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2021-09-14刘相阁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双循环SWOT分析农村金融

刘相阁

摘 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源。该文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相结合,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强调抓住用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将农村金融的业务重心转移至服务“三农”上来。

关键词:农村金融;双循环;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5-0004-03

SWOT Analysis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Thinking Based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LIU Xiang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Guangzhou 510053, China)

Abstract: Rural finance is the accelerator and power source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n Guangdo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by SWOT analysis method. Emphasis is placed on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for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hifting the business focus of rural finance t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Double Cycle; SWOT analysis

1 引言

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叠加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面临衰退;而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复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初现,市场规模空前。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将发展的重点放到国内,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各自的比较优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发展的重点聚焦国内,为农村金融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金融是内循环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器,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在供需两方面助推双循环发展格局。在供给方面,广东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投资数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实现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在需求方面,广东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这一经济双循环的“主引擎”,激发金融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良性互动。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策略对于实现广东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于更好利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总结得出一系列促进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

2 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农村金融体系日趋完善 作为金融大省,广东的金融发展一直走在各省的前列,农村金融体系十分健全。广东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农合机构更好发挥支农作用的农村金融体系。2019年广东共有5784家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235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2.1.2 农村金融发展基础良好 当前,广东处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19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351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8元,较2018年增长了9.6%;普惠金融水平不断提升,广东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十百千示范工程”及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实现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支付清算系统100%全覆盖;金融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9年,广东(不含深圳)累计投向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再贷款、再贴现金额同比增长79.8%,各类金融机构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30亿元。

2.1.3 农村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是广东农业发展的活水。广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均取得成效,亟待农村金融支持以巩固发展成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潜力巨大。根据图1,近10年来广东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在不断提高,至2019年末,广东全省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409.65億元,比2018年末增长10.9%;各项贷款余额18126.73亿元,比2018年末增长14.9%。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农民信贷需求受到约束 一方面,抵押物是一种有效的借贷履约保障,面对金融机构的抵押条件,农民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信贷需求。另一方面,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不仅手续繁琐,而且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小额资金需求,农民更倾向于向非正式金融体系获取贷款。

2.2.2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单一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市场活力小,主要以传统的金融服务为主,难以满足农民对于资金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广东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业务,缺乏新型投资理财产品和各类证券业务,保险品种单一,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专业险种有待创新。

2.2.3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大 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低,农作物经济效益不足,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容易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导致无法及时还贷;此外,农村农户分布较为分散,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获取农户信息的成本太高,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2.3 机会(Opportunities)

2.3.1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农业的影响最小 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下降了6.7%,其中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下降了0.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14.1%和1.5%,可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小。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2020年1—8月广东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已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6%。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此外,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疫情背景下,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最优解,这意味着将发展的重点聚焦国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为农村金融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机遇。

2.3.2 政策支持与引导有力 乡村振兴战略为广东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例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货币政策、财政支持、差异化监管等政策保障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又如《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政府政策对于广东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作用,为广东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3.3 “互联网+”的时代机遇为广东农村金融发展助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尤其是互联网与农村电商的结合,不仅大幅刺激了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农民的收支提供了便利,而且突破了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互联网+农村金融”与供应链相结合,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统一管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同时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率向上游集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反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4 威胁(Threats)

2.4.1 农村非正式金融体系的冲击 广东农村金融领域二元结构较为明显,既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式金融体系,也有地下金融、黑市金融、新型机构等一系列非正式金融体系。面临非正式金融体系的冲击不能搞“一刀切”,一部分非正式金融体系对正式金融体系带来冲击,比如非法集资等活动向农村蔓延,对农村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但也存在一些非正式金融体系能够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2.4.2 城市金融机构对于农村资金的“虹吸效应” 广东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溢效应较为严重,随着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广东城市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旺盛,部分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通过上级金融机构在城市释放贷款,这种金融机构的“虹吸效应”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3 广东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建议

3.1 以综合金融为引领,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抓住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切实将农村金融的业务重心转移至服务“三农”上来。一是继续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切实满足农民对资金的多方面需求;二是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结合农作物的风险特点,开发出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色险种,以保险对冲风险;三是鼓励农村金融创新,以破解农民贷款的抵押物缺失这一难题。

3.2 将“互联网+”机遇与农村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坚持线上线下双驱动战略,基于成本的考虑,线下金融机构发展的重点应在于提质增效而非规模扩张,即重视金融机构的“质量”而非“数量”;在线上,加强银行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利用电商平台行业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平台,结合农村金融机构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客户群,以数字化赋能供应链金融,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将部分农业供应链的利润引致上游。

3.3 加强农村征信平台的建设 农村征信平台建设是减少农业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手段,对于发展普惠金融、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和城市征信平台建设不同,农村征信往往具有成本高、耗时长、难采集等特点,因此要发挥“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实现信用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村征信平台的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防范道德风险。

3.4 引导中介性质的农村非正式金融体系的合法化 辩证对待农村非正式金融体系,一方面,对于一些起中介作用的非正式金融机构,要积极引导其合法化,促进其与正式金融机构由横向竞争转向纵向合作,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等破坏性非正式金融机构,应加强监管,利用法律手段及时取缔,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3.5 积极借鉴并推广成功案例的发展经验 近年来,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例如清远农商银行的“美丽乡村贷”、佛冈农商银行推出的“消费易”等金融产品,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金融活水;又如广州市增城粤汇资金互助合作社、开平农商银行的“悦农e站”便民服务站、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而且有效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贾根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与中西部大开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06):103-113.

[2]聂莹,张凤,苏洋.基于SWOT分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战略研究与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0(11):113-114.

[3]王小茵.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农村金融困境及系统性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09):68-76.

[4]杨劲.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广东经济,2014(04):64-67.

[5]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04):103-114.

[6]余淼杰.“大变局”与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06):19-28.

[7]周立.中国农村金融體系的政治经济逻辑(1949—2019年)[J].中国农村经济,2020(04):78-100.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双循环SWOT分析农村金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