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制造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9-14陈文杰张小丽方雪明

职业时空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陈文杰 张小丽 方雪明

摘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我院成立数控技术专业工程创新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师资团队、共商授课计划、共建实施环境,实施过程中,采取适应制造特色的“理论→实践→总结(理论)→实践”交替循环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种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制造特色;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

如何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一直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如何从“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如何克服知识学习的滞后性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单靠学校是很难解决的,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学徒制”培养又重新提上日程。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2017年教育部分两批确定了368家试点单位尝试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在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其中不乏一些典型案例,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试点阶段,能落实的为数不多。

传统学徒制模式主要包括古代学徒制、行业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指以20世纪60年代德国“双元制”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培养相比,就技能传承方面是一致的,但实施现代学徒制还应处理以下几个问题:现代师徒关系,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知识方面也是相互促进提高的关系;现代育人模式,是“學校+企业、老师+师傅”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课程标准融于实施过程;现代产业类型,合作企业应该是现代化的科技型企业。

针对以上问题,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从专业特色——加工制造出发,与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现代学徒制工程创新(创力)班,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在服务区域经济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轮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校企共建师资团队

工程创新班以“企业产品生产”为中心开展教学,产品生产能否正常进行,取决于师资团队是否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学徒制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为保证顺利开班,校企双方研讨决定,成立以“学院教学副院长+公司董事长”为组长的协调小组;组建以“专业带头人+公司总工程师”为负责人的专兼职师资团队;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虹老师+公司优秀员工”组成德育教育指导教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打造集“现场教学、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制度约束等”多位一体的实施平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实现校企双方各有侧重、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双导师导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共商授课计划

工程创新(创力)班在大二开学前成立,从相关专业班级中选拔适合的学生组成,学制一年,在大学第三、第四学期,校企双方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的深入研讨,结合教育部提出的“1+X”证书制度,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应一门课程,将职业技能考核(课程)要求融入相应岗位,共同制定数控技术专业工程创新班授课计划,根据该企业特色,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方面有所侧重,一年的课程分为五个模块,见表1。按照岗位生产需要,每个模块内容均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工程创新(创力)班相关制度和考核方案。

第三学期,突出理实一体化,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展教学,师傅边做边教,学生边学边做,手把手传技能、授经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总结(理论)→实践”的反复上升循环,克服知识掌握的“碎片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举一反三,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每个模块学习后,学生独立完成产品生产,保证加工质量,企业支付相应劳动报酬。通过产品生产,使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掌握加工方法、领悟问题解决方案,实现“职业零基础→职业体验”的递进。

第四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创新意识,通过第三学期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前三个月,学生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交替轮换,掌握产品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熟悉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掌握提高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的工艺方法,期间教师结合产品生产工艺案例,融相关知识于其中,体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上升,本学期最后一个半月,结合企业产品工艺进行创新设计,实现“职业体验→准员工”的递进。

同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资源,运行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将相关课程“复杂零件建模与自动编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做成在线开放课程,师生通过该教学平台在线互动、交流,巩固学习成果,开展辅助教学,随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校企共建实施环境

为便于开展一体化教学,把学徒制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学校、企业均建设了示教区,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比如用到的工装、刀具、量具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等投影在大屏幕上,可以实现边操作、边讲授,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清,即讲即练,解决了学生人数多给学徒制实施带来的问题,加深了理解,提高了效率。

在企业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学生很难参与,为解决生产和教学的矛盾,企业把一条淘汰的效率低的生产线重新启用,作为工程创新班开展教学的场所,实施由“学徒→准员工”的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指导教师(老师+师傅)指导下从事产品生产,并记录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学院实训车间,按照生产工艺需要把相关设备进行重新布置安装,配全各种附件,形成小规模生产能力,实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在此完成前期动手能力训练,达到作为学徒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后期学徒制培养做准备。

教学过程中,每天定点召开“生产交流会”,各“生产小组”反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其他“生产小组”提供思路,指导教师(老师+师傅)进行答疑解惑,融相关知识于释疑过程。为突出环境育人,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进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工具、量具、产品、毛坯按要求摆放整齐,每天工作结束,进行机床维护保养,所有物品按要求归位,进一步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工程创新班教学实施

现代学徒制工程创新班,教学过程实施“三+三模式”,一是“三阶段”,指学徒期阶段、试用期阶段、创新拓展阶段;二是“三循环”,指在每一个阶段都遵循“理论→实践→总结(理论)→再实践”交替循环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学徒期阶段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产品、设备、岗位认知等活动,融理论知识于实践过程中,学生分布到生产过程各个岗位,在不同生产岗位轮岗,现场体验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熟悉产品生产过程,然后定岗,掌握本岗位涉及到的设备、工装、刀具、量具及附件等相关配置,以及工作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此阶段所接触的产品就是后续课程模块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熟悉加工工艺制定、工艺文件编制,学会编写简单加工程序,掌握夹具设计要点,能够操作设备,适度参与加工生产、零件检测,带着问题进行下一阶段学习。在这一阶段体现由“学生→学徒”的转变,遵循由“基本理论→企业实践”的循环,让学生实现“职业零基础→职业体验”的递进。

第二阶段:试用期阶段在学院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交替进行,学生分组分岗位参与生产,指导教师起任务分析、指导生产的作用。企业提供毛坯,按照产品生产工艺,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独自使用工装、工具、量具及附件,利用所学完成加工,可以采用成熟的工艺、程序,也可以有所不同,达到要求后,再到不同的岗位轮岗,从而掌握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在这一阶段体现由“学徒→准员工”的转变,遵循由“企业实践→总结(理论)→生产实践”的循环,实现从“职业体验→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的递进。

第三阶段:创新拓展阶段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是巩固提高、创新设计阶段。学生根据已有的加工经验,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包括工装设计、刀具和量具选择、编写加工程序,最终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同时鼓励学生分析并指出现有工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的措施,创新加工方法、创新夹具设计,对完成较好的同学,企业同意其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在这一阶段体现由“准员工→职工”的成长,遵循从“生产实践→理论”的上升循环,实现从“基本职业技能→技术能力”的递进。

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基本实现了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化,工程创新班实施过程中,还到北京精雕集团、北汽集团等现代化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深对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模式、“6s”管理的认知,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提高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意识,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者、管理者奠定基础。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以产品生产为载体,将各个“实施模块考核指标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融入其中, “生产”活动是教学中心,突出“做中学、学中做”, 强调 “做”以及“做”的态度,所以考核评价应该重点考查是否“做”了;“做”中是否学了;“学”中是否思考了。

各实施项目的量化考核指标见表2,如数控加工项目中考核的指标有产品的工艺分析、数控加工工序卡片、加工操作,分析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具体评价中,还要融入主观考核因素,比如小组成员的互助共学、小组之间互评、团队意识、项目完成质量等是小组成员共同的成绩;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工作态度、纪律意识等是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过程与结果并重,考核评价才能做到真实、公正。具体考核中还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全程思政

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公司优秀员工”组成德育教育指导教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打造集“产品生产、现场教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制度约束等”多维培养于一体的实施平台,寓课程思政于“生产活动”,实施全程思政,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实施过程

生产过程就是教学实施过程,对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划分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完成标准,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过程考核:课前,学生需根据教学辅助材料预习;课中,侧重学生专业技能掌握;课后,注重考核项目总结,包括工艺分析、填写工艺卡、刀具卡、程序卡,以及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注重师傅评价

学生参与生產离不开师傅的指导,师傅最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将师傅评价纳入学生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职业习惯,包括工作效率、工作细节、做事技巧等方面的情况。

(四)注重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对工作的态度,是生产过程职业行为要求的外在反映,是一个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敬业精神等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合格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

(五)注重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技术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六、结语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而言,通过一年的学徒制培养,不但对岗位技能要求、工艺标准、操作规范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企业文化、管理、班组、产线、考核都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全面,对产品的生产有了全面的认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职业潜力得到挖掘;对学校而言,通过学徒制,打造了一支专兼职教师结构合理的高技能教学团队,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树立了社会声誉;对企业而言,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有效解决了人力资源培养途径,储备了人才,展示了企业形象。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学校、企业、学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资源共享,经过两轮尝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明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朱涛,吉智.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育人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4):90-92.

[2] 闫勤学.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9(01):27-31.

[3] 蔡顺林.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8(10):29-32.

[4] 冼灿标. 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思考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1(03):193-194.

[5] 李明炅. 基于“协同创新,产学结合”工匠人才培养体系的家具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9(09):30-34.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