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域下“吸X”的范畴扩展及语用研究

2021-09-15吴凡

现代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模因隐喻

吴凡

摘  要:借助认知语言学和模因理论,对“吸X”词族的语义演变进行分析,并探究流行语“吸X”的生成机制。“吸X”的流行用法是隐喻、语境、模因等多种因素互动,并推动原型构式范畴扩展的结果。它具有舒缓焦虑、促进“悦己”消费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吸X”词族;隐喻;语境效应;模因

近些年来,“吸猫”“吸狗”“吸偶像”等词语,在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介上得到广泛传播,使“吸X”词族成为网络流行语中的新秀。与以前的用法相比,该动宾结构的宾语指称对象由气体、液体、无生命事物逐步扩展到生物体,表达对后者发自肺腑的喜爱之情。这些实例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复杂的语义关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學隐喻理论与模因理论为指导,对“吸X”的生成机制和传播动因进行探讨。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该构式的语用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一、“吸X”词族的形成与发展

“吸X”词族的兴起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的一篇网帖:《妖妖零吗?这里有一群不法猫奴聚众吸猫!》。该网帖中的“吸”作动词,与生物体名词“猫”相结合,在旧有形式的基础上衍生出“依恋、喜爱”的意义范畴。这种生动诙谐的表达,引发了网民们的大量跟评与引用,于是以“吸”为词标的词族得到广泛传播。为了进一步探究“吸X”结构的语义演变情况,本文将对“吸”与其他名词性语素、名词性短语的历时组合进行描述。

(一)“吸X”的语义起源

《说文解字·口部》:“吸,内息也。从口及声。”其本义为通过口、鼻将气纳入体内,与“呼”相对。“吸”最早可与表气体的名词组合,共同表示生物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活动。例如:

(1)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

(2)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西汉贾谊 《惜誓》)

由于气、液同属流体,皆可通过功能相似的口、鼻摄入体内,于是“吸”也可以与液体名词短语搭配联系,表示吸饮这一概念。例如:

(3)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楚辞·远游》)

(4)吸尽杯中花月,仙风相送还家。(北宋毛滂《清平乐》)

之后,又引申出“吸收”“吸引”义,它是在强调“吸”之“摄入”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随着语义的进一步引申,“吸”所指的对象范围得以扩展,它也可以涵盖抽象事物或无生命事物名词。例如:

(5)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三国魏嵇康《琴赋》)

(6)磁州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或一二斤刀器。(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卷二)

(7)李二疙疸连抛来几只钢镖,寿峰手上就像有吸铁石一样,完全都吸到手上。(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十二回)

可以说,语义的历时演变往往会形成共时层面上的一词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作动词的“吸”,分列为三个义项:①生物体把液体、气体等引入体内:呼~|~烟。②吸收:~墨纸|~尘器。③吸引:~铁石。在动宾结构的组合过程中,动词成分语义扩展导致动作性的弱化,以及宾语名词成分所体现的非个体性与无指性,共同促动了“吸X”短语的词汇化进程[1](P163-165)。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得到“吸”后接名词性语素、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其中的高频词语有“吸气、吸烟、吸血、吸汗、吸潮、吸毒、吸尘、吸票、吸热、吸欧气、吸人品”等。对上述语料梳理之后,我们将“吸X”结构宾语的指称对象大致归纳为三类:“气体、液体、微态固体”“无生命事物”“抽象事物”。

在原型范畴理论看来,“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是范畴中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2](P110)。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同时,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也不平等。语言中的语义范畴与原型范畴有许多相似之处。Lakoff & Taylor指出,一个多义词,其典型义项就相当于原型义项,它往往为人们最先获得,也是语符最原始、基本的义项,语义范畴围绕这个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而逐步形成[2](P112)。“吸”的语义扩展与范畴成员的相似程度紧密相关,相似程度愈低,范畴成员意义就愈为抽象。其具体形式表现为:[吸+气体/液体/微态固体]>[吸+无生命事物]>[吸+抽象事物]。总的来看,“吸”后接生物体名词用例较少。这是因为如果“吸”作基本义解,则整体的“猫”“狗”“偶像”等体积比重大,是无法通过口、鼻摄入体内的;而作“吸引”义解释的话,又无法对所有既成词语的逻辑意义作出合理推断。因此,“吸”与“生物体”的结合,是受到客观现实环境制约的。至于流行语中“喜爱”的意义范畴如何引申而成,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流行语“吸X”的发展

随着2016年那篇爱猫网帖的广泛转发,“吸+生物体名词”表亲昵行为的用法也流行开来。这类词语不仅在网络软广告、新闻资讯中一路走红,也扩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之中。例如:

(8)“神犬巴迪”制作团队全新打造的2018萌宠合家欢电影《萌犬好声音》今日宣布正式定档2018年3月24日,同时片方还发布“来吸狗,Lets go”新春海报及先导预告。(环球网,2018-02-02)

(9)2019年,在闲鱼上出现了“代长胖”“代喝奶茶”“代健身”“代吸猫吸狗”“雪地代写”等五花八门的业务。(《杭州日报》,2020-01-09)

(10)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吸龚俊,你为什么这么可爱。(新浪微博,2021-03-29)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吸”的搭配对象逐渐扩展到动物与人。例(8)、例(9)中的“吸狗”“吸猫吸狗”,表达出动物的可爱治愈之感,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达到营销传播的目的。例(10)中,“吸”与人名组合,表达出对偶像的喜爱之情。这些用法均与“吸”的传统语义差异较大。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一个词语可以通过特定的语义延伸机制而形成多重意义。实际上,“吸X”表达施行亲昵举动的语义,就是“猫”经过隐喻而完成对目标域“治愈人心之物”的映射。“猫”表达抽象事物,由于新的义位而使交流表达变得更加生动诙谐,于是“吸狗”“吸偶像”等词通过语言模因不断复制、生成。流行语“吸”之“依恋、喜爱”义的生成,使得隐含的施事主体成分得以凸显,因此,在与生物体搭配得到承认的情况下,某些无生命事物,如球鞋、小说、漫画等,也可以依靠施事主体的差异性以另一种形式回流到“吸X”词族中。例如:

(11)惊现大型“吸鞋”现场,听CTO第一鞋控分享他和球鞋以及篮球的故事!(新浪微博,2019-05-24)

(12)又两天没学习了,沉迷吸小说不能自拔。(新浪微博,2019-10-23)

(13)动画一晚上追平,明天开始吸漫画了。(新浪微博,2021-02-25)

二、“吸X”构式的生成机制

2016年,有网友在Stage1st论坛发布网帖《妖妖零吗?这里有一群不法猫奴聚众吸猫!》,倾吐自己“吸猫”上瘾的困扰:“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脸埋在猫毛里使劲吸猫身上的味道……一天不吸猫毛就浑身不自在。”该网贴“吸猫毛”中的“吸”,仍表示引气入体。在之后网友的跟帖中,“吸猫毛”逐渐为“吸猫”所替换使用。从层次分析法切分来看,短语“吸猫毛”紧缩后,其动词成分“吸”应搭配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成分“毛”。不过,在实际使用中,符合语法规范的词语“吸毛”并没有传播开来,反而是“吸猫”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知效果。它表面上是爱猫者对猫做出的使劲儿嗅的动作,而实际上也往往伴随着亲吻、抚摸、拥抱等亲昵举动,因此,逐渐用于指代对猫极度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吸猫”并不是来源于短语紧缩。

(一)“吸猫”与隐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它对人类认识世界、发展认知、进行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源短语“吸猫毛”并非真的是将动物毛发吸入体内,从具体语境来看,“猫毛”是指代这类油脂质分泌物的味道。认知主体欲表达的是:通过这一媒介,嗅闻依附其上的动物分泌气味。这里,“吸”的语义承自其基本义,是“吸气入体”的意思。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猫奴们”往往通过嗅闻、拥抱、抚摸宠物,来达到舒缓焦慮、减轻压力的目的。Lakoff & Johnson指出,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为认知世界提供一种基本方式[2](P61)。这种方式即为“隐喻”。“吸”将感官域类型映射到心智域和思维域当中,虽然显层的语义为引气入体,但实际表达的是对动物的“依恋、喜爱之情”。“吸猫”的隐喻机制可如图1所示:

可以说,借助于始源域来理解目标域,其中映射项是理解概念隐喻的关键。凸显特征不同,始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也有所差异。如图1所示,“猫毛(猫)”是人们对二者认知相似性的自觉选取。在外形上,猫拥有大眼睛、短鼻梁和小嘴巴,给人一种呆萌、可爱、温顺的感觉,易于激活人类疼爱、养育幼崽的本能。在习性上,猫喜欢独处,且长时间处于休憩状态,象征着一种恬静高雅的生活态度,被当下青年视为率性自由的精神归属。在社交上,猫主要是通过气味与肢体语言进行交际。猫气味腺所分泌的气味,目的是在于向人类传递友好信息。因此,当人类面对猫“蹭” “舔”等行为,会油然而生一种被认可、被依赖的自我满足感。当“可爱”“率性”“温馨”等系列特性聚集在一起向目标域映射时,很快就会联系、激活“治愈人心的事物”这一信息。

还需指出的是,短语“吸猫毛”以认知主体的感官为基础,首先根据“相似性”并置不同事物,从而化异为同。它之所以能与“吸猫”实现等义替换,是因为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上,“依恋之情”的能指对象是作为人类情感归属的动物本身,“猫”相较“猫毛”更易于被察觉获取。于是线性顺序上的邻近,促使“吸猫”结构进一步跨层衍生。

(二)“吸猫”与语境效应

如果说隐喻使“吸猫”这一词语固定下来,那么,语境效应则强化了“吸猫”的感情色彩。Sperber &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并对关联进行了界定。所谓“关联”,是指受话者根据发话者所提供的A,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努力建立A与B之间的关联。一旦A、B之间建立了联系,也就必然会产生某种语境效果。总体上关联度越高,会话内容越容易在最小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理想中的会话效果[3](P56)。在网络交际中,信息发话者与受话者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共同享有已知信息。借助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交际双方实现隐喻两个或多个域之间的映射,生成并理解网络流行语的表达[4](P112)。在很大程度上说,“吸猫”内在情感机制的形成,是与其语言环境密不可分的。例如:

(14)我这人对什么都没有瘾除了猫。如果一整天没有吸猫毛,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猫抱起来,不光用脸,用手臂脖子浑身上下使劲蹭。这样子简直就是吸毒。(帖主,知乎,2016-06-16)

(15)都抱头!靠墙站好!有人举报你们这里聚众吸猫!还有没有王法了!(跟帖,知乎,2016-06-16)

(16)作为广大爱猫人士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养猫,有度吸猫呀。(跟帖,知乎,2016-06-16)

(17)上海静安公园聚众吸猫毒了!大爷大妈能站着看猫打架看一下午!(哔哩哔哩,2017-03-29)

“吸猫”与“吸毒”在语义关系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隐喻中的“猫”与“毒品”亦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发话者把“猫的气味”比作“麻痹精神的毒品”,并将其作为受话者认同的接受基础。在例(15)~例(17)中,“抱头”“靠墙站”“聚众”等呈共现关系的词语,促使受话者调动关于“毒品范畴”的原知识而对目标信息“吸猫”进行合理套用,以此在受话者心理中产生共鸣,并反作用于发话者的原语境。语境效应产生的结果便是它在表达“依恋喜爱”的程度上更加强烈。

总的来说,“吸”与“猫”的非常规搭配,是以原型义项“吸+气体”为中心意义形成的语义扩展,并从属于边缘范畴“吸+抽象事物”。在语境效应、经济原则和认知凸显的共同作用下,“吸猫”作为词块而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三)“吸X”与模因理论

网络语“吸X”的流行与语言系统外部的社会文化传播紧密相关。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meme(模因)”理论,并将人类文化与基因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存在着类似基因。该理论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模因的表现形式之一,“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5](P118)。实际上,很多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也都是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这里主要借鉴模因理论,来具体阐述“吸X”的模因类别与形成过程。

根据表征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模因可以分为三类:形义复合模因、语形派生模因和语义派生模因。“吸X”是人们对“吸猫”进行语言片段的转换与改写,因此,它无疑是属于语形派生模因这一类别。从形成过程来说,海拉恩认为,模因必须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才能得以成功复制。模因寄生所在的大脑被称为宿主。宿主接受具有传染性的模因语言形式后,形成记忆,通过语言环境再度触发,并将这种表达形式感染其他的宿主。作为“治愈人心”的媒介,“猫”存在被替换的条件。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模仿类推,从而满足表意上的空缺。本文认为,“吸猫”这一语言模因的流行,使得“吸X”这种潜式模因语言以编码的模式储存于大众的心理词库中,随着信息的交流与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信息不断被激活、表征。这时,“吸X”词族只是具备了模因潜质。而模因真正的形成,则离不开复制、传播的催化。在“吸+人/动物”结构中,“吸”能够引申出“喜爱、依恋”的意义范畴,于是,在认知主体心理需求差异的推动下,产生了“吸豹”“吸狮”“吸书”“吸影”“吸车”等一系列词语。

目前,“吸X”新用法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网络群体。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抽象事物的指称对象逐渐符号化,由生物体引申回流到客观无生命的事物中。“吸X”所反映出的“万物皆可吸”观念,折射出当下多元化时代网络“迷群”的生活态度与心理倾向。同时,当代青年的焦虑情绪和渴求被“治愈”的愿望,很有可能为“吸X”的进一步传播创造条件。

三、“吸X”词族的语用功能

流行语中的“吸”具有极强的组合能力,能够以比较简约的形式,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绪。在网络社交平台、新闻软广告中,“吸X”构式主要承担的是表达喜爱的语用功能。例如:

(18)擼撸狮子、亲亲猎豹,90后帅哥倾家荡产去非洲“吸野兽”,网友被萌化。(新浪,2019-03-23)

(19)我只知道我这几天经常半夜吸小说,不知道原来浪费了这么多睡眠时间。(新浪,2019-10-23)

(20)又到了每天的互联网云吸猫吸狗吸狼吸虎鲸吸鹦鹉吸鸭吸虎吸豹的时候了呢。(新浪,2020-02-02)

可以说,全球性经济的剧烈动荡给当代都市青年带来了无限焦虑,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使他们感到无比孤独,他们还面临着学习、工作、恋爱、家庭等各种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吸X”表达就成为缓解“丧情绪”的临时药方与精神慰藉。

与此同时,“吸X”这一语言现象,还能够起到刺激经济消费的功能。且看下列标题:

(21)亲,吸虎吗?凶萌凶萌的山中之王大老虎哦!(快资讯,2019-06-16)

(22)欢迎进入大型吸猫现场!真狮版辛巴王者归来!(爱青岛,2019-07-10)

(23)魔都首家吸猪圣地,快来体验当一颗“白菜”的快乐。(快资讯,2019-10-21)

由于“吸X”结构能引起人们对喜爱之物的情感共鸣,于是许多媒体平台、营销者便利用这种心理,转而完成信息的对口输送,带动人们的“悦己”消费。如今越来越多的休闲场所、餐饮行业、书吧等,都结合“吸文化”来打造市场。消费主义下的“吸式经济”,也许能给当下的商业运营带来一定的机遇。

本文对网络用语“吸X”词族的语义演变和生成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借助于认知语言学视角,描述了“吸X”结构中“喜爱、依恋”义的形成、发展,它是原型范畴扩展、语境及语言模因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语用方面来看,“吸X”表达具有舒缓焦虑、促进“悦己”消费的功能。“吸X”所反映出的“万物皆可吸”观念,折射出当下多元化时代网络“迷群”的生活态度与心理倾向。至于“吸X”结构未来能否转化为强势模因,则有待于其保真度、产出性与使用频率。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蒋琳,孙甜.关联理论下的语境效果[J].文学教育(下),2015,(5).

[4]帅江云.网络语言的概念隐喻分析[J].海外英语, 2021,(2).

[5][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The Category Expansion and Pragmatic Study of “Xi(吸)X” in the Cognitive Domain

Wu F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combing the semantics of “Xi(吸)X”, with the help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emetic theory, we will deeply explore the semantic evolution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buzzword “Xi(吸)X”.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pular usage of “Xi(吸)X”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s, context, meme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totype construction category, and has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relieving anxiety and promoting self-consumption.

Key words:“Xi(吸)X” word family;metaphor;context effect;meme

猜你喜欢

模因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