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D治疗开颅术后脑脊液切口漏合并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2021-09-14王永贵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开颅国药准字脑脊液

王永贵

颅脑手术是神经外科的最基础术式,且以开颅手术最为常见。手术可清除颅内病灶,缓解临床症状,但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若手术时间较长,则极容易并发脑脊液切口漏,这会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手术疗效[1]。颅内感染会显著升高颅内压,使脑脊液切口漏的症状加剧,进而刺激细菌增殖,扩大颅内感染范围。二者相互促进和影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为此,早期诊断对于病情控制和治疗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多通过抗感染和降颅内压等疗法纠正病情,能够减轻感染症状,但并发症较多,而且整体疗效不佳。近年来,腰大池置管引流术(lumbar drainage,LD)成为以上合并症的理想化治疗技术,其创伤性小,穿刺次数少,能够持续引流,优势明显。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于本院诊治的开颅术后并发脑脊液切口漏+颅内感染患者共97例,用于分析LD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在2018年10月—2020年8月,统计97例开颅术后并发脑脊液切口漏+颅内感染的患者。纳入标准:伴有高热、脑脊液漏和头痛等典型表现;经血生化与血常规检查确诊为脑脊液切口漏+颅内感染;患者可全程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合并精神类疾病;存在手术禁忌证。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以后准许开展,且患者与家属对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根据随机法分组后,A组统计49例,男患者比女患者为25:24;年龄22~67岁,平均(41.26±1.85)岁;开颅术类型:脑血管畸形术4例,颅骨修补术5例,脑外伤术16例,脑肿瘤术24例。B组统计48例,男患者比女患者为26:22;年龄23~68岁,均值(41.81±1.33)岁;开颅术类型:脑血管畸形术5例,颅骨修补术4例,脑外伤术17例,脑肿瘤术22例。数据经假设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B组予以单纯性常规治疗:(1)抗感染治疗:结合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药敏试验,而后针对性选择抗生素。(2)降颅内压:每隔6 h静脉滴注甘露醇(国药准字H20103532,广东南国药业,规格:50 mL:10 g)1次,剂量为250 mL,浓度为20%。15 min后静脉推注呋塞米(国药准字H20080596,沈阳光大制药,规格:2 mL:20 mg),每日用量为20 mg,可加用人血白蛋白[国药准字S20093026,同路生物制药,规格:5%(2 g/瓶)],用药剂量为每次10 g,每日2次。(3)支持疗法:给予患者呼吸支持疗法、代谢支持疗法与降温等干预。治疗疗程为1~2周,若患者仍伴有感染症状,则适度延长治疗疗程。

A组基于B组,加用LD治疗:将患者转运至无菌手术室,使其保持去枕侧卧位,适度屈曲双下肢与头颈部,皮肤消毒后铺巾,而后注射利多卡因 [上海朝晖药业,国药准字H31021072,规格:10 mL:0.173 g(以利多卡因计)]进行麻醉处理,于L3~4或是L4~5椎间隙刺入硬膜外麻醉穿刺针,深度为4~6 cm,针尖达蛛网膜下腔后可将针芯拔除,可见脑脊液缓慢流出。朝头端放置腰大池引流管,长度为10~15 cm,同时外接1个引流袋,有效固定导管,使引流袋高度超过腰椎穿刺平面15 cm左右。每24 h的引流量约200~300 mL,通常放置10 d,若超10 d则要二次置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体温(temperature,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指标变化。观察引流不畅、引流管渗液、颅内出血和全身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基本治愈:病原学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症状消失;初见疗效:病原学与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症状有缓解;未见疗效:病原学与实验室指标无变化或患者死亡[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计为97.96%,B组计为83.33%,二者比较后P<0.05。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 [例(%)]

2.2 对比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

治疗前,对比于两组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的相关指标水平均较B组显著性降低,二者数据较比后P<0.05。见表2。

表2 对比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s)

表2 对比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s)

时间 分组 WBC(×109/L) T(℃) CRP(mg/L) ESR(mm/h)治疗前 A组(n=49) 11.65±2.1538.33±2.6518.29±2.1131.59±2.85 B组(n=48) 11.69±2.1838.31±2.5818.36±2.1931.61±2.77 t值 0.0910.0380.1600.035 P值 0.9280.9700.8730.972治疗2周后 A组(n=49) 7.25±1.1336.12±1.0510.05±1.2517.26±2.04 B组(n=48) 9.35±1.2637.55±1.0611.39±1.3024.15±2.09 t值 8.6466.6755.17516.431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对比并发症几率

A组的并发症几率总值为4.08%,B组总值为18.75%,二者较比后P<0.05。见表3。

表3 对比并发症率 [例(%)]

3 讨论

开颅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临床操作较复杂,且手术不稳定因素较多,容易导致脑脊液切口漏等多种合并症,若发现不及时或是处理不当,则会诱发颅内感染[3-4]。体质较弱者一旦合并以上两种病症,便会出现反复性感染情况,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延迟切口愈合,甚至会造成死亡等事件[5]。开颅术后并发脑脊液切口漏的诱因是:(1)术后未有效控制颅内压,骨窗处滞留脑脊液,或有脑水肿情况,在局部张力升高的作用下切口张力也会增加,进而造成脑脊液漏。(2)手术期间未完全缝合硬脑膜,同时未严密缝合帽状腱膜层[6-7]。(3)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进食困难,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加之其伴有基础病,切口组织难以愈合。(4)曾有手术史,本次LD治疗为二次手术,则会导致瘢痕增生,影响血运,进而使脑脊液浸泡皮缘组织,影响切口愈合[8-9]。而颅内感染的高发病率原因是开颅术的操作时间长,术中需要使用人工脑膜、明胶海绵等植入物,对颅内解剖学结构造成破坏[10]。加之手术会破坏血脑屏障,脑脊液能够滋养细菌繁殖,为颅内感染提供有利环境。颅内感染的预后不佳,单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取LD治疗,其对于脑脊液切口漏的治疗机制为:能够分流脑脊液,对颅内压发挥持续性降低作用,保持切口漏周边的干燥度,防止切口张力过大,且能加快肉芽再生,促进切口愈合[11]。其治疗颅内感染的优势为:(1)加快脑脊液大量生成,可促进其循环更新;(2)使脑脊液从上至下对炎症部位进行持续性冲洗处理,可将颅内的炎症坏死物质和细菌分解物尽快排出[12-13];(3)无需每日穿刺腰椎,可降低反复穿刺的椎管内感染风险。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规避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可全方位保证开颅术后的安全性,尽快纠正合并症病情,预后较佳[14]。

A组统计总有效率(97.96%)高于B组(83.33%)(P<0.05)。说明该术式的疗效理想。治疗2周后,A组的WBC水平为(7.25±1.13)×109/L,B组水平为(9.35±1.26)×109/L;A组 的T值 为(36.12±1.05) ℃,B组 为(37.55±1.06)℃;A组的CRP水平为(10.05±1.25)mg/L,B组为(11.39±1.30)mg/L;A组的ESR水平为(17.26± 2.04)mm/h,B组为(24.15±2.09)mm/h(P<0.05)。A组统计并发症几率(4.08%)低于B组(18.75%)(P<0.05)。说明LD治疗可以显著提升疗效,降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水平,促进炎症消退,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且能减少并发症,提升脑脊液细菌清除率。但LD治疗属于侵入操作,可能因脑脊液内部的炎症物质和血凝块等因素导致导管堵塞,进而造成引流不畅问题,也可能因为导管留置时间偏长而出现渗液情况,需要严格监测引流液量和性质,记录置管时间,必要时可将引流管拔除,重新选择椎间隙进行穿刺。部分患者因引流袋放置位置过低导致颅内出血,需要适时调节引流袋高度,控制引流量,保证引流安全[15]。

总之,LD治疗可作为开颅术后并发脑脊液切口漏+颅内感染的首要疗法,其操作较为便利,能够减轻治疗痛苦度,尽量缩短治疗周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开颅国药准字脑脊液
更正声明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更 正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