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名著阅读导读中的运用策略
2021-09-15任车
任车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对于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目前中学名著阅读导读的教学现状却不甚理想。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能够改善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是更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具有普适性和跨学科性。因此本文基于对分课堂,对初中名著阅读导读教学展开探究,希望能够发挥出对分课堂的教学作用,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 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导读
一、相关概念
对分课堂是由张学新在2014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将课堂的时间重组,避免老师一言堂、一讲到底情况的出现,该模式既保留了老师讲授重难点知识的时间,同时也为学生保证了思考的时间,促进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分课堂将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将课堂划分为知识教授和问题讨论两个环节,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依据教学任务和实际的学习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对分课堂中,主要是由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组成。对分课堂的优势是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课下时间,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并且为下次的课堂讨论准备充足的材料,在讨论的环节当中,学生不再无话可说,而是通过准备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主动参与探索。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以及阅读篇幅的大小,来选择是当堂对分还隔堂对分,在对分课堂中,学生的自我吸收环节,需要加强老师的监督和引导。为了讓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可以将内化吸收环节,再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梳理、考查和答疑,也就是让学生要能够牢记老师的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利用生生之间的考查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考查,最后,老师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重点的解答。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依据考查的结果为学生进行打分,并且将其计入到期末总成绩中,以此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竞争,提高学生在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读的现状
1.教学功利性、随意性、浅显性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功利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代替学生思考,将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浓缩为专题讲解,学生只需要将课堂中的内容背出来就能够应付考试。同时在名著导学教学中,教学也有随意性的问题。老师在教学前没有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全凭老师自己决定,教学的随意性也导致学生阅读出现随意性,老师并不考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也影响到学生阅读的兴趣。除了功利性和随意性,名著阅读导读教学还有浅显性。老师在教学时会播放相关视频来完成名著导读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些老师会让学生对名著中的某一个章节来进行概括,学生会在网络中搜寻概括的答案,应付老师的检查,有的老师还会让学生背诵自己的讲义,导致教学更加浅显。
2.阅读功利化,无计划性和肤浅化
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影响到中学生的名著阅读,中学生更加愿意阅读娱乐性强的小说、漫画等,而对于名著,学生一般会采用功利化的阅读方式,阅读考试可能会考到的范围,或者是选取一些觉得有意思的章节来看。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普遍还存在着无计划性,由于老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上没有计划性,仅凭借自己的热情和兴趣随意地翻看,当失去热情时,书就被扔到了一边,很久都不会再去翻一下。名著阅读的肤浅化,也是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在整体社会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中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学生更愿意去阅读卡通漫画,小说之类的书籍,由此就可以看出中学生名著阅读肤浅化的问题比较严重,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会直线下降。
3.中考中名著阅读的考核情况
对于中考名著阅读题的分析来看,大部分地区对于名著阅读的分值比较低,如果不适当的增加考查内容和比重,提高其分值和地位,难以真正的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试题中,其考查的内容比较浅显,一般采用的都是文学常识填空的方式来进行考查,学生即便不阅读名著,也能够轻松地回答出来。考查的形式过于简单,一般采用的是填空或者简答的方式,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学生能够轻松地应对,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在初中名著阅读导读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防止老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平衡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分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搜集学习资料,查找相关的背景知识,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搜寻相应的学习资料,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在师生讨论老师总结的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能够做到有话可说。老师要强化榜样的作用,让能够做到自主收集资料并且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作为学习榜样,让班级中的其他学生通过学习榜样,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主动去搜集资料,参与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时间,在导读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对学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其中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发挥的空间比较小。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因此老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让学生有意识的形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通常会用家庭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但是其复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在课后,并没有借用作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学生很容易会偷懒,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就影响到其课后学习的有效性。对分模式中学生要将学习的知识自行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帮助老师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点评的环节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是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断层。因此,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当中,其情感体验不够丰富。但是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可以在老师总结点评的这一环节当中进行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到名著阅读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
四、对分课堂模式在初中名著阅读导读中的运用策略
1.先教后学
在课堂当中,讲授法是知识传授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教学效率高,系统性强,但是由老师所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在阅读一篇名著时,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能够理解其字面的意思,但是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无法满足阅读名著的要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讲授理论知识点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和学生思考的问题之间要相互结合,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必须是学生所缺乏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在下一步学习探索时所需要用到的知识。这些知识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只需要了解和运用即可,对于这些知识内容,老师要直接清晰地教授给学生,讓学生理解并且掌握,当学生在独立阅读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深入地理解文章。
2.设置导读问题
导读问题是学生阅读的起点,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因此导读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要能够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名著的任务。导读问题应该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问题,在初中的名著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用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的导读问题中,老师所提的问题过多,提问的频率过高,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却不大,因此无法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授课的过程变得更加烦琐。因此,老师所设置的问题要专而精,要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名著的思考。对分课堂倡导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主问题设置为教学问题,并且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老师要设置一个具体的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作为导向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名著阅读。
3.布置课后作业
对于名著阅读,一般缺乏有效的阅读监督,通常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好词好句,这并不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名著的理解情况。对分课堂中,主要以读笔记为主要的形式,关注日常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反映出来,老师能够根据读书笔记中的内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
4.充分的课堂讨论
对分课堂中强调的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堂的生成。对分课堂中的讨论主要分为当堂讨论和课堂讨论,当堂讨论适用于不需要查阅资料,同时思维深度不高的问题,而隔堂讨论则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在布置问题时,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锻炼每一位学生,同时老师要发挥出主导的作用,随时巡查学生的讨论情况,纠正讨论的错误,掌握学生讨论的节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养成倾听和表达的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树立起阅读的自信心。
结束语
将对分课堂运用于初中名著阅读导读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发挥出学生主体阅读的体验,提高阅读思考的能力,加深阅读教学的深度。老师要重视对分课堂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读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和改善,提高初中名著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瑞丰. 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20201257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新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