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边塞词之首唱

2021-09-15张巍

名作欣赏 2021年9期
关键词:范仲淹

摘 要: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于范仲淹镇守西北抵御西夏期间。全词书写西北边塞秋日荒凉肃杀的景象,表现戍边将士深沉的悲慨情怀,风格悲壮苍凉。这首词是宋代第一首边塞词,也是最早具备豪放意味的宋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范仲淹 《渔家傲》 边塞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康定元年(1040)起,范仲淹与韩琦同守陕西抵御西夏,颇有建树,时谚云:“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孔平仲:《孔氏谈苑》)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被召还为参知政事。庆历四年(1044),西夏与宋议和,元昊削去帝号,向宋称臣。此词即作于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塞(1040—1043)期间。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已经道出了此词的主旨所在。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意思可分作两层,一是塞下风景之异,二是秋来风景之异。塞下风景之异,是说边塞荒凉景色与内地截然不同。范仲淹是吴县人(今苏州),西北边塞辽阔的荒漠与他的故乡“杏花春雨江南”更是有着巨大的反差(虞集:《风入松》)。秋来风景之异,是说边塞虽然荒凉,春夏时节总有草木生长,能为这荒凉的塞外平添几分生气。但到了秋天时草木凋零,“大漠穷秋塞草腓”(高适:《燕歌行》),就愈发显得萧条冷落了。这两层意思叠加在一起,突显出这是荒凉塞外的萧条时节,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显得格外不同寻常,所以说是“风景异”。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景之异,自然也透露出心情之异,可谓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在心头。首句奠定了全词的基调,也为下片刻画人物埋下伏笔。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大雁由此向南飞时,飞到回雁峰就不会再往南了。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就说道:“衡州有回雁峰,皆谓雁至此不复过,自是而回北耳。”古代诗文中经常用到这一典故,例如班固《西都赋》:“南翔衡阳。”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前二例明用而最后一例暗用。“衡阳雁去无留意”也有两重含意:一是秋天降临边塞之后,连大雁都没有丝毫的留恋,足见环境之艰苦。二是大雁尚且可以南归,而戍边将士依然得守在苦寒之地,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两相对照,将士们心中的悲苦愁怨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所独有的声音。李陵《与苏武书》中对此有极形象的描述:“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黄昏时分,命令士兵回营的号角声响起,接着牛马嘶叫声、兵刃撞击声、士兵脚步声和呼喊声等各种声音接连出现,共同汇成了所谓的“边声”。宋代姜夔《扬州慢》中也写到了号角声:“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战火过后荒凉破败的扬州城中仿佛只有这悲凉的号角声回响着,是以无声衬有声;而此句中的四面边声紧随号角声而起,是以众多声音衬一种声音。

士兵归营之后城门紧闭,戍守边塞漫长的一天又结束了。重重叠叠的山峰中,遍地烟雾,夕阳落下,这些就是孤城所处的周围环境。写“千嶂”,写“长烟”,写“落日”,无非都是为了刻画背景烘托气氛做足铺垫,引出“孤城”,进而写城中之人。

上片末句点出“孤城”,下片首句提到“家”。身处“孤城”而心系“家”,但家乡远在万里之遥,思乡的愁苦也只能借杯中的浊酒来消解了。继“孤城”和“家”之后,词中又提到了“燕然”这样一个场所。燕然在今蒙古国境内。《后汉书·窦融列传》载:“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说的是东汉窦宪追击匈奴直至燕然山下,勒石记功而返。词中依次写到“孤城”“家”“燕然”三个场所,从字面意思推测方位的话,人在孤城之中,家在孤城之南,想要归家,唯有再前往孤城之北数千里之燕然才有可能。以“孤城”为中心,“家”与“燕然”距离差不多远,方向却正好相反,可见真的是“归无计”。“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与王昌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看似意思相近,实则感情基调颇有不同,“归无计”中呈现的是悲伤与无奈,而“终不还”中更多的是豪迈坚定。

下片所写的时间已由黄昏到深夜,清霜满地,传来了阵阵忧伤的笛曲,白发苍苍的将军深夜无寐,士兵们早已是泪落不已,“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全词直到末句才正面刻画人物,前文中所写的一切景物和情思均落实到此,然后就此收笔。

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往往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以说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范仲淹今存词虽仅五首,但他对词中的“声色之道”却颇有心得。其《苏幕遮》开篇即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连用碧、黄、翠三个颜色字来写秋景。除了直接运用颜色字,范仲淹还能够将画面的色调蕴含于景物叙写当中。《渔家傲》上片写塞下秋来,孤城落日,整幅画面的色彩基调是昏黄色的;下片写黑夜降临,清霜映着星光闪烁着寒意,画面基调是更為凝重的黑色。与此相应,这首词中也有两句着力叙写声音,分别是上、下片的第三句。《渔家傲》上、下片各五句,第三句正好处于正中的位置。上片的“四面边声连角起”被放在“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背景之下,下片的“羌管悠悠”则被赋予了“霜满地”的背景,实可谓有声有色,声色结合。这两次声音叙写都体现出浓郁的边塞特色,号角声、边声固然与军队和战争有关,羌管声也是如此。“羌”原指“西戎牧羊人也”(许慎:《说文解字》),羌管是笛子的别称,原本是边疆少数民族乐器。笛子既是边塞常见乐器,也是边塞诗词中最常写到的乐器,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究其原由,竹笛制作方便,成本低廉,便于行军时随身携带;笛曲高亢嘹亮,适于军中演奏。《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很多都是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如果此词中将横吹换作竖吹,笛变为箫,意味就完全不同了。箫声呜咽缠绵,适合像苏轼一样泛舟赤壁时发思古之幽情,而不适合用于战场杀伐之地。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就题材和主题而言,这是两宋第一首边塞词。边塞词是词中一个稀有的品种,其数量尚不及田园词。敦煌曲子词《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和《望远行》(年少将军佐圣朝)已写到边塞征战,可惜略显粗糙。中唐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三首《调笑》虽仅寥寥数句,但叙写边塞风物极为传神,如戴叔伦的“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就与中唐诗人李益的名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军北征》)。高度成熟的文人边塞词,最早当推《花间集》中毛文锡的《甘州遍》,全词如下:“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范仲淹的《渔家傲》隔代相应,堪称宋代最早的边塞词。唐代崇尚武功,而宋代更重文治,因此宋代边塞词大多重点写边塞之苦,与唐代边塞诗词中经常流露出报国杀敌的豪情不同。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宋代第一首内容与战争相关的词作。宋与辽、西夏、金、蒙元之间有过多次战争,北宋和南宋也皆因战败亡国。与此相关,原本书写男女风情的词体在宋代也被较多用以表现战争,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爱国词作,范仲淹此词可谓开风气之先。

就风格而言,这是最早具备豪放意味的宋词。词被誉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但北宋建国五十年间(960—1010),词人和词作的数量都极其有限。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张先和晏殊分别生于淳化元年(990)和淳化二年(991),柳永生年不详,但其大致与晏殊同时。伴随着这批词人成年(以20岁计)后登上词坛,宋词拉开了繁兴的序幕。不过,无论是范仲淹之前还是同时的宋代词人笔下,都几乎难以看到豪放词的踪影。即令是在范仲淹的词作中,《苏幕遮》《御街行》缠绵婉丽,《剔银灯》诙谐俳俗,也只有这首《渔家傲》算得上是豪放词。诚然,将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的观点是明人张綖《诗余图谱》中首先提出的,现今看来,这是对宋词创作风格一种非常粗略的划分。但就宋词创作实际来看,这种划分也有其合理性,而且已被广泛接受。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雄浑苍凉,虽有伤感但并不软弱,开后世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欧阳修是范仲淹的政治同道,对范仲淹极为推崇。从范仲淹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可知二人还曾经在酒筵歌席上同时作词,但欧阳修却对范仲淹《渔家傲》并不称赏。《东轩笔录》中记载了欧阳修的评价:“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欧阳修自是一代文宗,但没有亲赴边塞的经历,对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切身体会。他的这首《渔家傲》全词未能流传至今,具体面貌如何无从得知,但从上述三句看,缺乏边塞词那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战场上所有的英勇无畏,都是在不回避艰难困苦的前提下完成的自我牺牲与自我超越。范仲淹《渔家傲》刻画出的正是战争中真实的人性,称得上中国古代战争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清代彭孙遹《金粟词话》中的評价非常公允:“‘将军白发征夫泪,亦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永叔欲以‘玉阶遥献南山寿敌之,终觉让一头地。”贺裳《皱水轩词筌》中也说:“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揜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若欧词止于谀耳,何所感耶!”贺裳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范词价值所在,虽然有些过于理想化,却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作 者: 张巍,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著有《杜诗及中晚唐诗研究》等。

猜你喜欢

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范仲淹的赤子之心
贫穷累人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烧信
范仲淹“忍穷”
范仲淹的赤子之心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范仲淹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