生参加了班赛,100余名学生参加了校赛。全员参赛的设计,让很多从未参加过赛事的学生感到新奇,活动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丰富了课程学习体验。而成绩较好的同学,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有过第一次参赛经验后,大多数同学都较为期待来年的赛事。2020年,班赛、校赛均采用线上比赛,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高,参赛人数多,配合赛事组委会的宣传,在校内掀起了学习人文知识、传承传统艺术的热潮。
一课程,一赛事,对应一社团。2019年课程教学期间,任课教师建立了课程与学校现有文学社团的联系。2020年,文学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校人文竞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参赛学生由2019年的仅一个年级参赛,扩展到全校三个年级均有大量学生参赛。
(二)以限定性公共选修课“大学语文”为例
“大学语文”是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部分二级学院为学生选定的公共素质类课程。“大学语文”以口语表达和文学作品赏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语言美、心灵美和艺术美的重要美育育人课程。
大学语文的课堂以学生审美体验为中心。以诗歌模块为例,课堂上,由学生赏析诗歌,吟诵诗歌,并表达审美感受。教师随堂组织“诵读青春”朗诵比赛,全体学生参加。学生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朗诵比赛当中,美育实践活动对改变学生精神面貌有强大作用。2020年的校赛中,校诵读社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院级和校级联欢晚会展演活动中,诗歌朗诵成为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
(三)以自由公共选修课“歌唱与人生”为例
“歌唱与人生”是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美育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歌唱特长和喜好的同学可选修该门课程。本课程为“校园歌手大赛”、校歌唱团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通过选修课程,任课教师将喜欢歌唱的同学聚集到一起,除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开展随堂歌唱竞赛外,还指导学生参加校赛,给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演出的机会。
四、结语
2019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创立推进美育工作的“三一模式”,并按实施方案开展全校范围的美育工作,收效显著。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三一模式”的思考也在加深,“一课程+一赛事+一社团”的模式正在向“一课程+一组赛事+一组社团”的新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5/c_1126616323.htm.
[2] 陈湘辉. 音乐教育对加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 北方音乐,2019,39(05):135-136.
[3] 林文聪. 非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福州地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调研[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2):85-8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19-03-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5] 李红梅. 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活动课程化实施的现状与建议[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4(11):152.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