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专业”培育的现实诉求与实现路径

2021-09-15覃思源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职业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专业”培养的现实诉求,叙述“职业+专业”培养的特点,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专业”培养的实现路径:培养农民职业精神是前提,开展“学技并重”的培养模式是根本,采用“三结合”的培养形式是关键,设计交互学习平台是保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是核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职业+专业 培养模式

伴随国家2020年全面脱贫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后疫情”时代催生出“短视频+直播”的发展风口,借助新技术产生的多种再教育形式,使“职业+专业”的培养途径更多,信息技术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积蓄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或开发在线平台的形式培养懂产业、懂营销、懂技术、懂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职业+专业”培养的现实诉求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导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偏低。农民作为土地劳作者,他们将农业生产作为自己日常自给自足的一种方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农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加速,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想要抓住机遇,培养掌握较多农技知识、较强农技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培训成果,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适应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在人才储备方面的重要指标。农民职业化发展则必须关注其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更加符合新常态的农业转型发展需求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实施“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双轨并重的职业农民人才模式,是关乎新常态下中国职业农民培养,实现更好农业服务、更高农技推广,振兴中国农业发展关键步骤之一。

(二)加强职业农民主体建设的需要

加强职业农民主体建设,是推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然而,中国职业农民在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育体系不完善、资源供给不足、认知偏差、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匮乏等,这些问题成为现代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中的现实困难,阻碍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打通这条康庄大道,也成了中国农业走得快、走得远的迫切需求。

二、“职业+专业”培养的特点

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与以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有很大不同,体现为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及运用的重视远超土地、技术、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这就要求现代职业农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综合管理技巧,更要具有前瞻性的宽广视野,然而对农民仅仅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是无法达到上述要求的,鉴于此,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育离不开专业、全面、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职业+专业”的职业农民培训应该是既凸显农民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又满足专业化认证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

将职业农民培养立足于建设服务农业产业化之上,从顶层设计上突破培训资源的不足。树立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种养需求”为原则,抓紧“职业能力培养”核心,以“生产模块”为教学单元,以“理论学习+田间操作+在线案例”为教学形式,构建“职业+专业”的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

(二)“课证融通”的考核认证体系

在“职业+专业”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中,农民在培训结束考核合格后,能取得社会和专业机构承认的职业技术学历证书,加之所学课程内容与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内容进行融通,农民在学历教育的过程中即可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形成双证并举的认证模式,这种认证模式充分考虑农民的职业需求属性,是对原有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多元化的职业农民培养理念

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这一工作单一化、简单化,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开辟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例如,专业认知、实操技能、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既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培养能力以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又要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事实上,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并不能与职业农民教育相提并论,因为技能培训是单方面的培训,仅重视对技能的培训,是不符合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要求的,亦不能满足农民的职业化发展需求。职业农民培训“职业+专业”的整合,能降低农民群体社会角色、生产生活特性和培训动机等因素对职业农民培养的消极影响,改善农民学习的独立和自主性较弱的缺点。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专业”培养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机遇。现代职业农民比传统农民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要使职业农民的培育长效发展,就应坚持政府主导、立足产业、部門协同的培养原则,积极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一)培养农民职业精神是前提

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前提,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农民的职业精神。培养职业农民的职业精神,首先要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服务农业、投身农业产业化的兴趣,这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其次应借助农业自身的价值,将农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相结合,让农民形成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在规律中求发展的观念,通过“有机劳作”概念生产有机农产品,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合理利用大自然的每一份馈赠,在此基础上培养职业农民养成回归自然的耕作习惯,在新的发展观念下结合现代生态理念,培养职业农民学习现代生态伦理、职业伦理等知识,开辟职业农民职业精神教育的新途径。

(二)开展“学技并重”的培养模式是根本

农业再学习、再培训有其特殊性,鉴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现有文化知识结构呈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多数的现状,他们对农业技能的学习容易因为知识能力的欠缺而中断,所以设计一套合理、科学的培训模式是解决职业农民培训的根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立足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旨在为广大农业市场培养更多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要求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开展农业创新的能力,即能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的“职业+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可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专业”的培养概括为“学技并重”的培养模式,将“农业技术应用”作为教学主干,实施职业教育“职业+专业”的双证农业人才培养,令职业农民培养既突出“职业性”,又实现对职业农民标准化专业技能培训的考核。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型,更多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鉴于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开展以非学历培训为内容的教育服务项目,以涉农专业学历教育作为课程主体,为广大的农民学习者提供培训认证、高职高专学历以上的学历教育服务,甚至提供国家承认的文凭,以此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学历层次。

(三)采用“三结合”的培养形式是关键

就培养形式而言,不同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已总结了丰富经验。在英国,职业农民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形式是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德国职业农民培养的模式主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先学习进行的农业知识教育,再进入农场进行三年的学徒实习,实习期满之后才能上岗。培养中国职业农民,可以在吸收西方国家职业农民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现状和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培训形式。例如,将集中教学与分散培养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操相结合,这种“三结合”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不仅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而且满足了农民自身的学习需求。另外,还可以根据农产品生产周期安排职业农民的培养课程,在农闲时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集中培训,在农忙时则可以深入田间,根据农民所种植的农产品展开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培训成果。

(四)设计交互学习平台是保证

中国的农业产业范围广、产业复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设计交互式的农业培训线上平台,让农民因地制宜选取农业产业技术和服务是职业农民培养的保证,同时借助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的力量,合力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充分整合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积极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地方龙头企业、民间培训机构等对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主体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区域,建立涵盖“初级—中级—高级”的农民职业教育“阶梯式”层次。可以选拔优秀的农民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再培训。大中专院校,尤其是国内的农业院校,应该制订针对职业农民培养的长远计划,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的培训工作。

农民可以通过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学习优质的农业技术教育资源。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在线学习形式的多元化,可以表现在知识点的讲授上,借助短视频技术,将枯燥的农技知识转化成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微课,提高农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重复学习率。利用直播技术直观呈现田间操作与理论学习,根据知识点设置线上课程互动,增强参与感,营造实景教学环境,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农业知识的愿望,为现代职业农民终身学习提供良好契机。

(五)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是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国内的职业准入制度已经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人们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也越来越普遍。农业生产是一种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农民要真正实现自身的职业化发展,农业也需要与其他行业一样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职业准入制度的相关实施规定,在深入研究理论以及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制订统一明确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建立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构建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产业扶持政策入手,自上而下形成前瞻性政策扶持,积极探索“职业证书”认定与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多项扶持政策。

当前,国家积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的实现需要更多的现代职业农民作为主力军,因而也就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精英化、制度化、规范化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途径,依托于职业院校培养职业农民,服务于“乡村振兴”“质量兴农”,一旦形成规模,将会大幅提升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20).

[2]殷瑛.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3]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作者简介】覃思源(1988— ),女,湖南常德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社会学研究。

(责编 龚维玲)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