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在胃癌化疗食欲减退患者中的应用
2021-09-14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646000唐倩许杰李修元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646000)唐倩 许杰 李修元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且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以及习惯的变化,其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胃癌患者多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体质量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药物化疗是胃癌有效治疗方式,但化疗过程中,对正常机体细胞有一定损伤,尤其是和胃部组织相邻的肠道组织,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化疗效果[1][2]。临床多采用药物改善食欲减退,健胃消食口服液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可改善食欲减退症状。穴位贴敷、耳穴贴压是通过中药、按摩手法刺激指定穴位,从而起到相应治疗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在胃癌化疗食欲减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胃癌患者,患者均给予常规化疗治疗,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为(61.17±5.32)岁;化疗时间2~6个月,平均化疗时间为(4.15±1.05)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为(61.28±5.74)岁;化疗时间2~7个月,平均化疗时间为(4.21±1.3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胃癌诊断标准[4];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经影像学检查见可测量的病灶;患者和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存在化疗禁忌证;伴有其他恶性病变;合并重要器官病变;合并心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西药治疗。取1支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d。口服健胃消食口服液,1支/次,2次/d。持续治疗14d。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贴敷药物组成:红参、木香、砂仁、茯苓、清半夏、陈皮、炒白术、炙甘草,取等份上述药物并磨成细粉后,加入姜汁调成膏状待用;患者平卧,对于选穴部位充分暴露,常规酒精消毒后,将药膏均匀涂抹于3cm×3cm无菌敷贴内侧面,于足三里穴、内关穴和中脘穴进行贴敷,每日1次,每次持续贴敷6h。耳穴贴压:使用酒精消毒耳穴,把华佗磁疗贴放置在穴位,并贴于耳穴上,轻柔按压,每次贴压3~5穴为最佳,每个穴位按压30~60下,每次持续1~2min,每天按压3~5次,以患者感到酸胀、发热为宜,每隔3~4d更换磁珠。持续治疗时间为14d。
1.4 评价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中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14d后效果进行评定:采用三级评分,显效:食欲恢复正常;有效:食欲有所改善;无效:病症未有明显变化。②食欲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MI)。使用消化科食欲评分表对两组治疗14d后食欲进行评定,评估方法:根据每日饮食量较治疗前减少量进行评估:3分:>2/3,6分:1/3≤减少量≤2/3;9分:≤1/3;10分:无明显变化。治疗前、治疗14d后测量患者身高和体重,计算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③不良反应。统计治疗后头晕不适、恶心、过敏性皮疹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采用秩合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食欲评分和BMI 治疗后,观察组食欲评分为(4.85±1.24)分,对照组食欲评分为(3.05±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5,P<0.001)。治疗后,两组BMI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BMI对比(±s,kg/m2)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BMI对比(±s,kg/m2)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n=38) 20.34±1.02 23.08±2.01 7.494 <0.001对照组(n=37) 19.96±1.05 21.86±2.84 3.817 <0.001 t 1.590 2.152 P 0.116 0.03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头晕不适、2例过敏性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不适、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5)。
3 讨论
胃癌化疗患者在化疗后多会加重恶心、呕吐以及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引起患者营养不良,降低免疫防御功能,影响化疗效果,因此于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患者食欲减退症状[6]。
祖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食欲减退的疾病机理是脾胃受损,脾胃两气升降异常,因此治疗该疾病应以健脾和胃为主要原则。且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属性苦寒有毒,可损伤脾胃,导致食欲减退,因此改善化疗引起的食欲减仍需以改善脾胃功能为主[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d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食欲评分、BMI指数高于对照组,表明胃癌化疗食欲减退患者经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疗效明显。分析其原因在于,穴位贴敷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将提前准备好的中药贴敷于指定穴位,从而起到治疗效果[8]。
本研究中贴敷药物中红参有益气摄血、复脉固脱之效;炒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效;茯苓有利水去湿之效,可治水肿胀满;木香有健脾消食、行气止痛之效;陈皮有理气和中、利水通便之效;砂仁可治湿浊中阻,有消炎镇痛之效;清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炙甘草有补中气、镇痛之效;以上药物合用可起到疏经活络、改善肠胃、缓解疼痛之功效[9][10]。同时中脘穴为胃经的募穴,有调整脾胃气血之效,可治疗食欲减退、厌食等症状;足三里穴属于胃的下合穴,刺激该穴位可起到健脾和胃、降胃气、止呃逆之效;内关穴和阴维脉相连接,对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反应有明显缓解效果,于以上三个穴位上贴敷有疏经活络、改善肠胃、缓解疼痛的药物,疗效更明显[11]。祖国传统中医认为“耳者,宗脉所聚也”,人体的经络与耳朵有密切关系,刺激耳廓对应的穴位可纠正以及消除气血运行障碍的某些因素,有调气血、通经络之效[12]。采用耳穴贴压治疗时,选择肠胃肝脾重要穴位进行刺激,可产生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以及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可提高胃肠蠕动效率,有助于肠道蠕动、排气以及排便,更利于提高进食欲望。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表明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未增加用药风险,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胃癌化疗食欲减退患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