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创新帮扶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2021-09-14张锋
张锋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慈溪市立足自身优势,深入贯彻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强化产业合作在对口帮扶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以平台建设为引领,以补链强基为抓手,创新“三融”“四专”“五库”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项目,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帮扶;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5-0027-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2]。
近年来,慈溪市积极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对内在高质量打赢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的路上,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精准扶持措施,深入开展综合保障服务。对外深入贯彻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强化产业合作在对口帮扶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以平台建设为引领,以补链强基为抓手,创新“三融”“四专”“五库”机制,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精准扶持措施,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项目和实施,有力促进了对口地区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
1 对内打通“三道关”,力促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
1.1 精准帮扶对象识别,打通农户“认定关” 坚定实施认定标准“两线合一”,充分发挥镇(街道)、村(社区)拾遗补缺作用,开展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农户再排摸,通过协助申请机制将因特殊性、临时性原因未纳入大救助信息平台的对象及时推送至民政部门,实现低收入农户认定标准与低保认定“两线合一”,巩固消除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下现象成果。同时提高建档立卡质量,认真做好省扶贫数字化管理系統应用,明确各镇(街道)系统操作专人专职,将帮扶开发网络延伸到村,及时按月完成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动态调整更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1.2 精准产业措施扶持,打通农户“增收关” 不断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农户平稳增收。通过全面开展全市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及收入情况调研和信息采集工作,出台《慈溪市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实施细则(试行)》,从生产、就业、创业及党员干部帮带开发项目等方面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精准扶持。目前,已完成申报产业发展类项目申报750个,大学生子女创业项目2个,劳务就业奖补141个,党员帮带示范项目2个。如新浦镇建设“六甲农贸市场提升工程”示范项目,作为周边6个村村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采购场所,市场改造提升后将通过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免费摊位和利益分红等措施,带动周边约142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此外,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优先吸纳务工、免费送技术送农资、帮助销售等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共同奔小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选树和创建工作,首批评选出示范基地5家,惠及低收入农户182户。如网红“农创客”玉兰果蔬农场场主胡晶金,通过为周边低收入农户提供种苗、市场推广、保价收购等方式,鼓励种植更符合市场趋势的农产品,帮助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平均收入增加30000~52500元/hm2。
1.3 精准联户结对帮扶,打通农户“服务关” 持续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发挥部门帮村、干部联户等优势,因户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定期走访和帮扶。全市各镇(街道)1902名机关干部以“一对多”形式与低收入农户中的低保和特困对象进行结对,2085名市级机关干部与低保边缘户以“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结对率实现100%。以“三服务”“百村结对、助力振兴”系列活动等为载体,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开展走访帮扶,并积极开展业务代办、政策宣传、物质慰问等。其次通过开展服务优的志愿活动做好服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为全市部分镇(街道)的百余户低收入农户监测户送去口罩370只、新鲜蔬菜和大米1000余斤。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低收入农户各类帮扶,如碧桂园公司开展“暖冬行动——低收入农户关爱活动”,在观海卫镇、周巷镇等地累计发放物资150余份,合计价值5万余元。在高质量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础上,全市实施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并实现全覆盖,参保费用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全年累计投保13947人,第1期共赔付1080人1312986.18元,切实减轻了低收入农户的医疗支出,增强了农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对外创新帮扶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1 高起点谋划,“三融”理念打造产业平台“综合体” 以产业融合为主线,促进两地合作共赢。结合贵州省、安龙县产业规划与慈溪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积极挖掘两地产业合作的契合点。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能源资源、用工成本等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品制造、物流服务等行业,打造集智造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制造业高质量承接平台。二是以产教技融合为手段,提高群众就业能力。精准排摸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以及慈溪企业实际需求,开发一批生产管理、分拣包装、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就业岗位,通过促成当地职业技术院校与慈溪企业校企合作、打造公共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人岗精准对接,加快贫困群众向产业工人、技术工人转变。三是以产城融合为愿景,助推当地城镇化进程。在园区选址上,统筹考虑原料流通、员工通勤等因素确定,紧邻汕昆高速安龙收费站和当地易地搬迁安置区,辐射安置人口2万余人。在配套服务上,在园区内集中建设生活超市、食堂宿舍、商务休闲等配套设施,一体化解决员工就业生活等日常需求,实现“厂门口享受城市生活、家门口实现就业”。
2.2 高效率推进,“四专”模式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成立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协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园区建设、项目推进、综合协调3个工作专班,高效开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将引导和落实企业投资工作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对下属各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确保共建责任层层压实。二是成立专业公司。注册资金4000万元成立专门公司管理园区,并由市工业投资集团兜底购买部分厂房,增强万洋集团投资积极性,共同招引有赴黔发展意向的企业落户产业园。三是制定专项政策。协调贵州安龙县在土地使用、税收规费、水电资源使用、厂房购置补贴等六方面落实优惠政策,确保专项招商引资政策比周边同类地区更优。四是强化专项机制。建立两地党委政府常态化对接和慈溪专班工作会商、协同推进、对账通报等专项机制,全速推进项目实施。项目于2019年4月签约,5月开工,8月园区招商中心实现对外开放,2020年9月22日实现开园,跑出了跨省域合作的同体量项目的“最快速度”。
2.3 高标准管理,“五库”建设做足服务保障“绣花功” 一是建立企业项目库。根据产业园规划和定位,全面排摸慈溪市有外迁发展意向和适合在安龙发展的企业1900余家并统计入库,召开招商接洽会10余次,组织174家慈溪企业赴安龙实地考察,同时引导贵州、安徽、江苏等地企业考察签约。二是建立签约企业需求库。及时跟进意向签约企業,掌握企业厂房定制设计、金融信贷、物流配套等个性化需求,已梳理32项、帮助解决28项。同时,由当地政府为主落实入驻企业快速审批等服务,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三是建立招商政策清单库。全面梳理宁波、慈溪及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编印六大类95条政策服务手册进行广泛宣传,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四是建立用工岗位信息库。在两地用工平台定期发布产业园岗位信息,引导黔西南籍在慈劳动力回流群体入园就业。成立“乐业驿站”,并签订园区就业人员就业协议,对首批入园就业200余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五是建立绩效评价库。坚持资金投入与效益并重,规范扶贫领域投融资行为,落实工业投资集团作为产业园投资者的绩效主体责任,加强执行监控,确保资金安全精准高效使用。
3 结语
民族要实现复兴,乡村必然要振兴[3]。我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4]。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实现乡村振兴必将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发展过程[5],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党委、政府根据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农村创新发展活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理论创新[J].乡村论丛,2021(01):16-26.
[2]江畅.小康社会理想及其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01):5-16.
[3]刘明松,曹席.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看党的初心和使命[J].湖北社会科学,2020(03):20-25.
[4]雷家军.习近平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论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8(03):60-71.
[5]赖迪辉,郑永辉,黄凌翔.量化农业: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路径分析及其政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02):229-235.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